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

2019-02-18陈漱渝

关东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逗号两地日记

陈漱渝

正确评价一位作家,当然要“知人论世”,了解其生活的时代,其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其创作历程和心灵历程,但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其留存的文本。准确的文本,是阅读、研究和译介的依据和基础。经典作家的文本即经典,经典之作的标点、校勘、注释、疏证、辑佚等项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进行校勘时,无论是技术性的失误,抑或知识性的失误,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甚至产生误读。

校勘旧称校仇。一人校勘为“校”;一人持本,另一人诵读,如同怨家相对,故称“校仇”。校仇的宗旨是恢复文本的历史原貌,其任务包括厘清次第篇数,恢复篇名原貌,订正错讹脱衍,调整窜乱章节,鉴别残佚真伪。

在校勘的诸项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校正文字。前人有云:训诂学重在解释字句,校勘学重在订正字句。校勘的方法有多种:有同书多版的对校法,有据同一版本前后互证的本校法,有用他书的引文校正本书的他校法,有用学理判断校改文字的理校法,用多本对勘的汇校法等等。通行的方法主要是对校和汇校。

校勘书籍当然要广征异本,但关键是要得到一个善本。善本就是兼具古、全、精三要素的版本。“古”指最为接近历史原貌,“全”指内容完整无缺,“精”是指文字减少讹误。收藏家重视古本,但不能单纯以出版时间先后确定善本。

校勘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相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就都跟校勘相关。汉武帝时,刘向校订经传、诸子、诗赋,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到了清代,包含辨伪、辑佚、校勘在内的“朴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出现了一门“新朴学”,其代表人物是历史学家陈垣。1930年夏,陈垣从故宫发现了元刻本《元典章》,校正了沈刻《元典章》的一万二千多条讹误衍脱,完成了《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不仅为研究元代政治、教育、风俗、文化提供了珍贵典籍,而且为中国现代校勘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既是旧伦理、旧道德的反叛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者。从青少年时代起,鲁迅即养成了治学谨严的学风,他在《(古小说钩沉>序》中写道:“余少喜披览古说。或见讹敚,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亦写出。”对于搜集故乡绍兴的乡邦文献,研究中国小说史、文学史、字体变迁史,鲁迅尤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整理古籍过程中,鲁迅对校勘这个环节格外重视。

比如,一部清代汪辉祖辑本《谢承后汉书》,鲁迅就先后校勘了十次:“元年十二月十一日,以胡克家本《文选》校一过。十二日,以《开元占经》及《六帖》校一过。十三日,以明刻小字本《艺文类聚》校一过。十四日,以《初学记》校一过。十五日,以《御览》校一过。十六至十九日,以《范晔书》校一过。二十至二十三日,以《三国志》校一过。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以《北堂书钞》校一过。二十八至三十一日,以孙校本校一过。元年(按:应为元二年)一月四日至七日,以《事类赋》注校一过。”(《汪辑本<谢承后汉书>校记》)又如,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原本久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鲁迅据《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说郛》《寰宇记》等典籍进行校勘,撰写了长篇校勘记,使之成为该书的唯一善本。宋人笔记《云谷杂记》,仅49条,鲁迅辑校时就补校了百余字,并增补了原刊本阙失的七条,使一部“讹本甚多”的书“始可诵读”。

鲁迅辑校《唐宋传奇集》,从1912年起始,至1927年编定,耗时十五年,不仅校订了字句,而且订正了前人“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谬误。卷末《稗边小缀》,详细记录了鲁迅校勘的艰辛。辑录《小说旧闻钞》时,蒋瑞藻著《小说考证》已经出版,但鲁迅仍校以原本,斟酌字句异同,“未尝转贩”。(《小说旧闻钞》序言)

最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不仅本人辑校古籍时认真严谨,友人辑录古籍,他也无私伸出援手。比如,章廷谦辑录唐人小说《游仙窟》,鲁迅就热情予以指导,亲自撰写序言,而且还代为校正文字。1925年3月6日鲁迅致章廷谦信中就有他乐意代校的表态。

鲁迅辑校古籍的方式,有时采用两本对校。如,校勘僧伽斯那撰《百喻经》,就用金陵刻经处刻本跟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进行对校,发现高丽本多有谬误,便将异文一一批在刻本书眉上,使这部仅有两万一千字的佛教寓言的文字精審可信。但更多的时候,鲁迅是广收异本,进行汇校。1910年下季至1911年上季,鲁迅抄录《小说备校》,就从《北堂书钞》《初学记》及《酉阳杂俎》这三本书中采录异文。1912年鲁迅辑录三国谢承《后汉书》,以清代姚之驷辑本为底本,又与孙志祖、汪文台订补本一一校正,成为最为完善的新辑本。

鲁迅校勘工作的典范之作是《嵇康集》。三国魏末,嵇康的文集在流布过程中,卷数出现了十卷、十三卷、十五卷这三种说法,篇目不同,文字多有违异。鲁迅采用了汇校的办法,即:以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为底本,又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溥、张燮五家刻本进行比勘。“复取《三国志》注,《晋书》《(世说新语>注》《野客丛书》,胡克家翻宋尤袤本《文选·李善注》,及所著《考异》,宋本《文选·六臣注》,相传唐钞《文选集注》(残本),《乐府诗集》《古诗纪》,及陈禹谟刻本《北堂书钞》,胡缵宋本《艺文类聚》,锡山安国刻本《初学记》,鲍崇城刻本《太平御览》等所引,著其异同。”(鲁迅《嵇康集序》)。这项工作,从1913年9月开始着手,1924年6月基本完成。但1931年11月,鲁迅还在以涵芬楼影印本《六臣注<文选>》进行补校,历时十余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四卷中,《嵇康集》占153页,约7万字。校勘用力之勤令人惊叹。

鲁迅重视校勘古籍,然而鲁迅本人的著作也需要校勘。

鲁迅一生留下了多少文化遗产,尚缺乏一个绝对精确的统计数字。据我所知,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6卷本《鲁迅全集》之后,鲁迅博物馆曾通过电脑检索,统计这套书使用的汉字总量,约三百万字。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共18卷,末卷为索引、年表,全书版面字数为七百五十万字。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译文全集》,版面字数为三百六十五万六千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20种),版面字数为一百四十六万二千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科学论著集》版面字数为十六万七千字。那么,鲁迅著译辑校作品的版面字数,总共达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五千字左右。

鲁迅著作为什么需要校勘呢?首先,任何作家写作时都难免出现笔误。当下多数作家“换笔”改用电脑写作,但录入时也会出现错误。

鲁迅投寄报刊的文稿多为誊清稿,故差错率相对低。但书信、日记是私人交流性质,或个人生活记录,写作时并没有公开发表的动机,率性随意,因而,笔误或衍字、脱字的情况较多。一旦进入公共领域,供读者阅读和学者研究,严格校勘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鲁迅1913年2月9日日记,将“火神庙”误为“花神庙”。同年5月11日日记,将牙医徐景文误为“徐景明”(注一)。鲁迅书信中的笔误比日记更多,除文字错讹脱衍之外,还有落款日期的错误,乃至写错受信人的人名。如,1921年9月3日致周作人信,落款误为“8月3日”。1934年11月24日致金性尧信,抬头将“性尧”写成了“惟尧”。(注二)

鲁迅著作需要校勘,还因为鲁迅著作作为纸质读物出版时,又会出现手民之误。比如,鲁迅作品中,以小说集《呐喊》发行量最大;1949年10月之前至少重印了38次,仅北新书局就印行了22次。1930年1月,北新书局出版《呐喊》第13版,应视为《呐喊》的定本。但“定本”并非“善本”,此版印行之后,鲁迅曾手写《<呐喊>正误》两页,共改正误植45处。但据《鲁迅著作编年全集》的编者王世家说,此后北新书局出版的《呐喊》并未订正;而第13版的《呐喊》并非只有45处错误,而是多达70余处。

除了文字的错讹,鲁迅作品中还有一些脱文(即漏排的文字)和衍文(即多出来的文字)。比如《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首句:“我一直从前曾见严又陵在一本书上发过议论。”“一直从前”四字即是衍文。脱文则出现得更多。如1921年6月30日致周作人信,“夏目物语”脱一“语”字。1921年7月29日致宫竹心信,“现检出寄上”一句,脱一“检”字。1922年1月4日致宫竹心信,“丸善的详细地址”一句,脱一“详”字。以上列举的脱字一目了然,读者极易判断。但有些脱字,如果不增补,显然会影响文意。比如《南腔北调集》所收的《(自选集>自序》一文,跟原书对校,可发现“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这句重要的话,脱漏了“在压迫之下”这五个字,应为“是那时在压迫之下的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这一句,脱漏了“和艰难”三个字,应为“虽在寂寞和艰难中”。通过校勘增补脱文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在鲁迅著作的诸多版本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是以“校勘比较准确”著称的,特别是全集中的日记部分,除1922年日记之外,其余均有现存手稿作为依据,但在排印的过程中,仍有手民之误。比如,1925年4月27日日记,“静农”就误排为“静衣”。1933年5月20日日记,《晴霁逝世歌》应为《晴雯逝世歌》。同年9月24日日记,“复章雪村信”,应为“得章雪村信”。也有日记手稿中的笔误并未校出之处。如1931年4月20日日记中的“阳春馆”应为“春阳馆”。1932年5月6日日记中购书款“七元四角”,据同年书帐,应为“六元四角”。

