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方法探究

2019-02-18吴勋华

卷宗 2019年36期
关键词:科学方法常见问题幼儿园

吴勋华

摘 要:良好的班級常规是幼儿园日常活动和保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对幼儿园班级有序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和幼儿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教常规中常见的诸多问题,教师和保育员要分析原因,运用科学方法,采取有效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常规;常见问题;科学方法

1 常规的概念和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常规的概念在幼儿园工作中可以解释为:常规是教师为了规范幼儿行为,培养幼儿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使幼儿园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效果,而建立的一种班级秩序和纪律要求。如,滑滑梯排好队、不推不挤、饭前洗手、安静午睡、先举手后发言、上下楼梯靠右行、团结友爱不打架、花儿好看我不摘等,都属于幼儿园的常规范畴。这种常规,既是思想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又是行为规范,约束幼儿的放任自流,形成优良的生活、学习秩序。

建立良好常规是教师和保育员科学管理班级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证,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生活秩序和教育教学效果。如在某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的综合活动“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内容选择、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语言教态、教育方法都无懈可击,堪称完美,但在甲、乙两个班级却上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甲班,幼儿踊跃参与,思维活跃,主动积极,表现精彩,较好地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在乙班,幼儿在安静经过前几分钟的新奇后,就出现了争先恐后发言、你推我挤抢夺操作材料等现象,后面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无法继续下去。

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年龄班,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效果差异呢?研讨时,大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两个班的常规状态不一样。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常规的建立就像交通规则,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常规,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从小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2 班级常规的常见问题

幼儿园一日活动有教学、课间、进餐、午休、游戏、户外活动等环节。班级常规可细分为教学常规、课间常规、用餐常规、午休常规、游戏常规等。教学常规中的问题主要有不听指挥、不举手乱发言、不按要求操作或下座位、讲闲话等;课间常规中的问题主要有组织无序、区域活动规则不明确、不收拾玩具和物品、杂乱无章等;用餐常规中的问题主要有不排队洗手和取餐、不安静用餐、挑食、撒饭粒、剩饭菜等;午休常规中的问题主要有讲话、玩东西等;游戏常规中的问题主要有不清楚或违反规则,造成不能顺利开展游戏等。

3 常规问题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班级管理中常规方面出现问题,原因主要有:

1)规则不明确:教师自己没有常规标准,或者没有明确宣布班级规则,使幼儿对班级生活、学习的规则不清楚,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出现常规问题。

2)要求不严格: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推推挤挤、大喊乱叫等有悖常规要求的行为时,不严格、有效地制止和纠正,或者不能长期坚持维持良好常规。

3)方法不科学:建立井然有序的良好常规,需要教师科学运用方法,如把常规建立融入浅显的说理、动听的故事、有趣的游戏中等中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要求,强迫幼儿不能这样必须那样,使幼儿被动、不愉快地接受,而不是乐意地、主动地参与到常规建立中来,就不能达到理想的常规效果。

4)情况不清楚:教师要全面掌握全班幼儿的情况,要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孩子在干什么。如果教师不能兼顾全体,对全班幼儿的情况不能很好地把握,往往就会造成针对性不强、教育行为无效,从而出现混乱的局面。

4 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方法

1)遵循教育规律。目前,幼儿园的教育的对象是3-6岁幼儿,他们活泼好动,思维直观,模仿性和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和自觉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对此,幼儿教师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方法。如夸张的表情、和缓的语速、生动的讲述、简短的句子、直观的教具、镜面示范等。

2)明确目标要求。对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保教常规目标。如,教学活动活泼愉快、主动参与、踊跃发言、上课举手发言、遵守游戏规则、玩具摆放整齐等;班级环境卫生整洁、有序整理;课间活动灵活多样,排队不推不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做危险动作等;生活环节中饭前洗手、愉快用餐、安静午睡等。

3)掌握幼儿情况。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比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乖巧;有的爱听故事,有的爱做游戏;有的能说会道,有的不善表达;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自理能力差;有的只能表扬,有的需要适当批评……教师需要了解掌握全体幼儿的情况和特点,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方法,实施教育。同时,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让幼儿在老师的视野中活动,对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和表现,老师要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管理的死角,导致无序或混乱。

4)科学运用方法。(1)引导法: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理解、沟通和交流能力,在常规建立过程中,针对当时情况,教师适当地对幼儿进行说理和引导,可以让幼儿理解和认识,从而调整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如,在大班续编故事“小石头过河”时,幼儿争先恐后地要说出自己的办法,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乱轰轰的什么也听不清。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安静下来后,让幼儿切身体会刚才能不能听清大家想的办法,懂得发言时必须一个接着一个说、并且说清楚的道理,培养幼儿先举手后发言、把话说完整的良好习惯。(2)游戏法:游戏可以广泛运用于常规建立的整个过程。如,培养幼儿安静有序排队洗手时,用游戏法分角色让小朋友扮演小花猫轻轻走、小蝴蝶慢慢飞等,培养幼儿不吵不闹、有序洗手。体育游戏“木头人”、手指游戏“睡觉了”等都是养成安静有序习惯的有效方法。(3)故事法:在针对班级中某种特定的常规失控情况时,可采用故事法。如,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喜欢大喊大叫,教师可以用自编故事“噪音魔鬼”,告诉幼儿发出很大很吵的声音会使人很烦,久而久之会损伤人的听力,对人体有害,使幼儿懂得要用自然好听的声音说话。(4)军训法:幼儿对军人的勇敢、威武有一种特别的崇敬之情,很乐意成为“小英雄”“小战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崇拜心理,采用“军训法”,让幼儿在“一切行动听指挥”“国庆大阅兵”“我们的队伍最整齐”等训练活动中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互相帮助”“默契配合”“雷厉风行”“不怕吃苦”等军人作风。(5)轻声法:就是教师运用轻轻说话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这种方法是穿插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中的,在大声、自然声、角色变换声中适当地融入轻声,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养成注意倾听和用自然声音说话的习惯,有助于营造安静有序的班级氛围。

5)贵在持之以恒。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贵在持之以恒。一是常规标准要有一贯性,不能今天这样要求,明天又那样要求。二是搭班教师要有一致性,目标一致,要求一致,方法大致相同,否则就会使幼儿无法适从。三是要坚持鼓励,对幼儿合理的言行举止及时地经常予以肯定,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如爱护图书、互相谦让、自觉整理物品、排队洗手、有序发言、不挑食、不掉饭粒、不剩饭菜、勤洗手讲卫生等。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建立良好班级管理常规,并把良好的常规习惯坚持下去,就能建立优良的生活、教学秩序,为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再谈幼儿园常规管理[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

[2]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3).

[3]李硕.浅析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15(4).

猜你喜欢

科学方法常见问题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四个全面”蕴含的科学方法对政治工作的启示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常见问题分析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