APP下载

试论新课标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9-02-18杨庆黎

卷宗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新课标语文课堂

杨庆黎

摘 要:发展的社会要求各领域进行探索创新,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更应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新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的专业实践者。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总是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被动者,一贯进行教师教,学生学。新课标下,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包揽一切,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才能达到的。所以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

2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一个对话者

在新课标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在教学中,教师或给学生当顾问,或与学生交换意见,或帮助发现问题,或鼓励学生,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同时,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者,在课堂上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将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感受到主体性与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融为一体的乐趣,从而摆脱了以前重复教参知识的厌烦和失落感。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活泼。

3 新课标,语文教学课堂活动是具有生命激情的活动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呆板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被灌输者,是一个接受机械、繁琐训练的受害者,这种教学的结果正如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激情的课堂,则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所谓有激情的教学,就是按照学生的天性所进行的教学。在人的天性中,探究性、创造性是人的重要天性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激情,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激情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其次,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4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生成性

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标下,充满生命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表现为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语文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语文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语文现象,探讨语文问题,分析作家作品。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打破教参或课文提示的权威。比如对陶渊明个人的评价,学生不仅仅只停留在他不愿和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这种说法。而是提出一种较为大胆且有创新想法的问题:陶渊明为什么不用他的才华,治理好他所管辖的那个县,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呢?这里所说的生成性,就是课堂内容有保证學生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课堂学习成为学生富有创造激情的发源地。

5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堂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堂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学,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师生地位平等,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殿堂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6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堂应创造一种有节奏美的激情旋律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十分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屏气入境。教师也应像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又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扣学生心弦。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波浪式推进,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巴甫洛夫认为在45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学生有了激情才有交流的素材,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否则一潭死水,学生不愿、不能、不会回答,哪来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总而言之,凸显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语文教师会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晓英.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晓锋.新课程怎样教Ⅱ[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荣生.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新课标语文课堂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