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之我见

2019-02-18吴义鸿

茶业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内涵

吴义鸿



茶文化之我见

吴义鸿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特产处,安徽合肥 230001)

本文从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谈起,认为茶的区域文化也是茶文化研究范畴,探究茶与人生的契合与神似、茶具有文化色彩的缘由,茶叶的精神内涵则应是茶文化的重点,并列举出六大茶类的特征与精神内涵;在泛论茶文化的基础上,联系安徽的实际,对安徽茶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概述,并指出今后的发展建议。

茶文化;精神内涵;文化特征;安徽;发展

1 关于茶文化

1.1 茶文化

《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根据辞海的定义,茶文化,也就是茶叶生产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物质体现和意识形态的反映。我认为,茶叶虽然作为一种农产品或食品,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叶在农业生产和经贸流通中除了茶科技以外,所涉及的区域品种、品质和品牌,以及由此而引申的茶区域文化,也应作为茶文化来看待。比如近代以来国际市场对红茶需求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中国红茶的生产与发展,福建的武夷山所产的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向南发展到福建的政和、福安、福鼎,有了福建闽红三大工夫红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红茶生产向北扩大到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等省。在这些产区中,江西的宁州、湖南的安化、湖北的羊楼洞安徽的祁门影响最大[1]。而关于祁门红茶在安徽的地理证明商标之争,其实,也正是当下茶区域文化之争的一种典型反映。茶叶在人们消费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当然属于茶文化的范畴,也是茶文化的重点。就是说茶叶在饮用或食用的各种方式以及由此而引申的文学、艺术、戏剧等精神产品,如茶道、茶艺、茶文学、茶书法、茶画、茶戏剧等。由此看来,笔者所理解与茶文学的内涵与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丁以寿先生的观点大体相近。茶文化的本质是饮茶文化,是作为饮料的茶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具体说来,中义茶文化主要包括饮茶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茶俗、茶艺和茶道,茶文学与艺术,茶具,茶馆,茶著作,茶与宗教,哲学、美学、社会学等[2]。

1.2 茶文化是农产品中最具文化色彩的

农产品丰富多彩,既有粮、棉、油、畜、禽等大宗产品,也有果、菜、茶、桑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纵览农产品的各个品类,惟有茶叶这个农产品是最具有文化色彩的,并成为社会传播与发扬的文化现象。比如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很少说苹果文化、梨文化、芹菜文化等,而茶文化,却能广泛地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

1.2.1茶叶消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茶的利用,最初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而后药用功能逐渐被发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即可证实茶的药用记载。中国人的饮茶东晚于西汉。两晋南北朝,宫廷皇室普遍饮茶。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一直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晋以后,饮茶进入中下层社会。中国人饮茶习俗的形成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此后茶艺和茶文学有所发展,日渐繁盛[3]。到了明朝以后,饼茶改散茶,茶饮文化盛行,茶更是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如今不仅茶为国饮,茶叶更是走向世界,成为全球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三大饮料之一。

1.2.2茶叶被赋予的精神涵义较为丰富

茶叶作为人们饮用产品,除具有解渴和营养保健功效外,还被赋予了较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无论中国茶道的“清、静、淡、和、真”,还是日本的“和、静、清、寂”等茶道,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精神内涵,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保健性被进一步开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了闲适性与玩赏性,如茶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发展即是例证。在国际交往中,茶叶,又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元素。

1.2.3茶叶既具有民族性,却又有开放性

中国是全世界茶叶生产最早的国家,现在云南等地出土的古代茶树良种资源化石即是证明。秦汉时期,茶叶作为食用和药用农产品,到了三国时期,茶叶已成为上流社会的饮品,唐朝的煎茶、宋朝的点茶、元朝的饼茶和明清的散茶,都成为民间广泛接纳的一种消费形式,而且自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开始大量地对外输出,出口欧美,使得茶叶成为消费时尚。如今,茶叶这种农产品,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一种消费品,也是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文化媒介。在国际交流中,茶,越来越成为沟通与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领导人之间共同茶饮或赠茶等,司空见惯。

