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研究
2019-02-18吕桂红
吕桂红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療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投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参考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过程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中医治疗更加安全,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1
慢性支气管炎,一般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在秋冬季节发病更高。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病情不断进展,可逐渐引发肺气肿,甚至导致肺心病[1]。慢性支气管炎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威胁,特别是直接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采用西医治疗,尽管能够让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缓解各种症状,然而患者治疗后容易复发,并且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我院近年来,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该病症,其治疗效果有有显著提升,现就此疗法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全面诊断,均与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将其以投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参考组与研究组,各38例。其中,参考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3~75岁,平均(57.8±6.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8±1.8)年;研究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35~76岁,平均(58.5±6.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1.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以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参考组患者[3]。通过向患者提供抗生素、支气管扩张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药物,为患者实施治疗。以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
1.2.1 发病期与迁延其治疗方案
(1)对于外寒内饮型患者,以具有解表散热、温肺化饮功效的药方给予治疗,药方为:桂枝、厚朴、莱菔子、白芍各15 g;五味子、紫苏子各12 g;炙麻黄、干姜、半夏、白芥子各10 g;甘草6 g;细辛3 g。(2)对于痰湿壅肺型患者,以具有温阳健脾、化痰止咳功效的药方给予治疗,药方为:云茯苓、白术、乌梅各15 g;桂枝、厚朴12 g;清半夏、干姜各10 g;陈皮、白芥子8 g;甘草6 g。(3)对于痰热郁肺型患者,以具有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功效的药方给予治疗,药方为:全瓜萎20 g;浙贝母、茯苓、麦冬、桑白皮各15 g;黄芩、橘红、桔梗各12 g;胆南星、枳实、清半夏、甘草、杏仁各10 g。
1.2.2 缓解期治疗方案
(1)对于脾肺两虚性患者,以具有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功效的药方给予治疗,药方为:红参、黄芪各30 g;白术、桂枝、茯苓各15 g;炙甘草、半夏各12 g;防风、紫菀、款冬花各10 g,陈皮6 g。(2)对于肺肾阳虚型患者,以具有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功效的药方给予治疗,药方为:太子参30 g;熟地黄20 g;麦冬、云茯苓各15 g;山茱萸12 g;五味子、制附片、肉桂、泽泻、牡丹皮、补骨脂各10 g;山药3 g。
1.3 观察指标
对全部患者实施为其一年的出院后随访,对比接受西医治疗的参考组与接受中医辩证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实际状况。以如下标准判断疗效标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并且1年内未出现复发现象,视之为治愈;患者治疗后针状有显著好转,治疗后偶尔会有发作,但发作程度较轻,视之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有一定改善,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有所缓解,视之为有效;患者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恶化,视之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8例研究组患者中,15例患者获得痊愈,16例患者治疗具有显效;38例参考组患者中,9例患者获得痊愈,10例患者治疗具有显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过程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中医治疗更加安全,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 妙.中医辨证与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合并肺气肿的疗效对比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3(11):168-169.
[2] 刘 霞.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82-583.
[3] 刘爱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7(29):298-29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