《鲁迅全集》中出现的文字错讹,有的无关宏旨,有的则会引起误读。比如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篇《颓败线的颤动》,写一位老妇人卖身抚养后代,反受到后代的羞辱损害,而后仰天倾诉,口唇间发出一种“神与兽”的非人间所有的语言。但长期以来,《野草》的版本都排印为“人与兽”。这就与后文语意矛盾。如果是“人”的语言,那怎能“非人间所有”。后来龚明德教授经过校勘,才指出这一长期误排的文字。

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书信卷还有排版错位的情况。如,1936年5月4日致曹白信,鲁迅谈到他的《写于深夜里》一文是为英文半月刊《中国呼声》而作。在《中国呼声》的英文刊名之后,鲁迅附加一句:“你能看英文吗,便中通知我。”但这句话错排到了下一行。1936年5月25日致时玳信,有一句是“曹先生(按:指曹白)到我写信的这时候为止,好好的活着”。但由于排版错位,变成了“活着,您放心罢。”1929年6月19日致李霁野信,提醒未名社留心狂飚社的暗算。信末附加了一句:“大约目下还不至于”。这一句却误排到了“希留心他们的暗算”之前。

进一步校勘鲁迅作品,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确定校勘底本问题。鲁迅著作的版本中有些能确定为善本,可以作为校勘依据。比如《中国矿产志》,鲁迅生前曾出四版,1906年上海文明书局、上海普及书局、上海有正书局的增订再版本应为善本。《中国小说史略》原為讲义,名叫《小说大略》,1923年12月和1924年6月,由新潮社分上、下册出版,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曾出版11次,其间多次增补修订,1935年6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第10版为作者的最终修订本。所以,校勘此书应以该书的第10版为依据。《坟》,鲁迅生前曾出5版。1929年3月再版时,鲁迅曾作校订,应可作底本。然而相当多的鲁迅作品却很难确定校勘底本。

能否一律以手稿作为校勘依据?

有些鲁迅著作的校勘的确必须依靠手稿。比如《汉文学史纲》,原是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文学史时的讲义,鲁迅生前未曾出版,仅存油印讲义本,手稿同时也保存完好。因油印本有漏刻误刻处,所以校勘时要依据手稿。但鲁迅手稿大多在作者生前已被毁弃或佚失,这一损失难以追回。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即鲁迅同一著作有多种手稿,这就决定了鲁迅著作的校勘工作不可能以单一的手稿为底本。比如《两地书》,现存三种手稿:一为鲁迅与许广平原信,二为1933年4月青光书局公开出版时的修改本,三是鲁迅的手抄纪念本。这三种手稿各有差异。特别是初版时对原信改动甚多。

校勘鲁迅作品,能否一律以最初在报刊上发表的文本——即初刊本为依据?

这也不行。因为作品结集时作者往往对初刊文字进行了增删修改。比如《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初刊时题为《不周山》;《铸剑》,初刊时题为《眉间尺》。校勘者理当尊重作者的修改。再恢复初刊时的原貌,那就是一种退步。《热风》1925年初版,再版本至第10版并无出版的准确日期。鲁迅结集时对初刊本的文字进行了增删。《南腔北调集》所收文章结集时,有些篇从标题到内容都与初刊时的文字有出入。《准风月谈》所收文章,有些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时曾被国民党当局的检查官删削,结集出版时,鲁迅逐一进行增补,并在被删文字旁加上黑点,以提醒读者。《且介亭杂文二集》亦如此。所收杂文48篇,初刊时不少篇被删削,也是作者在结集时逐一增补,加上黑点为记,恢复原貌后,于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发行。此外,鲁迅不少文章结集前未曾发表。如《伪自由书》所收诸篇中,《前记》《后记》以及《保留》《再谈保留》《“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求甚解》等都未曾在报刊发表。著名小说《伤逝》《孤独者》结集前也未曾发表。这就更谈不上用初刊本对校。

校勘鲁迅著作,能否都以初版本为依据呢?同样不行。

这样讲,并非否定初版本在校勘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初版本最能显示作家作品的原始面貌。鲁迅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前,经常进行增补修订。比如《花边文学》,1936年6月由上海联华书局初版。所收《论秦理斋夫人事》初刊时曾被申报馆的总编删削,《过年》《迎人和咬人》两文又被检查官删削。初版时才由作者恢复了原貌。《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其中有6篇被检查官砍削或查禁,如《病后杂谈》原文5段,即被删去了后4段,仅存第一段。《病后杂谈之余》题目被改为《病后余谈》,被改动49字,删去198字。《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刊出时,后半篇都不见了。1935年3月,作者自编本书,进行了校对增补,于同年12月30日编就。所以,校勘《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都应重视其初版本。

但是,鲁迅著作的初版本有的并非定本,亦非善本。前文曾经提及,鲁迅小说集《呐喊》,抽掉《不周山》的第13版才是定本。科学论著《中国矿产志》,增补了十八省矿产资源情况的增订再版本才是定本。学术论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不断精益求精,1935年6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第10版才是最后修订本。杨霁云先生编选的《集外集》内容前后也有变化。该书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初版,内收鲁迅1903年至1933年间的杂文26篇,新诗6首,旧体诗13题14首。但建国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注释本时,又对所收文章进行调整,面貌跟《集外集》初版本已有不同。

这样说来,能否反其道而行之,一律都以后出的再版本作为依据呢?

同样也行不通。原因之一,是鲁迅作品集有的版次错乱。如《而已集》,第三版有两种,第五版也有两种。有的未标明出版日期,如《三闲集》《伪自由书》,初版均未标明日期。《二心集》四版后即被查禁,后改为《拾零集》出版,被删去了序言和22篇正文,这就更不应该以《拾零集》为底本去前校正《二心集》。《野草》一书鲁迅生前曾出十版。1931年出至第7版时,检查机关删去了该书的《题辞》,所以,决不能以该书第7版去校正前6版。有些作家有修改自己文字的习惯,其著作再版本往往优于初版本。但鲁迅著作的再版本未必都优于初版。鲁迅本人就说过,北新书局出版的《朝花夕拾》第三版,内容不变,跟初版比较起来,不过增加了几个错字而已。

既然校勘鲁迅著作不能单纯以手稿、初刊本、初版本、再版本为依据,那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诸本汇校,择善而从”一法。2001年10月,我跟复旦大学章培桓教授同时应邀赴日本福冈,参加日本中国学会的年会。在跟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座谈时,我提出了这一想法。当时章培桓教授保持沉默,估计他对此说法有所保留。我懂得,“择善而从”的说法虽然无可厚非,但如何确定孰善孰非,则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这也许属于前人所说的“活校”,并非“死校”。章教授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其实,我所理解的“多本汇校”,是指校勘鲁迅作品过程中,有现存手稿的可以以手稿为底本;能确定为善本的,以善本为底本。其余部分只能用初刊本、初版本和再版本互校。我所理解的所谓“择善而从”,是指鲁迅著作的诸多版本中,有很多文字出入,我统称为“异文”。这些异文大多不会影响阅读,很难断定是非;基本上处于两可状况。比如《阿Q正传》中阿Q有一句名言:一个版本是“我欢喜谁就是谁”,另一个版本则是“我喜欢谁就是谁”。“欢喜”与“喜欢”意思完全相同,只不过“喜欢”用法更为广泛,“欢喜”则带有南方语言特色。又如《祝福》中形容祥林嫂:一个版本是“单是老了些”,另一个版本是“只是老了些”。“单”与“只”同义,分不出优劣。《肥皂》中的人物何道统拜访四铭:一个版本说何道统以“高声有名”,另一个版本则说他以“大声有名”,也分不出高下。此类例子极多,详见(注三)。

只不过在我看来,异文中的文字有的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比如《一件小事》中车夫对老妇人的称呼,一个版本是“你”,另一个版本是“您”。我認为“您”比“你”好,因为车夫是晚辈,又是北京人,用“您”更符合他的年龄特征和地域特征。《风波》中的七斤辛亥革命后剪了辫子,张勋复辟时又只好戴上。一个版本的文字是“七斤既然犯下了皇法”,另一个版本是“七斤既然犯了王法”。我以为“王法”比“皇法”使用时更加普及。《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另一个版本作“伸手在自己头顶一摸”。我以为“头顶”比“头上”的部位更为准确。这类例子也很多,详见(注四)。用鲁迅著作中的异文互校,以其中较妥帖的文字改正相对不妥帖的文字,就是“择善而从”,绝不是校勘者主观武断地修改原作者的文字。这是需要郑重说明的。

校勘鲁迅作品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文字的正误极易误判。鲁迅是章太炎先生弟子,精通小学,好用古字。比如1909年周氏兄弟的译作《域外小说集》,书名即题为《或外小说集》。1938年版《鲁迅全集》在本书《略例》之后附许广平的按语:“那时先生正从章太炎先生受小学,多喜用古字……现在将这些古字以及似乎句子难懂的地方,都仍存其旧,盖亦保存一时好尚。”1918年正月四日日记:“黄厶来属保,应考法官。”“厶”即古“某”字。

