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词索引思维导图阅读法的教学尝试

2019-02-18钟金燕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0期

【摘 要】本文论述“关键词索引思维导图阅读法”在散文和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将文体特点与思维导图相结合,通过以“情”驭景读散文、“景、境、情”三维发散读古诗,开展关键词索引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关键词】关键词 索引 思维导图阅读法 以“情”驭景    三维读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B-0135-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下,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写作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这是当前语文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思维导图是目前越来越引起关注的一种思维工具,如何将它引入阅读教学中?经过实践研究,阅读教学中落实文体思维导图形态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实现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逐渐摸索出“关键词索引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法”模式,按照不同文体的特点,抓文体关键词,以关键词为索引,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以“情”驭景读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文体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一篇散文不管长短,不管其外在的“形”看上去如何散乱,其内在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长出一双慧眼,不为“形”的散所迷惑,作品材料无论怎样“散”,总有一个“神”,这个“神”就是文章的主旨情感、作者的主观感受在文中的体现,也就是散文思维导图阅读法的关键词—— 情感。只要找出“形”与“神”间的接合点,找到每篇文章的“情”,就能拓展阅读体验,尝试重建作者的写作心路历程。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出现在必修一与必修二,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现代文文体。必修一学习写人记事散文,必修二学习写景状物散文,都可以用“关键词索引”的思维导图阅读法,抓情感核心引导学生阅读。具体而言,写人记事散文的“情”是人的性格特点,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是景物的特点。如《记念刘和珍君》与《故都的秋》这两篇散文是中华文学经典宝库中的华章,无论教材如何改革,这两篇文章都没有离开专家的视线,始终收录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因此,以这两篇文章为例进行“关键词索引”散文思维导图阅读是很有代表性的。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从学生的初次阅读感受反馈就可以看到,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感情把握是很明确的,文中也能找到明显的词语:哀痛、愤怒。这个就是作者的情感核心。由此为导入点、思维的起点,思考:哀痛的是什么,为什么哀痛;愤怒的是什么,为什么愤怒。逐层深入文本阅读,感受刘和珍君等女性的美好品质,痛斥反动派的残暴。具体思维导图演示如图 1。

图 1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

又如《故都的秋》,鼓励学生做初次阅读提炼,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比较容易在文中第一段找到“清、静、悲凉”。以此作为思维的起点,思考:围绕这三个特点,写了哪些景物,绘出作者选材的思维图谱。如此逐渐进入写景散文的片段式阅读体验,一帧帧地还原作者笔下的风物。具体思维导图演示如图 2。

图 2  《故都的秋》思维导图

两篇散文,都是抓住了一个情感表达的核心,也就是散文的“神”,以此为起点逐渐深入文本阅读。这样的阅读体验,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也充分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到。

二、“景、境、情”—— 三維发散读古诗

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必考的内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诗歌主旨情感的理解、诗歌内容的概括,以及诗歌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的鉴赏。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从必修二开始,把古典诗歌放入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按照诗歌发展史,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以时间为轴,逐一展现诗歌国度的伟大成就,展现诗词歌赋的动人魅力。除此之外,选修更是编写了一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必修的补充。这本书三个单元收录了 29 首诗词,全面展示诗歌的成就。由此可见诗歌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古诗因为其含蓄蕴藉、言简意丰,学生在阅读上存在较多困难。例如题目与文本内容的差异造成误读,例如《观书有感》。例如时间久远,对诗歌背景不熟悉造成误读,如《惠崇春江晚景》。例如对典故积累不够造成误读,像辛弃疾的词。还有手法、技巧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古诗词阅读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诗歌阅读教学更需要深入研究实现突破。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作品研读,我们发现抓住诗歌文体的基本特点,绘制思维图谱,能使诗歌阅读清晰有条理,盘活诗歌阅读教学。

什么是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首先,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有主观情感的融入与表达的,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次,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解释是: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清代诗论家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思”与“情”其实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而“境”与“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我”与“无我”之境。

因此,经过实践与理论研究,古典诗歌文体的特点就是“景、境、情”,以这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绘制阅读思维图谱,三维剖析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可以使诗歌阅读教学更形象生动。

例如杜甫的《登高》,围绕“景、境、情”这三个关键词做思维拓展阅读。写了什么景?学生可以找到“风、天、猿啸、渚、沙、白鸟、落木、长江”。写了什么境?引导学生思考“境”的概念内涵,根据写景形容词概括出意境:萧瑟、清冷的秋天意境。表达了什么情?由境到情,继续抓形容词、情感动词,特别关注最后两联。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情感是“愁苦”。这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便能大致把握。具体演示如图 3。

图 3  《登高》思维导图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以用“景、境、情”这三个关键词索引导读,延展思维。写的景有大江、乱石、惊涛、故垒等,营造的意境是雄奇壮阔。抒的情是功业未就、年华已逝的无奈与强颜欢笑。词的上阕重在景与境的描摹刻画,下阕重在抒情。把握三个关键词,理清了阅读的思维线索,就能循序渐进提升阅读深度。具体演示如图 4。

图 4  《念奴娇·赤壁怀古》思维导图

所有的诗词,都无外乎“景、境、情”三字而已。这是诗词的内容层面。所有的阅读教学最开始的阶段都是读懂。这三个字提纲性地提出了读懂的目标,也可以说是读懂的线索。由阅读教学的最初“读懂”,到进阶阅读的“鉴赏”,就可以进入诗词的手法赏析层面。

综上所述,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可以通过文体的特点,以“关键词索引思维导图阅读法”进行阅读教学。其实,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读懂这一篇,而应该是读懂这一类。文章千千万,作者风格各异,如何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研究突破,主要是从文体的特征入手。因为本质的,就是普遍的。其实不唯散文、诗歌,笔者只是举一隅而探捷径。所有的文本都有其文体归属,而所有的文体都有其本质特点。只要抓住不同文体的本质特点,以关键词索引,逐漸延伸,便能打开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琢磨作者的匠心独运。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A类重点课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类型化思维导图绘制的研究”(桂教科规办〔2017〕1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金燕,女,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钦州市优秀教师,钦州市科研先进个人,钦州市继续教育先进个人,灵山县高考突出贡献教师。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