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健康教育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19-02-17高琬鑫李志刚陈珂琦胡滨陈世雄
高琬鑫 李志刚 陈珂琦 胡滨 陈世雄
健康教育作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模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以下简称本册教科书)专门设计、编写了“第四章 塑造健康行为”,帮助学生学习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笔者立足于这一章的内容,为教师细致梳理健康教育模块内容的编写逻辑,并结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为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教师在教材基础上,拓宽教学思路和发展
空间。
一、健康教育模块的教材内容构建
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层面上,关键要使学生将健康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健康行为这一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1]同时,健康教育不仅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育直接相关,它对于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不断巩固在课堂中习得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进而提升运动能力;学生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制、自强等体育品德的磨炼。
健康教育一方面与学生的成长成材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单纯的知识性学习,在健康教育從教学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运用直至融会贯通3个环节缺一不可,才能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而这一切要以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为前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2]。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表述中不难发现,高中健康教育覆盖范围较广、内容庞杂、知识点分散,这就意味着各内容之间无明显的衔接和关联,缺少鲜明的体系化。细究其中要点,很多又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问题,这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带来了挑战。本册教科书就如何设计编排,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健康教育知识,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与实践。
1.塑造健康教育行为的章节内容构成
本册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高中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特点,在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9点内容要求进行分析后,整合为6节内容。在“第一节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内容中,从总体上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还融入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包含的常见疾病的防控知识,但考虑到疾病的知识介绍较为复杂,更多偏重医学领域的内容,会涉及很多生物学知识,因此,本册教科书对这一部分内容不作详细展开,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态度,引起学生对疾病防控的重视,促使学生在课下能够搜索相关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并能在生活中予以规避。此外,第1节内容还针对高中学生当前令社会比较关注的视力问题进行专题讲解。“第二节 营养与健康”,介绍了日常合理营养膳食的知识,针对运动等特殊情境下的饮食、饮水注意事项,也进行了提示。“第三节 环境与健康”不仅需要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增强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重点是让学生知晓并掌握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加强自我保护。“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将心理健康的内容与社会适应相结合,引导学生先学会调控自身的情绪、通过体育运动等方式有效克服心理障碍,进而扩展到人际交往的范畴,能够调节自身与其他学生及身边人的矛盾。如,通过体育活动来增进彼此的友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第五节 运动安全”与“第六节 紧急避险”分别针对运动安全和紧急避险两个主题展开,内容设计的重点不仅要告知学生发生状况时如何来应对,还要让学生掌握预防和规避的方法。如,“第五节 运动安全”在介绍运动性哮喘时,利用小栏目“知识窗”从运动原理出发,让学生理解预防运动性哮喘的方法。
2.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
深入到每一节内部,受篇幅所限,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呈现所有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设计、编排过程中,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线,一方面,考虑到很多知识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有所接触,或在此前体育与健康课及其他学科学习中习得的内容,本册教科书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及准确性的向度上发力,针对学生模棱两可的知识,给出明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一些电视报道中往往都听到、了解过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但对于这些污染物到底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的认识并不明晰,本章“第三节 环境与健康”用简洁的人体脏器构造图索引出6个方面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特点(图1),学生只有认清每一种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间接甚至不可逆的危害,才能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从观念上重视大气的污染。本册教科书在学习提示中,还介绍了空气质量评定的6个等级,这是当下时常出现在天气预报中的评定用语,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落实到每一等级指向的具体污染程度,学生就难以应对了,这些都是学生熟悉但不熟知的内容。本册教科书就立足于时代性,抓住了这些易被学生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彰显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生活性。另一方面,本册教科书注重用数据、事实等论据“说话”,以“理”服人,来适应喜欢自主进行判断、自我意识日益突显的高中学生,使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更为丰满、充实。但编写过程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学术论证,只是针对个别难以引起学生重视或与民间流传观念相左的知识点,才会利用一些论据进行说明、强调。如,本章“第一节 生活方式与健康”列举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结果,使生活方式对个体健康造成的慢性、不易被人体觉察的影响,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本章还利用知识链接“食物相克是真的吗?”为学生揭示关于常见食物相克的说法的真相。
3.教材编写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一教学宗旨,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也始终致力于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目标,考虑到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它不仅要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和考核,更多的是实践领域的落实和养成教育。本册教科书“第四章 塑造健康行为”对每一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不是直接去呈现知识要点,而是将知识背景的介绍作为序幕,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内容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再切入具体的知识点讲解。如,“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并非枯燥地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而是从“自我测评”着手,帮助学生感知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当前往往缺乏对自身正确认识的现状,再引出体育活动是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重要方法,并配合绘图(图2),让学生理解体育活动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原因,这样的设计正是立足于使学生形成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这一初衷,再着手引导学生习得正确的方法,实现行为的转变。