鲁迅更喜用通假字,即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表本字。也喜用异体字,即跟规定正体字同音同义但写法不同的字。一般读者如不经意,就会误认为是错字。如鲁迅1925年4月14日在致许广平信中评论钱玄同的文章:“即颇王羊,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信中“王羊”,即“汪洋”之意,形容笔力遒劲恣肆。“王”古义可通“旺”,即旺盛;“羊”亦通“徉”,徜徉,意即自由自在。此外,鲁迅还经常把“钱”写成“泉”,把“修”写成“惰”,把“值”写成“直”,把“页”写成“叶”,把“预”写成“豫”,把“鲜”写成“鱻”,把“核”写成“覈”,把“腰”写成“要”,把“帽”写成“冒”,把“撮”写成“最”,把“桌”写成“卓”,把“誊”写成“腾”,把“乌鸦”写成“乌雅”,把“沉没”写成“沈没”,把“老板”写成“老版”,把“版本”写成“板本”,把“计划”写成“计画”,把“糊涂”写成“胡涂”,把“痊愈”写成“全愈”,把“风头”写成“锋头”,把“狮子”写成“师子”,把“飘渺”写成“漂渺”,把“蚂蚁”写成“马蚁”,把“那么”写成“那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鲁迅留学日本七年,所以作品(特别是日记)中还经常夹杂日语词汇。如,将“联盟”写成“连盟”,将“介绍”写成“绍介”。有些用字,字面跟汉语相同,但含义不同。如,“汽车”,实指“火车”;“自动车”实指“汽车”。鲁迅常将“纪念”写成“记念”,也留下了日语影响的痕迹。当今对外国国名、地名、人名有规范用法,但鲁迅当年正值古代书面语言与现代书面语言的转型期,不可能受当今规范的约束。比如,莫斯科,鲁迅译为“墨斯科”;列宁格勒,鲁迅译为“列宁格拉”;易卜生,鲁迅译为“伊孛生”;裴多菲,鲁迅译为“彼彖飞”;史沫特莱,鲁迅译为“史沫特列”。如不加注释,读者可能对不上号。

校勘标点也是校勘鲁迅著作时遇到的一个难题。标点符号是标明句读、语气以及词语性质作用的一种符号,成为了书面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校勘鲁迅著作不能不顾及标点。但,标点符号基本上是一种舶来品。现在《鲁迅全集》中所收鲁迅作品最早创作于二十世纪之初,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只知道“句读”,只会给文章加圈加点。直到1918年《新青年》出至第五卷才试用简单的标点。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借鉴国外的标点符号,正式设计出12种新式标点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不断对标点用法进行完善。《鲁迅全集》中的标点,有些是鲁迅当年添加的,也可能是后来编辑添加的,当然不会完全符合当今规范。比如,鲁迅《野草·希望》中提到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作《希望》,原用的是双引号,当然应该改为书名号。根据当今规范,省略号前后不应该出现其它标点符号,但现行鲁迅作品中有时省略号之前出现了逗号,省略号之后出现了句号。有时同一文章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比如,《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中,在七经、二十四史的书名上加的是双引号,而在通鉴二字加上的是书名号。也有断句欠妥的情况。这些也应该校正。注五

综上所述,可见当下通行的鲁迅作品的校勘质量仍有提升的空间。如进一步校勘,遇到的难点将会有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是几代学人数十年集体编校的结晶,笔者也躬逢盛举。虽不敢居功,但失误之处也应承担理应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作为中国现代的文学经典、思想经典、学术经典,对《鲁迅全集》的修订跟《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一样,将“永远在路上”。这是重大的文化工程,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之一。我们应该锲而不舍,群策群力,以鲁迅的校勘精神校勘好鲁迅著作。

注一

鲁迅日记手稿中的错讹释例

1913年2月9日日记将“火神庙”误为“花神庙”。同年5月11日日记将牙医“徐景文”误为“徐景明”。同年8月21日日记将《元书考》误为《元画考》。同年10月4日日记“观音寺街”的“寺”漏写了。1915年7月10日日记将“张荣迁”误为“张荣千”。同年8月31日“寄蟑隐庐信”脱一“信”字。同年11月6日往琉璃厂买“白人”,应为买“白匕”,这是一种古代刀币。1916年4月30日日记,“馆(按:绍兴会馆)举秋祭”,应为“春祭”。1918年2月23日日记《新青年》误写为《青新年》。1919年6月28日日记《西门豹祠堂碑》脱一“碑”字。1924年2月16日日记“一百二十回《水浒传》”误写为“百卅回”。同年6月2日日记“世界语校”脱一“语”字。同年6月11日日记将“陈翔鹤”误写为“杨翔鹤”。同年7月15日日记将《蔡氏造老君象》误写为“吴氏”。同年10月13日日记将“胡萍霞”误写为“吴萍霞”。1925年3月25日日记将《小说研究十六讲》误写为“十二讲”。1926年3月2日日记《知不足斋丛书》脱一“斋”字。1927年8月15日日记将“广州妙季香餐馆”误写为“妙奇香”。同年10月8日日记将“百星戏院”误写为“百新戏院”。1928年3月27日日记《发须爪》一书名误写为“须发爪”。同年6月9日日记,将“上海福民医院”误写为“福田医院”。同年7月22日日记,将“吴祖藩”误写为“胡祖藩”。1929年5月28日日记“在其寓夜饭”脱一“寓”字。1930年4月8日“寄黎锦明”信,脱一“锦”字。同年12月30日信“夜校《铁甲列车》讫”,将“讫”误写为“记”。1931年6月7日日记将“吴德光”误为“吴德元”,将“陶寿伯”误为“顾寿伯”。1933年2月16日日记将“尚振声”误写为“尚声振”。同年3月17日日记“山本夫人”脱一“人”字。同年10月23日日记“MK木刻研究社”脱一“社”字。同年11月13日日记“得山本夫人信”脱一“信”字。同年12月21日日记《故宫日历》误写为《故宫自历》。1934年1月24日日记“各一本”脱一“一”字。1935年7月3日日记,将“梁文若”误写为“李文若”。1936年1月3日日记《罗昭谏文集》脱“文集”二字。同年7月11日日记,将“徐伯昕”误写为“许伯诉”。同年8月5日日记将“津岛女士”误写为“岛津女士”。同年8月13日日记,将“痰中见血”误写为“淡中见血”。

注二

鲁迅书信手稿中的错讹释例

1919年4月28日致钱玄同信,“恐怕就该加直线,我却没有加”,手迹将“却”误写为“欲”。1921年9月3日致周作人信,落款误为“八月三日”。1921年9月4日致周作人信,落款误为“八月四日”。1921年9月17日致周作人信,“土著”误写为“土着”。1921年1月15日致宫竹心信,“余面谈”误写为“馆面谈”。1923年1月24日致孙伏园信,第二个落款日期“廿三”应为“廿四”。1924年6月6日致胡适信,“而其宗旨,则在以无所不可之方法买得钱来”,“买”应为“卖”。1925年4月14日致许广平信,将“湖北”写为“胡北”。同年6月28日致许广平信,将“颧骨”写为“拳骨”。同年9月29日致许钦文信,将“现已出来”误写为“出已出来”。1926年1月4日致许广平信,将“有成书”写为“有成本”。同年2月27日致陶元庆信,“已收到寄来的信和画”误写为“寄来信的画”。同年6月29日致许广平信,将“大约”误写为“太约”。同年9月7日致许广平信,落款误为“八月”。同年10月10日致许广平信,“只得”误写为“只是”。同年10月15日致许广平信,“自从”误写为“从自”。同年10月23日致许广平信,“陈源”误写为“陈原”。同年11月4日致许广平信,将“一月”误写为“一日”。同年11月18日致许广平信,将“真正”误写为“其正”。同年11月20日致許广平信,将“我看”误写为“我有”。同年12月3日致许广平信,将“许多天”误写为“许多未”。同年12月5日致韦素园信,将“一趟”误写为“一躺”。同年12月28日致许寿裳信,将“今得来书”误写为“今味来书”。1927年1月10日致韦素园信,信中将“霁野”误写为“素园”。同年5月30日致章廷谦信,将“慨”误写为“概”。同年9月19日致章廷谦信,将“黄埔军校”误写为“黄浦学校”。同年10月31日致江绍原信,将“买主”误写为“卖主”。将“粤方”误写为“奥方”。同年11月16日致李霁野信,将“带去”误写为“印去”。同年11月20日致江绍原信,“讲得好听点”脱一“好”字。1928年3月16日致李霁野信,“为幸”误写为“为率”。1928年3月31日致章廷谦信,“易颇难并立的”,“易”应为“是”。1928年5月4日致李金发信,“读美术的文字”,“读”应为“谈”。1928年7月22日致韦素园信,“《美术史潮论》”,应为“《美术思潮论》”。1929年1月6日致章廷谦信,将“句容县”误写为“勾容县”。同年3月15日致章廷谦信,“该委员”脱一“委”字。同年3月23日致许寿裳信,“六角”应为“六元”。同年4月7日致韦素园信,“简直是军阀”,“军阀”误写为“军阅”。同年8月24日致章廷谦信,“开玩笑”写成了“开玩意”。同年10月20日致李霁野信,将“拨正”写成了“拔正”。同年11月19日致孙用信,“系托周建人”一句,“系”误写为“希”。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信,“陆黄(黄慧如)恋爱”误写为“陆王恋爱”。1932年11月23日致许广平信,将“西单市场”误写为“西安市场”。1933年7月11日致母亲信,“服侍”误写为“服待”。同年7月13日致罗清桢信,“拳头过大”误写为“拳头过太”。同年10月2日致郑振铎信,“还不如将‘永远牺牲一点”,句中脱一“如”字。同年10月21日致郑振铎信“《访笺杂记》”误写为“《仿笺杂记》”。1934年致李小峰信,“杨邨人与诰”一句,“诰”误写为“语”。同年3月27日致台静农信,“推阐”误写为“推测”。同年4月12日致陈烟桥信,“大小”误写为“大约”。同年5月23日致曹靖华信,“另写四张”误为“另再四张”。同年5月23日致陈烟桥信,“款项”误写为“项款”。同年6月7日致徐懋庸信,“第一路电车”误为“第一点电车”。同年6月24日致徐懋庸信,“周子兢”误为“周子竞”。同年8月13日致曹聚仁信,“由此”误写为“由些”。同年11月24日致金性尧信,“性尧”误写为“惟尧”。同年11月28日致刘炜明信,“办不下去”脱一“下”字。同年12月11日致金性尧信,将“性尧”误为“维尧”。1935年1月9日致许寿裳信,将“赋闲”误写为“投闲”,“今年”误写为“今天”。同年3月1日致萧军、萧红信,将“摧残”误写为“催残”。同年3月25日致萧军信,“其实是医生”脱一“是”字。3月29日致徐懋庸信,将“加上”误写为“加工”。同年4月2日致许寿裳信,“三月一日”误写为“五月一日”。同年3月23日致许寿裳信,“商务印书馆”脱一“馆”字。1935年4月23日致萧军、萧红信,“要我帮忙时”一句,“时”误写为“的”;同信,“这样”误写为“这还”。同年5月22日致孟十还信,“所以近来很少插图本”一句脱一“以”字。同年6月2日将“六月而夜”误写为“六月三夜”。同年7月16日致萧军信,“我个人不加入”脱一“人”字;“屈臣氏大药房”脱一“房”字。同年8月24日致胡风信,“廿二日信”误写为“二二信”。同年8月26日致唐弢信,“普通”误写为“并通”。同年9月10日致萧军信,“出版社”脱一“社”字。同年10月22日致曹靖华信,“撤换”误写为“撤换”。同年11月20日致聂绀弩信,“嫌疑”误写为“歉疑”。

