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中的四个假设

2019-02-18刘正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事象北半球赤道

刘正祥

【内容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大气环流理想化的假设,减少参与因素,然后再逐渐的推翻不合理的假设,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且现实的地理事象,深入浅出地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达到地理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全球性大气环流 假设 地理核心素养提升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全球性大气环流的教学在“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即“热力环流”与“风”)的延伸和综合和运用,更是学习和探讨气候、天气系统、洋流、陆地自然带等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而在本节教学内容中的四个假设,是贯穿本节教材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因此,必须重视。笔者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与大家探讨。

下面就该节教学中的四个假设在四个教学步骤中讲解分析如下:

第一步:单圈环流

首先展示假设:①(成立),②(成立),③(成立),④(成立)。即这四个假设都成立,则根据前一节“热力环流”的教学,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则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也可画一条水平线段,两端分别标上90°N和90°S(表示南、北两极),线段中点标上0°(表示赤道)。然后再热力环流中大气的水平与垂直运动,画出环流,北半球和南半球各一个环流,即为单圈环流。

并讲解: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把赤道到极地这一个大气环流圈,称作“单圈环流”(即理想环流模型)。

第二步:三圈环流

请学生们思考,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并展示假设①(成立),②(不成立),③(成立),④(成立)。有自转,就会有地转偏向力。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就是高低纬受热不均与地转偏向力两个因素。以北半球为例进行分析。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多,空气膨胀上升,气压降低。这在5°N和5°S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则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而赤道地区上升到高空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下,风向由南风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最终到达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30°N附近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流向低纬度(即向南)的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形成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辐合上升,这样就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根據分析画出中纬和高纬环流。这样,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

也可画水平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六段。两端分别标上90°N和90°S(表示南北两极),中间标上0°(表示赤道)。再分别标上30°N 、60°N 和30°S、 60°S然后根据气流水平和垂直运动方向画出三圈环流,南北半球各三个环流,即为三圈环流。进而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

第三步:气压带风带和季节移动

而实际上太阳直射点是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因此展示假设①成立,②不成立,③不成立,④成立。也就是说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四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地球表面有海陆分布,并不是均一的,因此展示假设①成立,②不成立,③不成立,④不成立。这样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快,在副极地地区形成冷高压,陆地上的冷高压就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冬季风(东亚和东南亚)。同理,在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在副热带地区,陆地上的热高压就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而海洋上还是高压,同理,形成夏季风(东亚)(南亚的夏季风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共同影响)。这样就形成了季风环流。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总之,本节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这里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学习一个复杂的地理事象,我们首先是要把它理想化,即提出假设,这样参与的因素减少了,地理事象就比较简单,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然后再逐渐的推翻不合理的假设,由简到繁,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且现实的地理事象,最后再由繁到简,深入浅出地学习复杂地理事象。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终,达到地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燕.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大气环流”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8(10):51-52.

[2]丁继昭.对大气环流教学中“推翻假设”式教学逻辑的再思考[J].地理教学,2017(14):12-14.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事象北半球赤道
“雪龙2”号过赤道,救下一船人!
北半球最强“星空摄影师”开工啦
距赤道越远越喜爱黄色
南北半球天象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