二、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必学模块,学生在高中3年中需要修满18学时,但是没有明确规定每一学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教师多选择在雨雪天气无法实现室外运动时开展室内的健康教育课程,上课的随机性比较大,这就为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带来了挑战。教材体系要想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教材编写的初衷,还有很多“荆棘坎坷”要跨越。教师如何在不固定的18学时内,实现学生健康行为的塑造,使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这就要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教学条件、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和实践。
1.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学生“实际已经步入了青年时期,能够自觉地追求知识、顽强地学习,并且这种自觉性已相当稳定”[3],能够自主根据兴趣、指导及需要,利用课下等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开拓视野,喜欢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不愿受制于人。但同时还需注意,高中学生这种自觉地调节、安排和支配智力活动的行为,往往還处于狭隘、迷茫的时期。要想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兴趣,至少使其从态度上对所学内容足够重视,才能用自觉的、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另一方面,要从拓展方向、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有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状态,实现高效学习。
高中学生的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显著提高,只是还处于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他们力求用理论把各种材料贯穿起来,用理论作指导来进一步扩展知识领域。加之高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喜欢怀疑和争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增加事实论据的呈现,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并注意从理论高度进行总结和应用,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提升。
2.营造自主、互动空间,丰富健康教育教学形式
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多宜采用专题形式来讲授,这主要基于健康教育很少有明确的课时安排、难以实现连贯授课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不宜跨越课时来完成,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知识内容衔接也不需要过于紧凑,比较适宜的方式就是为每一课时设计一个独立的专题,专题学习的形式注意灵活多样。可以时常利用讲座、讨论、辩论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因为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难度有限,没有太多难以理解或需要理论推导的知识,学生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学,根据每节课的主题提前进行钻研,而且健康教育两节课的授课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具备充足的准备时间。采用辩论等教学形式也更加契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质,易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论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从而将健康教育的知识传递转化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对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促动和激发。但要注意在专题讲解中,选取的问题情境应是“将知识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等活动”[1]。如,在介绍营养与健康的内容时,可以举办主题为“西式快餐的普及是生活方式的进步还是退步”的辩论赛,主题从当下的生活热点出发,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产生兴趣,而主题的产生正是源于西式快餐对个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与教材希望传递的营养理念也相吻合。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知识讲解的过程,教师要围绕主线,突出重点,尤其要抓住并充分利用原理性的内容,贯穿整篇知识要点,使教学内容逻辑清楚、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切忌泛泛而谈。一味地罗列、灌输,往往会使学生的接受更为被动和困难,知识的传递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如,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生物学科的教学已经涉及了部分营养与健康的内容,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如果仍是罗列相关知识点,顺次阐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注意挖掘与以往不同的视角,可以利用饮食中的核心概念——营养素来穿针引线。本册教科书“第二节 营养与健康”,首先为学生抛出营养素的概念及种类,也正是看重其作为饮食的核心概念的地位,随后呈现的膳食指南、合理饮食与维持适宜体重、体育锻炼与营养摄入、合理饮水4个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人体在不同环境中对营养素的需求来讲解。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了营养素的搭配原理,也就使学生理解了在日常饮食中,要受制于“条条框框”的原因,甚至可以邀请学生直接利用这一原理,自行解释教科书中后续呈现的饮食注意事项及各种禁忌规则,以发挥和锻炼高中学生擅长利用理论知识来攻坚克难的思维特质。
从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学校健康教育的宗旨并不单纯是健康知识的学习,教材有限的篇幅、学校有限的课时也无法穷尽所有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学校健康教育更为重要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正确生活态度的树立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就要注意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利用高中学生渴望尽快成长、成熟的心理特质,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形成课下的自觉。如,在“第三节 环境与健康”中,要使学生不仅掌握在有害环境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认识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向学生布置为家人讲解环保重要性、成功阻止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带领家人爱护身边环境等课外作业。其他学科的教学往往为学生带来的是课业成绩的喜悦感,而健康教育依托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性,便于教师将作业延伸到课外,作用于生活,让学生在书本之外,体验行动上的成就感,别样的收获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在现实教学中,很多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师面对自主性、自由空间较大的健康教育,往往无所适从,其实这种自主性恰恰是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所在,教师如能将这种自由空间有效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很多教学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只是在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思维特点。本册教科书不仅是知识呈现的载体,它还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引,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脉络、线索和资源。教师依托于教科书的体系、内容,通过一系列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氛围中,研讨、学习、实践直至行为习惯的转变,从而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