注三

鲁迅作品中两者皆可的异文释例

汇校鲁迅著作的众多版本,可发现有很多异文,但无法一一判明哪些属于鲁迅改动,哪些属于编辑改动,哪些属于手民之误。就总体而言,其中的明显错讹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情况是两者皆可,不影响阅读,括号内的字句属于异文。

比如《呐喊·狂人日记》:

1.用馒头(蘸血舐)

用馒头(蘸着血舐)

2.正是(这方法)

正是(这个方法)

3.(就)大起来

(便)大起来

4.却并(没有说明)

却并(没说明)

5.母亲也(没有说不行)

母亲也(没说不行)

《呐喊·明天》:

1.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去)

2.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

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去)

《呐喊·阿Q正传》:

1.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赏)

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赏鉴)

2.我(欢喜)谁就是谁

我(喜欢)谁就是谁

《坟·寡妇主义》:

1.倘使没有(善法)补救

倘使没有(良法)补救

《彷徨·祝福》:

1.(单是)老了些

(只是)老了些

2.说话声也就(止了)

说话声也就(停止了)

3.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

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要)跳起来

4.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

又忽而(疑心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

5.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说道……)

6.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看见刺柴上挂着(他的一只小鞋)

7.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

有些老女人(在街头没有)听到她的话

8.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我想,你不如(赶早)抵当

《彷徨·在酒楼上》:

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

这些事我(平生)都没有经历过

《彷徨·肥皂》:

1.恭恭敬敬的(退去了)

恭恭敬敬的(退出去了)

2.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德

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

3.看见她陷下的(两颊)已经鼓起

看见她陷下的(面颊)已经鼓起

4.但大约(大半)也因为吃了太热的饭

但大约(多半)也因为吃了太热的饭

5.四铭知道那是(高声)有名的何道统

四铭知道那是(大声)有名的何道统

6.你(快点灯)照何老伯到书房去

你(赶快点灯)照何老伯到书房去

7.我(算过)了

我(数过)了

《彷徨·示众》:

1.他也便(跟着去)研究

他也便(跟着来)研究

2.刹(时间)

刹(时)

3.那裤腰以先略略一踉跄,但便即(站定)

那裤腰以先略略一踉跄,但便即(站稳)

4.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學生模样的头来

空隙间忽而(探出)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

《彷徨·高老夫子》:

1.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仿佛(要)蹲下去似的

2.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

仿佛就要(蹲下去)似的

《野草·求乞者》:

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烦腻)他这追着哀呼

《野草·复仇(其二)》:

1.可(咒诅)的

可(诅咒)的

2.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腥,血污)

《野草·风筝》:

1.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

便很惊惶地(站起来)

2.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

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

《野草·墓碣文》:

(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

(便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

《野草·颓败线的颤动》:

1.妈!我饿,(肚子痛)

妈!我饿,(肚子疼)

2.不(多时候)

不(一会)

《野草·立论》: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子)

《野草·死后》:

1.或则要使他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

或则要使他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资料)

2.使我(忽然)清醒

使我(突然)清醒

《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奴才总不过寻人诉苦,(也只能这样,只要这样)

《朝花夕拾·<狗·猫·鼠>》:

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

结怨也结得(没有理)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我们就(没有用)么

我们就(没有用处)么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于是孝子就(坐稳了)

于是孝子就(坐定了)

《朝花夕拾·后记》:

1.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

见唐人李济翁(作的)《资暇集》卷下

2.于阴间的事情其实也(不大了然)

于阴间的事情其实也(不很了然)

《故事新编·奔月》:

前面的天天走熟的(高梁田)

前面的天天走熟的(高粱地)

《故事新编·出关》: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

代表们认(这个)结果为满意

《华盖集·战士和苍蝇》: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华盖集·忽然想到五》:

就很希望(赶忙)变成大人

就很希望(赶快)变成大人

《华盖集·忽然想到六》:

而外国人所得的古董,却每从高人的高尚的(袖底里)共清风一同流出

而外国人所得的古董,却每从高人的高尚的(袖子里)共清风一同流出

《华盖集·长城》:

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

凡是世界上稍有(智识)的人们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而几个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生長的男人们

而几个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生长的男人们

《华盖集·忽然想到八》:

1.以(表白)自己的不识字

以(表明)自己的不识字

2.两天(之内)

两天(之中)

《华盖集·忽然想到九》:

我当时没有(答复)你,一则你信上(不写地址)

我当时没有(回复)你,一则你信上(没有地址)

《华盖集·并非闲话》:

所(表白)的不过是自己的阴险和卑劣

所(表现)的不过是自己的阴险和卑劣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1.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的)两种《茅亭客话》

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里的)两种《茅亭客话》

2.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大概(不过)想免害

3.自绅士(以至于)庶民

自绅士(以至)庶民

4.一开首便(拼命)奔驰

一开首便(拼命地)奔驰

《华盖集·学界的三魂》:

(就如)我们听说父母可以一棒打杀一般

(正如)我们听说父母可以一棒打杀一般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躲到别墅里(去研究)汉朝人所做的“四书”注疏和理论去

躲到别墅里(研究)汉朝人所做的“四书”注疏和理论去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凡有)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有这一种老手段

(凡)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有这一种老手段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满街走

雪白的(羊群)也常常满街走

《华盖集续编·我不能“带住”》:

1.自然大可以(随便)玩把戏

自然大可以(随意)玩把戏

2.判我以这样(巨罚)之后

判我以这样(重罚)之后

3.没有细看,(说不清)了

没有细看,(记不清)了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

1.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

所以对(神鬼)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

2.讨论问题,(研究)章程

讨论问题,(修改)章程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乃)仍被吞没

(而)仍被吞没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便汗珠雍容(地)越过了折叠往下流

便汗珠雍容(的)越过了折叠往下流

《而已集·忧“天乳”》:

但(只)攻击束胸是无效的

但(止)攻击束胸是无效的

《而已集·扣丝杂感》:

有近于赤化之虑者无论矣,而要说(不吉利语)

有近于赤化之虑者无论矣,而要说(不吉利话)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

但现在也不必(仔细)研究它

2.为(豫防)皮肤被衣服擦伤

为(御防)皮肤被衣服擦伤

3.但在那时(不要紧)

但在那时(是不要紧的)

4.(所以)吃冷物

(故须)吃冷物

5.一日数次也(不可定)

一日数次也(不定)

6.(叫作)名士派

(叫做)名士派

《三闲集·在钟楼上》:

至今不听见有人鸣冤或(冤鬼)诉苦

至今不听见有人鸣冤或(怨鬼)诉苦

《三闲集·匪笔三篇》:

(要)执绍介之劳了

(想)执绍介之劳了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

大意是说我和孙伏园君(因被)晨报馆所压迫,创办《语丝》

大意是说我和孙伏园君(同被)晨报馆所压迫,创办《语丝》

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

2.(诸望)勿念

(请望)勿念

3.又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

又在(第二页)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

《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说》:

(父母和兄弟)都不是自己自由选择的

(父母兄弟)都不是自己自由选择的

《南腔北调集·<萧伯纳在上海>序》:

1.这就叫作(不成人样子)

这就叫作(不像人样子)

2.民族主义(文学者)要靠他来压服了日本的军队

民族主义(文学家)要靠他来压服了日本的军队

3.(各式各样)的相貌

(各色各样)的相貌

4.(还给)大英国的记者一个教训

(还给了)大英国的记者一个教训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换一句话,就是(“走了极端”了)

换一句话,就是(“走了极端”)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而且(一天一天)的贵起来

而且(一天天)的贵起来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

而且也得到过(世界的)革命的文艺家的抗议了

而且也得到过(世界)革命的文艺家的抗议了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女人》:

挑選(不完),决断不了

挑选(不定),决断不了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

1.所以被绅士们(嘲笑)了小半世

所以被绅士们(嘲骂)了小半世

2.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别)

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能辨别)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1.像狂涛中的(小船)似的了

像狂涛中的(小艇)似的了

2.在方寸的(象牙版)上刻一篇《兰亭序》

在方寸的(象牙板)上刻一篇《兰亭序》

3.正是一榻(糊涂)

