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朝成公蒙夫妇墓志释证

2019-02-18濮仲远

社科纵横 2019年8期
关键词:凉州

濮仲远

(河西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20 世纪70 年代,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方出土于该市北郊金羊乡宋家园村的隋代墓志。志石呈方形, 正中刻有“成公府君墓志”六个大字。黎大祥先生对该志文字进行了释录,考证了志文中的力乾和大成二县[1]。《武威金石录》将该志收录其中[2](P18)。罗新先生又将其疏证,认为一些学者将志主定名为“成蒙”有误,应是“成公蒙”[3](P485-487)。学界对志文中地名、官名、姓氏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其所反映的家族渊源与文化信仰等重要信息还待揭示,故此可深入研究。为行文方便,笔者在参考以上诸家释文基础上将其录出:

君讳蒙,字永锡,东郡人也。世诞才子,偃仰茂林之中,族出仙人,飞翔华岳之上。岂直常山誓旅,方识英贤,鱼岭逢车,始知神女而已。祖康,长都督州主簿。父檦,凉城郡平正。君少而聪敏,禀自生知。志气纵横,盖资天性。弯弧写月,云间落雁之功;抚剑如霜,竹林遇猿之术。释褐皂服从事,转户曹参军事,复从法曹参军,魁岸雄杰,爰登卿望之官;风力高明,乃践蕃僚之位。俄迁武威郡,寻除大城、力乾二令。恤民以惠,神雀来仪;布政以勤,嘉禾滋蔓。兼深该六度,洞晓三乘,大启信心,弘斯憘舍。而惊波易逝,隙影难□,春秋七十有四,开皇思年岁次甲辰三月五日卒。夫人,讳世晖,陇西李氏。祖造,凉州长史;父善,武安军主。夫人克宣令淑,贞质幽闲,德被公官,声流彤管,天道茫昧,与善无征,粤廿年十二月廿四日,时年七十。以大隋仁寿元年太岁辛酉三月甲申廿六日己酉合葬与姑臧县美乡之药水里。天长地久,陵谷迁移,述此芳徽,扬名不朽。

一、成公氏和李氏

志文云:“君讳蒙,字永锡,东郡人也。”,志主复姓“成公”,名“蒙”。“成公”作为复姓,较为少见。郑樵《通志·以爵谥为氏》记载:“成公氏,姬姓,卫成公之后,以谥为氏。”[4](P173)成公蒙祖籍东郡。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 年)置东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五年,将军骜(蒙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5](P224)辖境约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汉因之,属兖州。《晋书》记载西晋著名文士成公绥“东郡白马人也”[6](P2371),《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东郡辖22 个县,其中就有白马县[7](P1557)。又唐初成公夫人墓志称“滑州围城人也”[8](P157)。《隋书·地理志》称东郡“(开皇)十六年改为滑州”[9](P843),治白马。东郡白马县和滑州同为一地,即今河南滑县。《通志》记载“成公”姓和卫成公有关,《汉书》记载卫成公在位时,将卫国首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于帝丘(今河南濮阳)[7](P1664-1665),可见“成公”姓应源自于今河南东北滑县、濮阳一带,和志文记载相符。

成公蒙“祖康,长都督州主薄。父檦,凉城郡平正。”根据成公蒙卒年等判断,其祖父和父亲应生活于北魏时期。蒙之父任职凉城郡平正,凉城郡,约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一带。史籍中没有“平正”这一官职记载,“平正”当为中正,因“中”与“忠”同音,避讳隋文帝杨忠而改。

志文又云“(成公蒙)释褐皂服从事,转户曹参军事,复从法曹参军。”“皂服从事”为北朝属官,“参军”为州中府官系列,地位高于州官系列,为流内官[10](P487)。“俄迁武威郡,寻除大城、力乾二令。”不久成公蒙又分任大城、力乾二县县令。期间“恤民以惠,神雀来仪;布政以勤,嘉合滋蔓。”

志文云:“夫人,讳世晖,陇西李氏。祖造,凉州长史;父善,武安军主。”成公蒙妻李世晖,源于陇西李氏。其祖父李造任凉州长史,父李善任武安军主。长史为北朝州刺史的属官,较为常见。军主乃北魏军镇的统兵官,《周书·贺拔胜传》记贺拔胜“父度拔、性果毅、为武川军主”。[11](P215《)隋书·百官志中》列举北齐官品,军主为从第七品官[12](P769)。既然军主是镇府的统兵官,武安则是军镇名。此镇史书缺载,可补北魏军镇之数。

二、墓志中反映成公氏家族及其信仰

志文对于先祖的追述,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成公蒙家世。志文云:“世诞才子,偃仰茂林之中,族出仙人,飞翔华岳之上。岂直常山誓旅,方识英贤,鱼岭逢车,始知神女而已。”“才子”代指魏晋时期的词赋家成公绥,《晋书·文苑列传》记:“(成公绥)东郡白马人也。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饥,常晏如也。少有俊才,词赋甚丽,闲默自守,不求闻达。”[6](P2371)《隋书·经籍志》称:“晋著作郎《成公绥集》九卷”[13](P1061),现有《天地赋》、《啸赋》等作品流传,刘勰《文心雕龙》将成公绥与左思、陆机等同为一列,推为“魏晋之赋首”。其“闲默自守,不求闻达”的做派符合“茂林修竹”特质。

“仙人”则指十六国时学通儒道的成公兴。《魏书·殷绍传》记载殷绍“时遇游遁大儒成公兴,从求《九章要术》”[14](P1955)。《魏书·释老志》对成公兴的记载更为详细,叙述“仙人成公兴”,“至谦之从母家佣赁”,指点寇谦之用《周髀算经》演算七曜,谦之欲拜其为师,坚决不允,后携谦之同上华山采药,谦之服他所采之药,从此不饥。后功德圆满而归仙位[15](P3049-3050)。寇谦之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成公兴则对寇谦之有过至关重要的影响[16](P126)。

