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虽好,“氧疗”却不可大意
2019-02-18周颖
周颖
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看似“唾手可得”,却并非人人都能充分享用。很多人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氧”状态。与此同时,“氧疗”的理念被炒得火热,大家却未意识到“氧疗”是把双刃剑,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18世纪,人类发现了氧气的存在,之后慢慢认识到它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理。氧气通过呼吸进入肺部,与血红蛋白紧密结合,被运送到各个组织,并在酶的作用下,和葡萄糖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供人体活动和新陈代谢,因此人类一刻都离不开它。民间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人不吃饭能活3个星期,不喝水可以活3天,但如果没有氧气,3分钟都难以坚持。
若长期“缺氧”,不加干预,就会为疾病埋下祸根。首先,人体组织细胞“缺氧”后,免疫力会随之降低;其次,血氧不足会造成食欲差、胃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第三,轻度“缺氧”时,身体会本能地增加呼吸次数来代偿,人会感到胸闷不适、呼吸困难;第四,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非常敏感,“缺氧”会使人头晕头痛、无精打采、记忆力减退。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足够人体所需,那又是什么阻碍了人体对氧的利用呢?
首先,步入老年后,生理机能退化和疾病共同作用,会使身体获取、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使人容易“缺氧”。
其次,脑力工作者用脑时间过长,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会使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一旦吸入的氧气不足以满足需求时,大脑就会“缺氧”。
最后,现代人缺乏户外运动,心肺功能变差,再加上过度依赖电器设备,夏天吹空调、冬天开暖气,长期处于密闭空间,也很容易“缺氧”。
针对缺氧患者的治疗,临床上常用氧疗。但要注意的是,家庭氧疗机或养生馆“吸氧”等非专业的“氧疗”很可能导致过量给氧,破坏体内氧供和氧需的动态平衡,危害健康。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肺气肿患者接受专业氧疗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专家给出了一套“补氧良方”。
多吃“生氧”食物。血红蛋白是氧气的好朋友,建议多吃新鲜蔬果、豆类及肉食等有助于“补血”的食物。
锻炼心肺功能。心肺功能下降会导致全身各器官血氧利用率降低。提升心肺功能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坚持运动。普通人可选择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相结合的形式,对运动能力较差的老人来说,多散步也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提醒的是,正在“缺氧”时不能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症状。
勤開窗多通风。室外空气质量好时应多开窗通风,可以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家里养点绿植。花草堪称“制氧机”,光合作用会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建议家里养些君子兰、仙人掌等,但不能太多。
(编辑 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