正是一榻(胡涂)

4.然而现在已经更(没有书桌)

然而现在已经更(没有了书桌)

《南腔北调集·漫与》:

1.细细地抚摩着秋天在大自然里发出的“音波”

细细地抚摩着秋天在大自然里发出的“声波”

2.所以(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

所以(也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

人们就说(得了)苏联的卢布

人们就说(是得了)苏联的卢布

《南腔北调集·人》:

从古至今,没有听到过(点灯出名)的名人

从古至今,没有听到过(以点灯出名)的名人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

1.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

听说这还只授(儿媳),不教女儿

2.从小(看惯)书籍纸笔

从小(看惯了)书籍纸笔

3.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来了)

《伪自由书·崇实》:

1.例如这《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

例如这《自由谈》其实是(不很自由)的

2.(禹)是一条虫

(听说禹)是一条虫

3.(费话)不如少说

(废话)不如少说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

1.辣汁流人肺脏(及)心

辣汁流人肺脏(和)心

2.(残酷)又超出此种方法万万

(惨酷)又超出此种方法万万

3.外国用(雅片)医病

外国用(鸦片)医病

《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

1.现在(各色的人们)大喊着各种的救国

现在(各色人们)大喊着各种的救国

2.原因是在主张人们自己(大概)不是飞行家

原因是在主张人们自己(大抵)不是飞行家

3.痛哭一场,(带)几个花圈而去

痛哭一场,(带了)几个花圈而去

4.我们应该在防控队(成立之前)

我们应该在防控队(尚未成立之前)

《伪自由书·不通两种》:

1.大概是(着眼)于“通”或“不通”

大概是(先前着眼)于“通”或“不通”

2.有作者(本来还没有通的)

有作者(文理还没有通的)

3.费话

(废话)

4.(一齐)发声

(同时)发声

《伪自由书·颂萧》:

1.所以我们不能(识)他在欧洲大战以前和以后的思想

所以我们不能(认识)他在欧洲大战以前和以后的思想

2.坐飞机离开(中国)地面

坐飞机离开(中华民国)地面

《伪自由书·讽刺到幽默》:

只好来改变(社会)

只好来改变(这社会)

《伪自由书·王道诗话》:

1.那(一点儿水)怎么救得熄这样的大火

那(一点水)怎么救得熄这样的大火

2.总有一套(秘诀)

总有一套(祖传秘诀)

《伪自由书·出卖灵魂的秘诀》:

难道真的没有方法征服中国(么)

难道真的没有方法征服中国(吗)

《伪自由书·最艺术的国家》:

从(这一方面)看过去是抵抗

从(这一面)看过去是抵抗

《伪自由书·透底》:

这“什么道也不卫”难道不也是一种“道”(么)

这“什么道也不卫”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吗)

《伪自由书·“以夷制夷”》: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蠢笨)呢

《准风月谈·“抄靶子”》:

虽然骨子里(永是)“素重人道”

虽然骨子里(永远是)“素重人道”

《准风月谈·序的解放》:

1.一个人(做)一部书

一个人(做了)一部书

2.(是)封建时代的事

(那是)封建时代的事

3.并且(有点儿)遗产或津贴

并且(有点)遗产或津贴

4.待到上台(时候)

待到上台(的时候)

《准风月谈·智识过剩》:

亚门!

阿门!

《准风月谈·查旧账》:

但从现在(看起来)

但从现在(看来)

《准风月谈·晨凉漫记》:

(可见是)大家都很以他为奇特的

(可见)大家都很以他为奇特的

《准风月谈·踢》:

1.由俄捕(说)

由俄捕(说来)

2.这理由(虽然)简单

这理由(虽)简单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

1.(扰乱)是永远不会收场的

(混乱)是永远不会收场的

2.即使其中(偶然有)曾经弄过笔墨的人

即使其中(偶有)曾经弄过笔墨的人

3.文坛(决不)因此混乱

文坛(决不至)因此混乱

《准风月谈·为翻译辩护》:

举(一个例)在这里

举(一个例子)在这里

《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

1.(如果)有别本可得

(倘)有别本可得

2.至今也(还有)一点威光

至今也(还是有)一点威光

《准风月谈·帮闲法发隐》:

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

就(满脑子)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

《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二》:

1.将来想必也(不至)先便废

将来想必也(不至于)先便废

2.以为又是(第几路军)前来收复失地了

以为又是(第十几路军)前来收复失地了

《准风月谈·同意和解释》:

(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

(引证)外国的学说和事实

《准风月谈·文床秋梦》:

(就是)“林丁”先生的旧梦

(这就是)“林丁”先生的旧梦

《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三)》:

不知以为(何如)

不知以为(如何)

《准风月谈·看变戏法》:

1.真被蔑视(至于)如此

真被蔑视(至)如此

2.(这苦痛)是装出来的

(但这苦痛)是装出来的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

于是便渐渐的(自然)的没落了

于是便渐渐的(自然而然)的没落了

《花边文学·玩具》:

1.(雅片)枪

(鸦片)枪

2.(机枪)玩具

(机关枪)玩具

《花边文学·水性》:

“识水性”的事(就完全了)

“识水性”的事(就算完全了)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背上写上(他的)所讨厌的名字的战法

背上写上(他)所讨厌的名字的战法

《花边文学·做文章》:

中间(挖空)

中间(镂空)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

倒(只觉)坐在阔房间里

倒(只觉得)坐在阔房间里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

绝非穷读书人所敢(窥覗)

绝非穷读书人所敢(窥视)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1.(王官)们

(史官)们

2.(帮它)发达

(使它)发达

3.(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

(曾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

1.(成吉思)

(成吉思汗)

2.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

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小孩子)

《且介亭雜文·寄<戏>周刊编者信》:

只要在头上(给戴上)一顶瓜皮小帽

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学》:

1.(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

(不单)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

2.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

结核)

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脓疮)

不过作为(中国的读者)的我

不过作为(中国读者)的我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

1.这是我在利用中国人只顾空面子的(缺点)

这是我在利用中国人只顾空面子的(弱点)

2.与(尘浊)无干

与(尘俗)无干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

(或者)不中止

(或)不中止

《且介亭杂文末编·三月的租界》:

我们(梦一般)这样叫了

我们(梦一般的)这样叫了

《且介亭杂文末编·(呐喊>捷克译本序言》:

1.因为(我们)也是曾被压迫

因为(我们自己)也是曾被压迫

2.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的很)

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历来又少的很)

3.因此能够展开在捷克的读者的(面前)

因此能够展开在捷克的读者的(眼前)

4.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苦难)的道路

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艰难)的道路

《且介亭杂文末编·文人比较学》:

因为(充其量)还不过是印出了一些草率的书来

因为(我自充其量)还不过是印出了一些草率的书来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而且有时也许因了(插图)的引动

而且有时也许因了(插画)的引动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因为你们(高超的理论)为日本所欢迎

因为你们(的高超理论)为日本所欢迎

《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广泛到包括现在中国各种生活和斗争的(意识)的一切文学

广泛到包括现在中国各种生活和斗争的(有意识)的一切文学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

(连接)而来的是静静的死

(接连)而来的是静静的死

《集外集·序言》:

1.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又(怎么知道)悔呢?

2.(是或者因为)看去好像抄译

(是或者)看去好像抄译

3.(一篇是)“雷锭”的最初绍介

(一篇为)“雷锭”的最初绍介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

1.(黎河尼佗)王后

(黎阿尼佗)王后

2.(荣光)何若?

(光荣)何若?

3.(旅人)寒起

(旅客)寒起

4.军容(益庄),惟(呼欢)殷殷若春雷起

军容(益壮),惟(欢呼)殷殷若春雷起

《集外集·说鈤》:

1.(独比伦)氏

(独比仑)氏

2.(多漠尔愢)氏

(多漠尔思)氏

《集外集·人与时》:

我不(和)你说什么

我不(知)你说什么

《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而况)是假装的

(况且)是假装的

《集外集·编完写起》:

悚然于阶级(很不同)的两类人

悚然于阶级(不同)的两类人

《集外集·通信(复未名)》:

一定(是要)宣传什么主义

一定(是)宣传什么主义

《集外集·<关于<红笑>>》:

嫌疑(也总要)在后出这一本

嫌疑(总要)在后出这一本

《集外集·选本》:

1.《世说新语》并没有说明是(选的)

《世说新语》并没有说明是(选者)

2.好像刘义庆或他的门客(所搜集)

好像刘义庆或他的门客(搜集)

《集外集·怀旧》:

1.作(厉色)曰

作(厉声)曰

2.次日(便以)界尺击吾首曰

次日(即以)界尺击吾首曰

3.故尝(投)三十一金

故尝(投赠以)三十一金

《集外集拾遗·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一朝有了棍子,就都要(打死的)

一朝有了棍子,就都要(打死吆)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1.不帮忙也不帮闲的文学(真也太不多)

不幫忙也不帮闲的文学(真太不会多)

2.现在做文章的(人们)几乎都是帮闲帮忙的人物

现在做文章的(人)几乎都是帮闲帮忙的人物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

1.但令人并不觉得(怎样)变化

但令人并不觉得(怎么)变化

2.它告诉读者的(是也并非)有什么外交问题

它告诉读者的(是并非)有什么外交问题

《两地书·一》:

五四以后的青年是很可悲观(痛哭)的了

五四以后的青年是很可悲观(痛苦)的了

《两地书·二》:

1.向牧师(沥诉)困苦的半生

向牧师(历诉)困苦的半生

2.(倘是)墨翟先生

(倘若)墨翟先生

《两地书·三》:

