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伦理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意涵分析

2019-02-18王远旭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分析

王远旭

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根本意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将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同样,在工程伦理教育中,人作为其主体,必须接受全面的伦理教育,以满足人的工程伦理精神诉求。基于此,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意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满足人的需要的多层性、体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性、尊重人的个性的多样性以及把握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意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34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根本的东西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与人的本质规定相联系,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整体发展,主要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充分与和谐四个方面的发展。而在工程伦理教育中,不论是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角度来培养工程师的“普世”情怀,还是从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角度来培养工程师解决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能力;不论是从人的个性的多样性角度来注重工程师个性发展,还是从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角度来培养工程师正确的人生态度、政治立场,都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相吻合,目标相一致,并自始至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全过程。

1满足人的需要的多层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即人们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例如吃穿住行等,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工程领域,只有满足工程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伦理审视,如果工程未能有效实施,何谈工程伦理呢?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有效解释了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开展的一切活动,首要任务是满足人的肉体的、生理的需要,然后才有时间和能力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即满足人的求真、向善和爱美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例如,工程师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可以把自己的才能、想象、激情等方面作用于工程领域(对象世界),彰显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满足这些需要,就要在工程领域开展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可见,工程伦理教育在提高工程师的素质,实现工程师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所以说,需要是工程师恪守工程伦理,进行工程创新的动力,是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源泉。工程师从事工程活动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需要。基于此,在工程伦理教育中,要偏重于精神的需要,培养工程师的“普世”情怀,让他们在工程活动中心系“广大民众”,以民众的最大福祉为工程活动的出发点。让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征与大众融合,让他们的活动迎合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使工程活动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实现工程最大的“善”,即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才是工程伦理教育最终的归宿。

2体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性

在工程伦理教育中,要全面培养工程师的各项能力,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相吻合。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意指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普遍性和全面性。”在教育中,要体现工程师能力的全面性,这些能力包括自然力和社会能力;工程师处理各项关系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工程师的审美能力和自由创造力。总之,可以概括为工程师的主体能力,以及他们在工程教育中形成的智力、体力、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等。马克思概括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工程师的任务、职责和使命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对工程师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来实现他们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他们通过工程活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工程师个人能力的体现。例如,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说明了工程师所从事的工程活动超越了自然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工程师的伦理素养以及对工程活动中伦理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而这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

3尊重人的个性的多样性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在一定限度内的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发展是片面的,是畸形的。其次,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必将受到个性发展的制约,只有具备个性的个体,才有全面的整体,只有尊重个体的发展,才能发挥个性,并利用个性的独特性,使人走向全面的发展。所以说,工程师的个性具有全面性,他们的个性主要表现为行为特点、爱好、兴趣、心理、气质等特点。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认为在社会形态的最初阶段,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孤立的发展。由对人的依赖转向对物的依赖时,社会形态转变为普遍的物质交换,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发展,对人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人们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而在人的全面发展时期,即社会生产能力提高的时期,这些所有的关系可以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就是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得到伸张的阶段。他还同时界定了这种自由个性是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發展是一致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的个性才能得到解放,人的能力和各项关系的发展都服务于自由个性这一基础。而在第一个社会形态中,人与人的依赖埋没了个性;在对物依赖的第二个阶段,物的关系可以干预人,对人进行统治,可以压抑个性;在第三个时期,作为工程师的个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共产主义才能使 “有个性的人”最终代替 “偶然的人”。工程师只有主动地发挥其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工程实践,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工程实践活动。

在工程伦理教育中,要注重对个性,即人的个性特征的概括,包括人的遗传特征,人的独立性,人的发展的丰富性。工程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展活动,选择自己的方向,使他们的共性追求与个性特征相统一。马克思说过:“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仅是逻辑的差别,而且是历史的事实。”所以,在工程伦理教育中,要突出工程师的个性形成,彰显社会实践、环境、遗传和伦理教育的作用。基于此,对工程师个性的“培塑”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培育和发展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工程伦理教育在培育工程师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造就合格的工程师。

4把握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她所处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他/她的社会关系。工程师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属性是工程师的本质属性。

首先,工程师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环境,即马克思所关注的社会的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原始时代,不存在工程活动,更无工程师,更无所谓的工程伦理;只有到封建时代或者工业时代,对工程的需要催生了大批的工程师,但剥削制度、等级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工程师的个性、自由、能力等各方面素养的发展,所以,这时工程师所面对的工程制度环境是畸形的、片面的,是不利于工程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平等的社会生产关系,按需分配制度,使工程师的自由得到极度发挥,才能激发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工程师的全面发展受制于社会政策环境。马克思在市民社会理论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了社会关系的完善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对人的自由发展提出要求,国家的各项政策要服从于市民社会,即建立民主制度,彰显工程师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认为,在民主制度里,“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在此,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建构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交叉之中,建构在全面丰富的社会交往之中,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共同体之间,建立在工程师或其他民众对社会关系的共同控制之中。

最后,社会关系对工程师的发展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若实现工程师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克服旧有的社会关系的限制,克服旧式的分工,建立新的社会分工。在工程伦理教育中,培养工程师对伦理规范的基本认知,即在工程实践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通过工程师的努力,实现对社会各群体之间关系的协调,推动工程实践对自然和社会顺利改造的同时,促进社会共享、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34.

[2]秦在东,文大稷.《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析[J].江汉论坛,2008 ,(2):72-7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689,185,816,5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52.

[5]成长春.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104-10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30,295.

[7]李大兴.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变革[J].哲学研究,2006,(6):33-36.

[8]吕安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的個性追求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83-8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