1.3  茶饮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叶在饮用时,具有较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茶叶生长于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的地方,大气、土壤、植被等有较高的质量要求。茶叶作为一片鲜叶在生长时,不断吸收了山川、林草与河流的灵气,正是来自大自然的雨露精华。当鲜叶采摘时,那碧绿的色泽、清爽的香气,整齐的叶芽排列,都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与审美性,令人心灵愉悦。进入加工环节时,鲜叶“出生入死”,经过了杀青、揉捻、发酵、烘焙等工艺,新鲜的叶子变得干燥,暂时失去了生命,而当它被饮用时又“起死回生”。一片叶子,进入了热水冲泡后,又恢复到新鲜的状态,形态、香气、味道等,又回到采摘时期状态,犹如生命再造。茶叶的这种独特的饮用形式,很容易被消费者所联想,所感动,在心灵上进行互动。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孩童时期,不断学习,犹如长在树上的叶子,含苞待放,鲜艳欲滴;待春暖花开,茶树生长,茶叶萌发,就要从树上摘下,就像一个人慢慢成长,进入社会,进行各种锻炼,并在社会上努力拚搏。进入中年后,经过丰富的阅历和艰辛磨练后,人变得成熟,犹如茶叶成为较为稳定的产品,被人们饮用,贡献了自身的营养价值。而进入老年后,人们慢慢远离了生产劳动,开始享受生命的乐趣,就像茶叶遇水一样,重新焕发了生机。人的生命由生入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正是生命的轮回。而茶叶从树上长成,成为茶产品,历经多次冲泡后,茶叶在贡献自身价值以后,叶底又作为肥料回归土壤,岂不也是一种生命的轮回?!

1.4 六大茶类的特征与精神内涵

茶叶无论形态各异,品种繁多,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容易与人们的生活形成精神的互动。而从茶叶分类来说,一般按照茶叶的发酵程度和色泽区分为六大茶类,即绿、红、青、黄、黑、白茶,既是茶叶物质多样性的体现,在精神内涵或文化内涵方面,也呈明显的不同。《论语》中记述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茶的六大品类却与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论述有神似之处。

1.4.1绿茶

通过杀青,杀死了酶的活性,使得茶叶的酶促反应中止,保持了叶绿素等本真颜色。活力与鲜爽是其精神内涵。胡适先生有首叫“希望”的小诗: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绿茶就像是胡适诗中所吟的那样,把山野中的精华,带入寻常百姓家,在生活中发出芬芳,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绿色和希望,提升了生活的品质与文化魅力。这有点类似于“十有五”的青少年阶段,青春勃发。

1.4.2黄茶

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属轻度发酵茶类,在制作的干燥过程中,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以君山银针和霍山黄芽为代表的,品质特征是“黄叶黄汤”,色泽金黄,香味鲜醇。色彩与鲜醇是其精神内涵,恰似人生之中,恰到好处的历练,偶尔的曲折,或许使人走的更加稳健,人生更加丰富,更加成熟,更加有味吧?!这有点类似于“三十而立”的成年阶段。

1.4.3青茶

经过不断的摇青和中度的发酵,使得乌龙茶呈现出浓郁的花香或清芬的果香,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满足了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青茶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醇厚,呈现较强的美感和丰富性。风味与审美就是其精神内涵。犹如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经历炯然,但回味起来,都是一种阅历,都是美好的记忆。苏东坡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其中意境是否与武夷岩茶的味道不谋而合呢?这有点类似于“四十不惑”的中年阶段。

1.4.4黑茶

经过加工工艺中的渥堆环节,而致茶慢慢进行后发酵,形成深黑色,以普洱茶和湖南安化黑茶为代表。黑茶最大的特色是后发酵,年份久远,却香气更加沉郁,正是这种老而弥醇的沉香,才是其迷人之处,真可谓“回首沧桑已数番,感怀无尽又何言”。历练与沉香是其精神内涵。这有点类似于“五十知天命”的壮年阶段。

1.4.5 红茶

通过萎凋、揉捻与发酵,茶多酚经过充分的酶促反应,完全得到发酵。茶叶冲泡时,尽显茶红素和茶黄素等鲜艳的色泽。丰富与醇厚是其精神内涵。这有点人生过了一个甲子,各种体验与经验都应具足,类似于“六十耳顺”的老年阶段。

红茶的精神内涵,本人曾有一首诗中以作表达:

是心已沉醉,还是心已破碎

是岁月的风雨阳光再现,还是人生的酸甜苦涩无言的回味,有谁知道她曾经历过多少坎坷揉捻 ,在白天与黑夜轮回中默默发酵 ,在泪光中翻转,在得失中升华。

1.4.6 白茶

这是中国独有的茶类,属微发酵茶。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自然的阳光晒制或文火干燥后加工而成。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是茶类中的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4]。简约而清淡是其精神内涵。人生社会,虽然无限艰辛,无限复杂,但大道至简,做好真善美,自然收获圆满。正是郑板桥的诗中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有点类似于人生辛苦劳累了一辈子,该回归自然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之晚年阶段。

2 关于安徽茶文化

2.1 安徽茶文化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省各地依托举办茶俗、茶艺、茶道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徽茶文化精髓,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开设茶道茶艺等课程,广泛参加全国茶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文化传播。六安市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启动“六安茶谷”建设,带动了六安各县区的茶产业发展,近期六安瓜片茶叶博物馆建设将提上计划。池州市大力打造九华佛茶,将茶文化与佛文化融为一体,将九华佛茶作为佛文化活动中的寄托,并赋予产品佛文化所称道的“清净和真”的文化色彩。黄山市建成并对外开放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萝茶和祁门红茶等20家茶博馆,72家茶文化馆,茶旅结合快速发展。黄山谢裕大茶叶公司通过茶博馆和茶博园等项目,2018年上半年旅游人次达30万,收益达1900万元余。黄山祥源茶业上半年公司整体实现销售5000余万元。公司积极探索在高端写字楼、健身房、酒店、高铁站、烟酒店建设销售终端,同时在国内外不同展会上宣传推介祁红文化。全省各地的茶叶企业在注重开发茶产品的同时,茶文化理念正与日俱增。

2.2 安徽茶文化发展存在困难与问题

客观来说,安徽茶文化发展与茶产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尤其是茶饮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对茶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省茶区政府和企业在茶产业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茶文化的因素,将茶产业简单作为农业生产或经济行为来对待,城市内精品茶馆或规模经营的茶馆缺失,也没有一座省级茶叶博物馆或文化馆。殊不知茶文化与茶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二是茶企业在茶产品开发与宣传推介中,没有深入发掘区域茶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搞单打一,宣传与推介流于形式,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节。三是学校、厂矿或文化场所,虽然开设了茶道或茶艺课程,但大都藏在闺中人未识。四是目前社会上茶文化社团组织稀少,有的虽然有其名,但活动举办的少,没有真正发掘社会需求,没有形成文化氛围。五是安徽区域绿茶消费是主流,茶饮形式单一,没有进行绿茶文化的产品开发,更缺少绿茶文化活动的引导。

2.3 安徽茶文化发展建议

2.3.1政府重视,两手抓,两促进

2018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4]印发全省,此文件是安徽省抓好茶产业发展的一份指导性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徽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茶多的优势,将茶产业发展与徽风皖韵的区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茶文化活动,培育茶文化精品,鼓励茶文化活动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实现茶产业与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拓宽茶农收入渠道。这份省政府文件层面对茶文化发展作了规定,填补了安徽茶业发展的政策空白,成效与否主要依靠相关部门的贯彻实施。希望能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把茶文化发展与传播列入议事日程,加大投资,建设茶叶博物馆或文化园,使得茶文化与茶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2.3.2 创新茶饮形式与内容

现有的茶叶餐饮或茶饮楼堂馆所,在经营上要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探索。不仅要在绿茶茶具上有所创新,也要丰富茶艺表演或茶文艺活动,也可以举办饮茶读书会,茶道讲学,书法比赛或茶文学活动等,使茶体验活动向纵深发展,也使茶饮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将茶饮文化引向深入,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商业性。

2.3.3 广泛开展茶文化活动

政府要加大开放与推介力度,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向外推介与宣传。文化旅游部门,要广泛开展茶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活动,将茶文化普及引向深入,使江淮大地上茶饮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

2.3.4 鼓励茶文化的社团发挥作用

依托高校和企业,增加茶文化相关社团,增强全省茶文化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对现有的茶文化社团进行关心与扶持,培育茶文化人才,鼓励开展茶文化活动,使有茶的地区,就有茶文化社团的身影。

[1]吴锡端,杨芳著. 祁门红茶 茶中贵族的百年传奇[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2]丁以寿编著. 中国茶文化[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3]夏涛. 制茶学 第3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R]. 安徽省合肥市, 2018.

2018-06-06

吴义鸿(1970-),男,高级农艺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S571.1

A

1006-5768(2019)01-039-04

(责任编辑:蒋文倩)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内涵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活出精致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挖掘习题的内涵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