1.得到(许多)暗示

得到(多少)暗示

2.其所以出死力以(力争)的

其所以出死力以(争取)的

《两地书·四》:

(我)总觉得有点迂

(则我)总觉得有点迂

《两地书·五》:

“(缴)白卷”

“(交)白卷”

《两地书·十八》:

1.在良心上总觉得遗憾的(一件事)

在良心上总觉得遗憾的(一桩事)

2.无论(如何)奇怪的逻辑

无论(用如何)奇怪的逻辑

《两地书·三〇》:

1.这回可也有一点相信(谎说)了

这回可也有一点相信(谎语)了

2.等你(装足)了

等你(灌足)了

《两地书·三五》:

对旧的(仍)用旧法

对旧的(仍然)用旧法

《两地书·三七》:

开会时(有)国民党员百余人

开会时(共有)国民党员百余人

《两地书·四一》:

(语堂)的住宅的房顶也吹破了

(林语堂)的住宅的房顶也吹破了

《两地书·四六》:

孙伏园和(张颐)

孙伏园和(张颐教授)

《两地书·四八》:

1.却(真出)我的“意表之外”

却(真出于)我的“意表之外”

2.不足(多论)也:

不足(多道)也

《两地书·四九》:

无雨则(热甚)

无雨则(甚热)

《两地书·五三》:

只恐怕(在此)住不惯

只恐怕(我在此)住不惯

《两地书·五六》:

(对于)我的态度

(记者对于)我的态度

《两地书·六一》:

1.而他们(硬当)我发了大财

而他们(硬说)我发了大财

2.以及豫备教课,明天我有(两小时)

以及豫备教课,明天我有(两堂)

《两地书·六四》:

但事实的牵扯(也实在)太利害

但事实的牵扯(实在也)太利害

《两地书·六七》:

待我陆续开出(剧目)来罢

待我陆续开出(戏目)来罢

《两地书·六八》:

和我的(所用)是同一意义么

和我的(所用的)是同一意义么

《两地书·六九》:

对于(“绅士”们)仍然加以打击

对于(“现代”系)仍然加以打击

《两地书·七〇》:

明天(当或有)游行

明天(当有)游行

《两地书·七二》:

直接禁罚(他们)

直接禁罚(她们)

《两地书·七四》:

就(到旁的地方去)

就(只得往汕头做教员)

《两地书·七五》:

同来的(鬼祟)又遮住了他的眼睛

同来的(鬼蜮)又遮住了他的眼睛

《两地书·七六》:

要闹到校长身败名裂(才罢云)

要闹到校长身败名裂(才罢)

《两地书·八二》:

但校长以为这(不过)口惠

但校长以为这(不过是)口惠

《两地书·一〇〇》:

结果是(和以前一样)

结果是(旧派占势力)

《两地书·一〇四》:

(门房)连公物都据为己有

(学校门房)连公物都据为己有

《两地书·一。六》:

中央银行(钞票)

中央银行(一元钞票)

《两地书·一二一》:

此外(什么)也不做

此外(什么事)也不做

《两地书·一三五》:

1.(总计)各种态度

(综计)各种态度

2.有些人必有奉送饭碗(之举)

有些人必有奉送饭碗(之惠)

1920年5月4日致宋崇义

(然由)仆观之

(然而)仆观之

1922年2月16日致宫竹心:

(止认得)几个学校

(只认得)几个学校

1926年10月28日致许广平:

不(忽儿穷)忽儿有点收入

不(忽而穷)忽而有點收入

1926年11月15日致许广平:

长虹在《狂飚》第五期(已尽力)攻击

长虹在《狂飚》第五期(尽力)攻击

1926年11月28日致许广平:

又(耗去了)许多工夫

又(耗去)许多工夫

1926年12月2日致许广平:

(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

(我想)这样就可以过冬

1926年12月12日致许广平:

我将来拟在校中取得(一间屋)

我将来拟在校中取得(一间房)

1926年12月16致许广平:

我们那里有一句(俗话)

我们那里有一句(俗语)

1929年5月23日致许广平:

(此时)是二十三日之夜十点半

(此刻)是二十三日之夜十点半

1930年11月23日致孙用:

(印)全图须七百二十元

(即)全图须七百二十元

1934年4月12日致陈烟桥:

(大约)为四十八方时

(大小)为四十八方时

1936年2月19日致陈光尧:

(闻之)已久

(闻知)已久

注四

校勘中的“择善而从”释例

1.《坟·娜拉走后怎样》:“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太远了……”(按:“人类”是集合名词,不受数量副词修饰,前面的“一切”二字累赘,应删。)

2.《坟·坚壁清野主义》:“兵家(并)非我的素业”(按:校改时增一“并”字。)

同上文:“为什么(要)上公园呢”。(按:校改时增一“要”字。)

3.《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守着这专劝人自暴自弃的格言的人,也怕(怕也)并不少。”(将“也怕”校改为“怕也”。)

4.《热风·随感录五十三》:“中华武士会便率领了一班天罡拳阴截腿之流,大分(发)冤卓。”(按:将“分”校改为“发”。)

5.《热风·不懂的音译》:“我记不清(楚)什么报了。”(按:校勘后删一“楚”字。)

6.《呐喊·自序》:“有一夜,他翻着(看)我那古碑的钞本……”(按:校勘后将“着”改为“看”。)

7.《呐喊·孔乙己》:“掌柜是决不责备(骂)的。”(按:将“备”改为“骂”。)

8.《呐喊·一件小事》:“我还能裁判(这)车夫么?”(按:加一“这”字。)

9.《呐喊·头发的故事》:(1)“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按:删一“唇”字。)

(2)“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顶)一摸。”(按:将“上”校改为“顶”。)

10.《呐喊·风波》:七斤既然犯了皇(王)法……(按:将“皇”校改为“王”。)

11.《呐喊·故乡》:“这正是一个廿(二十)年前的闰土。”(按:将“廿”校改为“二十”。)

12.《呐喊·阿Q正传》:(1)“其余看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合)不上了。”(按:将“凑”校改为“合”。)

(2)“……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人)一般……”(按:校勘时增加了两个“人”字。)

(3)“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过)去就是一拳。”(按:将“进”校改为“过”。)

13.《呐喊·端午节》“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神)色。”(按:将“形”校改为“神”。)

14.《彷徨·祝福》:(1)“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石)上……”(按:将“岸上”校改为“岸石上”。)

(2).“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不妥)了……”(按:将“局促”校改为“不妥”。)

(3)“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按:将“就好了”校改为“倒好了”;“倒落了”改为“却落了”。)

(4)“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按:现校改为“第二天早上起来时”。)

(5)“而且很胆怯”。(按:现校改为“而且从此很胆怯”。)

(6)“祥林嫂怎么这样了?”(按:现校改为“祥林嫂怎么这模样了?”)

15.《彷徨·在酒楼上》:(1)“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按:校改为“一手扶着酒杯”。)

(2)“也还是祝赞她一生幸福”。(按:现校改为“也还是祝她一生幸福”。)

(3)“不时的吐红和流夜汗”。(按:将“吐红”校改为“吐血”。)

(4)“长庚说的全是诳”。(按:校改为“长庚说的全是谎”。)

16.《彷徨·幸福的家庭》:“连你也来欺侮我”。(按:校改为“连你也来欺负我”。)

17.《彷徨·肥皂》:(1)“即刻一径到耳根”。(按:校改为“即刻一直到耳根”。)

(2)“四铭忽而怒得客观。”(按:校改为“四铭忽而大怒起来。”)

(3)“四铭接来看时,知道是字典。”(按:校改为“知道约是英华辞典”。)

(4)“肥皂就被录用了”。(按:校改为“肥皂就被采用了”。)

18.《彷徨·长明灯》:“你一定要我们大家变泥鳅么?”(按:校改为“你一定要害得我们大家变泥鳅么?”)

19.《彷徨·弟兄》:“这立刻使他手脚觉得发冷。”(按:校改为“这立刻使他手脚都觉得发冷。”)

20.《野草·秋夜》:“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按:将“空气”校改为“空中”。)

21.《野草·求乞者》:“但是啞的。”(按:“哑的”校改为“哑子”。)

22.《野草·希望》:“青年们很平安”。(按:“很平安”校改为“都很平安”。)

23.《野草·风筝》:“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按:将“幼小时候”校改为“儿时”。)

24.《野草·好的故事》:“这时是泼刺奔进的红锦带。带织人狗中……”(按:校改为“这时是泼刺的红锦带织人狗中。”)

25.《野草·过客》:(1)“胁下挂一个口袋”。(按:校改时删一“个”字。)

(2)“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按:校改为“什么也决不比这些好看”。)

(3)“这于你没有好处。”(按:校改为“这于你没有什么好处。”)

26.《野草·死火》:(1)“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按:“登时”校改为“顿时”。)

(2)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按:“衣裳”校改为“衣袋”。)

(3)“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按:校改时删一个“冻”字。)

(4)“那我就不如烧完。”(按:校改为“那我倒不如烧完。”)

(5)“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坠人冰谷中。”(按:校改为“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人冰谷中。”)

27.《野草·死后》:“他却丝毫也不动。”(按:校改为“它却全然不动。”)

28.《野草·这样的战士》:“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按:“偏侧”校改为“左侧”。)

29.《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住的简直比猪窠……”(按:“猪窠”校改为“猪窝”。)

30.《野草·淡淡的血痕中》:“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按:“秾”校改为“浓”。)

31.《野草·一觉》:(1)“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按:“听得”校改为“听见”。)

(2)“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缶的存在”。(按:“感着”校改为“感到”。)

