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式教学策略的分析

2019-02-17郭俊清

教师·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郭俊清

摘 要:课堂中的追问作为教学策略之一,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对追问式策略的运用有待深入,文章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式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式教学;思维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6-0078-01

一、紧扣追问时机,启发思考

问题和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而追问的重点在于教师抓住某一数学问题或内容,基于学生的认知来调整、补充,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以对话形式展开追问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调整教材资源,有效运用可推进教学进度的内容和形式,善于抓住追问时机,使学生在活跃的数学思考中拓展思维。

以简易方程教学为例,教师要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方程和等式的联系,在探究中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和等式,丰富将等量关系符号化、数学化的经验。在进行系列教学后,教师提出问题:广场建筑楼A高52m,比建筑楼B高度的2倍少11m,建筑楼B高度为多少?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解法。学生探究后列出4类解法:①(52-11)÷2; ②52÷2-11;③(52+11)÷2;④设建筑楼B高度为x,2x-11=52。在未明确哪一种解法正确之前,有的学生认为解法②正确,有的学生认为解法③和④正确,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解题思路存在偏差,教师需要适时抓住时机进行追问,引导其梳理数量关系。在学生探究各解法的过程中,教师追问:“如何进行分析,两个量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能否采取合理的检验来验证结果?如果不能,那么是哪里出现问题?怎样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集中式的思维追问,让学生在这一时机下反复从过程反思、等量分析与结果验证中探究数量关系,进而为掌握等量關系夯实基础。教师在寻找追问时机过程中要考虑数学学科特点,在学生发生思维停滞或需自主分析时,适时追问、合理点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帮助学生在追问思考中体悟具象的等量关系,学生通过再次思考数学对象,在思维对比中正确地掌握分析等量关系的步骤与技巧。

二、纠错式追问,深化理解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擅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并将其当作教学资源适时地运用。同时巧妙借助已存在的错误问题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发表见解,在纠错式追问中,要注意措辞,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地深化学生对数学内涵的理解。

在学习“找规律”一课后,学生已大致掌握了发现、分析简单周期现象的规律,并能依照规律明确某一图形或序号所代表的数学含义。教师可在黑板中画出刻意失误的周期规律图形,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寻找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中画出的规律图示(见下图),并依据规律画出第32个图形。

学生在独立探索后提出问题,认为这一组排列毫无规律性,教师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后,进行纠错式追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探讨如何调整图形使其变得有规律。学生通过分析后指出可将第1个、第8个正方形都删掉,教师再次追问:“可以发现其规律吗?”学生回答规律:调整为3个图形一组,那么第32个图形就会是正方形。教师再次追问:“还可以发现其他规律吗?”学生回答,可以调整第7个和第8个图形的位置,调整图形后规律就变成了每4个图形为一组,由此可推导出“第32个图形为圆形”。在面对错误式的规律排列以及教师的纠错式追问时,学生可启发个性化解题思路,在列举、画图中内化知识理解,在思维碰撞中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将错误转换为教学资源,可丰富课堂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不可或缺,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并活跃其思维,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抓住时机适时追问,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需注重课堂追问的效率与质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来设计问题,针对学生在数学思考中的迷茫与疑惑,灵活调整追问技巧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思考,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关 丽.借助数学追问 推进数学学习[J].基础教育研究,2017(22):48.

[2]夏 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问须适宜[J].教学与管理,2018(5):39-4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