志文又云“鱼岭逢车,始知神女而已”。《太平广记》引《集仙录》记载了神女“成公智琼”与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在鱼山的一段恋情故事。西晋文士张华据此写下了著名的《神女赋》。“神女”则指“成公智琼”。从“仙人”成公兴到“神女”成公智琼,成公氏家族似乎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在成公绥身上也可得到印证,《艺文类聚》卷七八引成公绥《游仙诗》云:“盛年无几时,奄忽行欲老。那得赤松子,从学度世道。西入华阴山,求得神芝草。珠玉犹戴土,何惜千金宝。但愿寿无穷,与君长相保。”[17](P1333)此诗典型反映了采食服药,养生延年的道教思想。成公绥钟情于啸,并创作《啸赋》,成公绥之钟情于啸,并创作《啸赋》,

又与其家族世代信奉之道家神学密不可分[18](P180)。此外,西晋成公简“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道味”[19](P1665),也是一位潜心修道之人。

成公氏家族的道教文化背景似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 年),张鲁归降曹操,汉中原是五斗米道信徒集聚地区,其大批百姓被徙居邺城(今安阳北),五斗米道遂在豫北传播,《三国志·杜袭传》称:“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20](P666)滑县西南的嵩山、王屋山自古就是仙人得道的圣地,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道陵“入嵩高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天师’。”[21]西晋司马氏建都洛阳后,嵩洛一带,兴起“帛家道”。葛洪称王屋山“正神在其中”,“有道者登之,则山神必助之”[22](P85)。由于豫北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传播区域,加之附近河洛地区有着兴盛道教文化,成公氏家族成员必受此影响。

志文又云“岂直常山誓旅,方识英贤”。古“常山”一般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誓旅”指军队誓师。笔者以为“常山誓旅”的人物为赵云。《三国志·赵云传》:“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23](P948)裴松之注《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23](P948)故此“常山誓旅”指赵云率领常山义从投奔公孙瓒,之后又追随刘备的史实。志文借赵云典故引出成公蒙的另一位先祖成公英。《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记载:“成公英,金城人也。中平末,随韩文约为腹心。”[20](P948)金城即金城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7](P1610),即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据此,东汉末年,成公英就已来到凉州,并依附于韩遂。建安年间,韩遂兵败病卒,成公英遂降曹,曹操“以为军师,封列侯”[20](P475)。可见成公英先附韩遂,后投奔曹操的经历与赵云先投奔公孙瓒,后追随刘备的史实相似。加之,“英贤”中含一“英”字,可能指“成公英”。

后“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魏文帝曹丕派张既、成公英等前往平叛,双方在显美大战,“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20](P475)。双方交战地显美即西汉显美县,属张掖郡,东汉改属武威郡,在今甘肃武威永昌县城东。可见成公英出生于金城郡,最后死在武威。根据成公英在凉州一带活动的记载,再以“成公”一姓较罕见之故,隋代武威成公蒙可能是成公英的后代。另外,成公英和成公蒙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骑射才华。成公英投靠曹操后,“从行出猎,有三鹿走过前,公命英射之,三发三中,皆应弦而倒”[20](P475),证明其有不俗的射术。成公蒙容貌“魁岸雄杰”,能“弯弧写月”,“抚剑如霜”。

另外,南凉还有名为成公绪的人。《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记载:“傉檀畏蒙孙之逼,且惧岭南为奇镇所据,乃迁于乐都,留大司农成公绪守姑臧。”[24](P1665)元兴元年(402 年)秃发傉檀继位南凉国君主,迁都乐都。曾平定凉州(姑臧),让成公绪驻守。综上,成公英、成公绪、成公蒙三者都曾在凉州,应同属凉州成公氏一支,并且都是能征善战之才,这与河陇崇尚勇武的风气有关。“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25](P2998)。“关西”民众因常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深受其骑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崇尚勇武的社会风气,班固说:“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其风声气欲自古而然,今之耿遥慷慨,风流犹存耳”[25](P2999)。

凉州成公蒙除习武好勇外,其笃信佛教的特征也与成公兴等人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因素相异。志文云:“(成公蒙)兼深该六度,洞晓三乘,大启信心,弘斯憘捨。”“六度”与“三乘”均为佛教用语。《魏书·释老志》云:“初阶圣者,有三种人,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15](P3032)“大启信心”更是表明其对佛法的崇尚。随着佛教在两汉之际入华,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外的桥梁,无论是内地僧俗到西域求经,还是西域僧人到中土传法,河西都是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先是被称之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在河西翻译佛经,其后又有鸠摩罗什滞留凉州。《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15](P3025)隋代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广度僧尼、大肆修建佛塔,抄写佛经,佛教由此大盛,河西也受此影响。墓志所反映成公蒙笃信佛教的情况,应是当时河西社会佛教文化盛行的真实反映。

成公蒙的远祖应为曹魏时期凉州的成公英,成公英家族和东郡成公氏同源,志文把同一时期或稍后中原地区的另一房支的成公绥、成公兴等列入先祖之列,应为夸耀之举。迁入凉州的成公氏和中原成公氏家族呈现出不同的家族文化特征,与历史时期区域文化差异有关。

猜你喜欢

凉州
苏绣大师邹英姿捐赠《凉州瑞像图》
凉州贤孝的生存现状研究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机智的大臣
敦煌P.3619卷一首有关凉州瑞像诗歌的考释
韩静霆中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