32.《朝花夕拾·后记》:“你看这样一位七十岁的老太爷整年假惺惺地玩着一个‘摇唱咚”。(按:“七十岁”校改为“七十多岁”。)

33.《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看丈母。”(按:“只要看”校改为“只要看看”。)

34.《华盖集·这回是“多数”的把戏》:“要是真如陈源教授所言,女师大学生只有二十了呢?”(按:“二十了”校改为“二十人了”。)

35.《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忘却了你们的教授的头衔。”(按:“教授的头衔”校改为“教授头衔”。)

36.《华盖集续编·送灶的漫笔》:(1)“虽说我们到讨论完毕后才散罢。”(按:删去“到”字。)

(2)“六七点钟时分的焦躁不安,就是肚子对于本身和别人的警告。”(按:删去“时分”的“分”字。)

37.《华盖集续编·“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按:删去“就”字。)

38.《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厦门通信(三)》:“及至到了这里,看看情形,便将印《汉画像考》的希望取消。并且自己编合订本限为一本。”(按:“便将”前加一“我”字。)

39.《而已集·略谈香港》:“那时的留学生中,很有一部分抱着革命的思想……”(按:“一部分”后面加一“人”字。)

40.《而已集·通信》:(1)“我尤其怕的是演说,因为它有指定的时候,不听拖延。”(按:“不听”改为“不能”。)

(2)“现在我也不想拿什么费话来捣乱。”(按:“费话”改为“废话”。)

41.《而已集·“意表之外”》:“必须加说明”(按:“加”校改為“加以”。)

42.《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1)“于是乎是算账了。”(按:“是”校改为“要”。)

(2)“于是乎又得新‘世故。”(按:“得”校改为“得了”。)

43.《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按:“更而想起”校改为“更联想到”。)

(2)“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按:“北大”校改为“北京大学”。)

(3)“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按:校改为“他引用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的。”)

(4)“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按:校改为“他的遗令不独没有依着格式。”)

(5)“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按:“很少流传”校改为“都很少流传”。)

(6)“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按:“一个时候”校改为“时候”。)

(7)“有多人跟着走。”(按:“有多人”校改为“有许多人”。)

(8)“阮年青时”(按:“年青时”校改为“年轻时”。)

(9)“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之分。”(按:“吃酒”校改为“喝酒”。)

(10)“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按:“不可住宿”校改为“不可常住宿”。)

(11)“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按:“也能做文章的”校改为“亦能做文章的”。)

(12)“据我所知的大概是这样,但我学识太少,没有详细的研究。”(按:“所知”校改为“所知道的”,“学识太少”校改为“学识太浅薄”,“没有详细的研究”校改为“没有作详细的研究”。)

44.《而已集·再谈香港》:(1)“古籍只抽二三十本书。”(按:“只抽”校改为“只抽出”。)

(2)“床上的铺盖已经散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破铺上。”(按:“破铺”校改为“破服”。)

(3)“真不是看长椅子上的手巾包。”(按:“手巾包”校改为“手提包”。)

(4)“由同胞撕下来抛出去的。”(按:“抛出去”校改为“摔出去”。)

45.《而已集·<尘影>题辞》:(1)“现在的文艺,是往往给人不舒服的。”(按:“给人”校改为“给人以”。)

(2)“我看见一篇《尘影》,它的愉快和重压留与各色的人们。”(按:“它的”校改为“它将”。)

(3)“十二月二十四夜”(按:校改为“十二月二十四日夜”。)

46.《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将文章当作古董,以不能使人认识,使人懂得为好,也许是有趣的事罢。”(按:“不能使人认识”校改为“不能认识”。)

(2)“我们可听到埃及人的声音,可听到安南朝鲜的声音?”(按:“埃及人的声音”校改为“埃及的声音”。)

47.《三闲集·<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记得过去。”(按:“这只有这”校改为“这只有”。)

48.《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1)“善良而无疑的看客。”(按:“无疑”校改为“无所疑”。)

(2)“战争也不过仗了那动底的煽情的视觉,使他们兴奋,有趣罢了。”(按:“那动底的”校改为“那种”。)

(3)“为了使德国的独占底大电影公司不成为国权觉宣传机关。”(按:“国权觉”校改为“国权觉的”。)

(4)“在小市民家庭剧中”(按:“小市民”校改为“小市民底”。)

(5)“打猎”(按:校改为“游猎”。)

49.《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在墨斯科的展览会就有二十次。”(按:“展览会”校改为“艺术展览会”。)

50.《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我们的读者大众却不因此而进退。”(按:“却不因此”校改为“却决不因此”。)

51.《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1)“我想,倘若作为肖像画的模范,倒是很出色的。”(按:“肖像画的模范”校改为“肖像画”。)

(2)“萧吃得并不多,但也许开始的时候,已经很吃了一通了也很难说。”(按:“也很难说”校改为“也难说”。)

52.《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试翻明末的野史……”(按:“明末”校改为“明末清初”。)

53.《南腔北调集·给文学社信》:“为什么无端虚构事迹。”(按:“事迹”校改为“劣迹”。)

54.《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和富户豪家的纵恣的变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按:“纵恣”校改为“纵欲”。)

55.《南腔北调集·<木刻创作法>序》:“这书虽然因此要成为不过一粒星星之火……”(按:校改后删掉“不过”二字。)

56.《伪自由书·观斗》:(1)“也爱看自己们斗争。”(按:校改后删去“们”字。)

(2)“弩机的制度早已失传了。”(按:“制度”校改为“制造法”。)

57.《伪自由书·崇实》:“大学生虽然是‘中坚分子,然而没有市价,假使欧美的市场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按:校改为“五百美金一口”。)

58.《伪自由书·迎头经》:“严饬所部切勿越界一步。”(按:“切勿越界”校改为“勿越租界”。)

59.《伪自由书·“人话”》:“随手抄撮的东西不必说了。”(按:“不必说了”校改为“更不必说了”。)

60.《准风月谈·爬和撞》:(1)“从前梁实秋教授曾经说过……”(按:校改时去掉“曾经”二字。)

(2)“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按:“踹”校改为“踩”。)

(3)“而预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按:“預约着”后加上“给”字。)

61.《准风月谈·帮闲法发隐》:“使大家心里想……”(按:删掉“心里”二字,)

62.《准风月谈·电影的教训》:“机键是‘招驸马。”(按:“机键”校改为“关键”。)

63.《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下)》:“就知道读者是减少了许多多了。”(按:“许多多了”校改为“许许多多”。)

64.《准风月谈·黄祸》:“但三十年之前……”(按:校改时删去“之”字。)

65.《准风月谈·(扑空>正误》:“手头没有书。”(按:“没有”校改为“无”。)

66.《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所以我们的古之人……”(按:“古之人”校改为“古人”。)

67.《准风月谈·青年与老子》:“我忘记了出于什么书里的了。”(按:“忘记了”校改为“忘了”。)

68.《花边文学·零食》:“装起了篆字的和罗马字母合璧的年红电灯的招牌。”(按:“篆字”后删一“的”字。)

69.《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那小姐后来就对一位绅士说的是……”(按:删去“就”字。)

70.《且介亭杂文·儒术》:“下署‘颜子推。”(按:校改为“颜之推”。)

71.《且介亭杂文·隔膜》:“而恨不足以办此。”(按:“不足”校改为“力不足”。)

72.《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其实是那一面都不相信的。”(按:“那一面”校改为“哪一面”。)

73.《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1)“尚不足以泄公愤而快人心。”(按:“泄公愤”校改为“昭公愤”。)

(2)“应‘撤毁者有书籍六种,都是古书,而有他的序跋。”(按:“都是古书”校改为“却是古书”。)

74.《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按:“语文”校改为“文章”。)

75.《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我在这里还要附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按:“附一句”校改为“附加一句”。)

76.《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1)“现在的学者们虽然并没有分明的结论,但听他口气……”(按:“听他”校改为“听他的”。)

(2)“甲乙两人,一张以弱,扮着戏玩……乙只得要求互换,却又被甲咬得要命,一说怨话甲便道……”(按:“一”校改为“乙”。)

77.《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那《戎马声中》……”(按:校改为“那篇《戎马声中》”)

(2)“那就成为沙宁之徒。”(按:“成为”前加“不免”二字。)

78.《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1)“连江苏和浙江方面……”(按:“方面”校改为“一带”。)

(2)“他一看见本国里乞丐之多……”(按:删去“里”字。)

79.《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毛笔之类》:(1)“原是斐洲的植物。”(按:“斐洲”校改为“非洲”。)

(2)“是没有偷金鸡那子那么危险的。”(按:“金鸡那子”校改为“金鸡那种子”。)

80.《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两种是用强水浸蚀铜版和石版而成。”(按:“强水”校改为“镪水”。)

81.《集外集·序言》:“而他偏爱到各处投稿。”(按:“到各处”校改为“到处”。)

82.《集外集·烽话五则》:“听得烘烘地响时……”(按:“烘烘”校改为“哄哄”。)

83.《集外集·“音乐”?》:“然而音乐又何等好听呵。”(按:“呵”校改为“啊”。)

84.《两地书·十八》:“写信给陆晶清请交代清楚了。”(按:删去“请”字。)

85.《两地书·十九》:(1)“四月卅的信收到了。”(按:“卅”后增一“日”字。)

(2)“原来老爷们的涕泗滂沱较小姐们的“潸然泪下”更甚百倍的。”(按:“涕泗滂沱”后加一“是”字。)

86.《两地书·二九》:“止此而已罢。”(按:“止此”校改为“至此”。)

87.《两地书·三〇》:“现在和六个同学同进退。”(按:校改时删去“和”字。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开除六名学生,其中包括许广平。)

88.《两地书·三三》:“则旧稿须在本星期五出版。”(按:“须”校改为“便”。)

89.《两地书·五三》:“放鞭爆。”(按:“爆”校改为“炮”。)

90.《两地书·五六》:“兼士至于如此模胡。”(按:“模胡”校改为“胡涂”。)

91.《两地书·六六》:“至于刊物,则查截在日记上的,是廿一,廿,各一回。”(按:校改后将“廿”置于“廿一”前。)

92.《两地书·六七》:(1)“今日(星六。廿)本校学生召集全体大会。”(按:“学生”校改为“学生会”。)

(2)“则由此整理一下。”(按:将“整理一下”校改为“将旧派分子打倒”。)

(3)“马又到广东‘害群了。”(按:将“广东”校改为“省立女师”。)

93.《两地书·九五》:“狂飚中人一面骂我……”(按:“狂飚”校改为“狂飚社”。)

94.《两地书·一二七》:“恰如其人的声音笑貌。”(按:“声音笑貌”校改为“音容笑貌”。)

95.《两地书·一三五》:“这封信的下端,是因为加添两张,自己拆过的。”(“按:“这封信”校改为“这信封”。)

96.1925年5月26日致李秉中信:“而且往反再三。”(按:“反”校改为“返”。)

97.1935年4月23日致萧军、萧红:“是人来要我帮忙的。”(按:“帮忙的”校改为“帮忙时”。)

注五

《魯迅全集》标点校改释例

1.《热风·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按:在两个“孩子”后添加两个逗号,将原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2.《热风·随感录五十六“来了”》:“这是他们没有说明,我也无从知道,”(按: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句号。)

3.《彷徨·在酒楼上》:“我只记得还做孩子时候的吃尽一碗拌着驱除蛔虫药粉的沙糖才有这样难。”(按:在“沙糖”后加一逗号。)

4.《彷徨·弟兄》:“挂着的日历上,写着两个漆黑的隶书。”(按:去掉“日历上”后面的逗号。)

5.《野草·死火》:(1)“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按:“上接冰天”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2)“可惜他们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无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按:“永无定形”后的句号改为逗号。)

6.《野草·死后》“啧。……唉!”(按:“啧”后的句号应删。)

7.《华盖集·评心雕龙》:“庶几可以免于流产,……”(按:省略号前应删去逗号。)

8.《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目下的杂感就写进这日记里去……。”(按:省略号去掉句号。)

9.《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因为他敢于解开了官衫——也许是纺绸,我不大认识这东西。——小衫,露着胖得拥成折叠的胸肚……”(按:第二个破折号前的句号应删去。)

10.《三闲集·某笔两篇·其一》:“若夫‘县长,所长,处长,局长,厅长。通儒。显宦,而又‘兼作良医,则诚旷古未有者矣。”(按:“厅长”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

11.《二心集·以脚报国》:文中引用1931年8月31日《申报·自由谈》所刊《杨缦华女士游欧杂感》,原文只用句号断句。但又出现了省略号和单引号、双引号。这一部分的标点应予规范。

12.《二心集·几条“顺”的翻译》:“据我所知道,在瑞典有一个生物学名家Nilsson Ehle是考验小麦的遗传的。”(在“是”字之前加一逗号。)

13.《二心集·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见十二月《申报》《自由谈》。”(按:应改为《申报·自由谈》。)

14.《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而对于洋大人是极其有礼的。就是这一点。”(按: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15.《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假使萧也是一只蛆虫,却还是一只伟大的蛆虫。”(按:此处句号改为惊叹号。)

16.《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文学家倘不用事实来证明他已经改变了他的夸大,装腔,撒谎……的老脾气。”(按:此处省略号可删。)

17.《且介亭杂文·儒术》:(1)《金史》《王若虚传》(按:应改为《金史·王若虚传》。)

(2)《元史》《张德辉传》(按:应改为《元史·张德辉传》。)

(3)同书《送范立中赴襄阳诗序》云——(按:破折号应改为冒号。)

18.《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教育家,文学家,言语学家……。”(按:应去掉省略号后面的句号。)

19.《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大家都知道‘贤者避世,我以为现在的俗人却要避雅,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按:根据文意,此处雅字应加双引号。)

20.《且介亭杂文二集·名人和名言》:“就要写错。……”(按:删掉句号。)

21.《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章(六至九)》:《琴操》《脊令操》(按:校改为《琴操·脊令操》。)

22.《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汉书》《严助传》(按:校改为《汉书·严助传》)

23.《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咄咄……然危哉,危哉!”(按:原断句有误,校改为“咄咄然……危哉,危哉!”)

24.《两地书·一》:(1)“然而是‘昏夜乞怜,丑态百出,啧啧在人耳口。”(按:下引号应置于“口”字之右上角。)

(2)“——除非毕生抱病。——而苦闷则怎比爱人还来得亲密。”(按:“抱病”后的句号应删。)

25.《两地书·五》:“学生是应该效法的,此后……”(按:逗号改句号。)

26.《两地书·六》:“但这种满纸是‘将来和‘准备的指教。”(按:指教二字也应加双引号。)

27.《两地书·七》:(1)“先生在九点多钟就去了,——想又是被人唆使的罢?”(按:破折号前的逗号应删去。)

(2)“……骗几个钱,——人不多,恐怕这目的也难达。——”(按:破折号前的逗号和后面的句号应删去。)

(3)“那么,把戏也就演不成了。”(按:另一版本无逗号。)

28.《两地书·十二》:“……故于表白意见,反而相宜,效力亦复很大,我的东西都常招误解。”(按:“很大”后逗号改句号。)

29.《两地书·十五》:“非怕‘难为,‘出轨等等”(按:删除逗号。)

30.《两地书·十六》:“但是范围较《猛进》,《孤军》等等偏重政治者为宽”(按:删去逗号。)

31.《两地书·十七》:“但也确有隔断读者注意的弊端,我想了另一格式……”(按:逗号改句号。)

32.《两地书·十八》:“此外还用过‘归真,‘寒潭,‘君平……等名字”(按:删去两个逗号。)

33.《两地书·十九》:“与‘泪,‘哭无关的么。”(按:删去逗号。)

34.《两地书·二三》:(1)“恐怕自身也当同样的设想罢。”(按:句号改叹号。)

(2)“但是,自私是总脱不掉的。”(按:删去逗号。)

35.《两地书·二四》:“又如来信说,凡有死的同我有关的,同时我就憎恨所有与我无关的……”(按:后两句是引用信中文字,所以从“凡有……无关的”这两句应加引号。)

36.《两地书·二八》:“真的,‘苦之量如故。”(按:删去逗号。)

37.《两地书·二九》:赐列第口期《莽原》(按:赐列第口期《莽原》是援引许广平前信中的原话,必须加双引号。)

38.《两地书·三七》:“……可省许多麻烦,这是船中所闻,先写寄。”(按:“麻烦”后用句号。)

39.《两地书·四一》:“但我多年没有浮水了,又想,倘若你在这里,恐怕一定不赞成我这举动。”(按:“又想”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40.《两地书·四五》:“注意起居饮食……,总之无一时是我自己的时间。”(按:省略号后删去逗号。)

41.《两地书·四七》:“还是玩玩吃吃的好,学校的厨子不好。”(按:逗号改句号。)

42.《两地书·四九》:“上课时汗流浃背的,蚊子大出。”(按:逗號改句号。)

43.《两地书·六六》:“……学校的别的事情却没有提,他大约不久当可回校。”(按:逗号改句号。)

44.《两地书·七十》:“上月间广州学生联合会例须召集各校,开全体大会。”(按:“上月间”后加逗号。)

45.《两地书·八二》:(1)“但这天我校又发生了事故。记得前信已经提及……”(按:逗号改句号。)

(2)“……一面具呈教育厅辞职,这事迫得我们三人没有办法”(按:逗号改句号。)

46.《两地书·八五》:“即使没有风潮,也往往顾此失彼,不知你此后可有教书之处……”(按:“失彼”后逗号改句号。)

47.《两地书·八八》:“你们学校真好像‘湿手捏了干面粉,粘缠极了,”(按:第二个逗号改句号。)

48.《两地书·九一》:(1)“故全校仍未上课,旧派学生忽对于总务主任及我开始攻击。”(按:逗号改句号。)

(2)“有这样脆。我想一落地必碎。”(按:句号改逗号。)

49.1926年9月4日致许广平:“我疑心是广大……”(按:“广大”应加双引号,因系轮船船名。)

50.《两地书·九五》:(1)“报上有一封她的公开信,说卖文也可以过活,我想……”(按:“我想”前的逗号改句号。)

(2)“那人的是否确当就是一个问题,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按:逗号改句号。)

51.《两地书·一。四》:“今日学生会也举代表来留,自然是具文而已。”(按:“自然”前句号改逗号。)

52.《两地书·一。六》:“你看这样懒法。如何处置呢?”(按:句号改逗号。)

53.《两地书·一二〇》:“我相信天下痴呆盖无过此君了,现在距邮局远……”(按:逗号改句号。)

54.《两地书·一二六》:“此刻两点又醒了。”(按:“此刻两点”后加逗号。)

55.《两地书·一三四》“今日三先生送来《东方》,《新女性》各一本。”(按:逗号应删。)

56.1921年1月3日致胡适:“便可以用上两法而第二个办法更为顺当(按:“两法”后加逗号。)

猜你喜欢

逗号两地日记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逗号
逗号里的奥秘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自傲的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