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中药辩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2019-02-17王冬根
王冬根
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S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主要是因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引起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等症状,目前该病在西医的治疗中多是以止痛、牵引等物理治疗为主,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1]。CSA在中医属于“眩晕”范畴,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优势,本次研究将主要分析CSA经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SA患者80例。以患者的入院时间为序,使用随机综合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2±4.5)岁。对照组中男性共有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79岁之间,平均年龄(48.5±5.0)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CSA的诊断[2];(2)愿意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临床资料完整,方便追踪随访;(4)年龄>18岁,无沟通障碍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CSA诊断者及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者;(2)妊娠期哺乳期女性;(3)排除心源性眩晕、肺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血压性眩晕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仅予以单纯针刺治疗,留针30min后取针,治疗时间同观察组,穴位选择同观察组。同时联合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症见头晕目眩、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细,治疗以中药老茶树根、丹参、酸枣仁各30g,龙眼肉18g,木香、陈皮、升麻、柴胡各10g,川芎9g;痰淤中阻型:症见头痛、眩晕、四肢麻木、舌暗、苔白厚腻、脉滑,予以中药老茶树根、茯苓各30g,煅牡蛎25g,丹参、陈皮、苍术各20g,白术16g,天麻、川芎、党参、法半夏、竹茹、生姜各10g,大枣5枚;肝阳上亢型:症见头痛眩晕、耳鸣、口干苦、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以中药老茶树根30g,鳖甲、石决明各20g,夜交藤、桑寄生各15g,杜仲、黄芩、钩藤、栀子各12g,川芎、天麻各9g。以上药物混合后水煎2次,共取汁300mL,早晚二次分服,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3.2 观察组 观察组予以温针灸合中药辨证治疗。虚血瘀型:双侧风池、风府、天柱、肩井、夹脊、双侧昆仑穴。痰淤中阻型:百会、双侧凤池、病变相应节段颈夹脊穴。肝阳上亢型: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凤池、内关、太阳、太冲、太溪。施针:取患者俯卧位,对所选穴位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平邑泰奉药材进出口有限公司,AXAT21514808)直刺或斜刺所选穴位,并通过提插捻转得气,得气后将点燃的大小为1.5cm×1.5cm的艾灸壮插入主穴针尾,并在穴位周围垫至棉垫,防止烫伤,每穴灸3壮,共留针30min,1次/d,连续针刺1周后间隔2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中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评价,以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为依据,分为临床痊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颈椎功能恢复且旋转实验为阴性,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X片检查颈椎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颈椎功能有所灰度,经X线或颅脑多普勒超声结果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2)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积分以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不寐和颈旋实验为主要观察症状,根据症状的轻、重、缓、急分别计为0分、2分、4分和6分,分数越高为症状越严重[3]。改善指数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2 结 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改善指数高于对照组的改善,数据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
3 讨 论
CSA的发生是由于各种机械性动力或动力性的因素导致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引起血管的狭窄、曲折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的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伤或外邪侵袭导致痰、湿、淤阻滞经络,引起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经脉失去濡养,气血闭阻,“不通则痛”,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其本为肝肾气血不足,经脉失去濡养,其标为经脉淤血阻滞,气血痹阻[4]。
本次在CSA的治疗中选择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方法,温针灸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其治疗方式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作用于人体特定的腧穴,调合经脉气血,调合脏腑,平衡阴阳,达到疏通经络、温肾固阳、活血化瘀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温针灸疗法可通过作用于局部穴位的感受器,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松解局部肌肉组织黏连的作用[5]。另外中医治疗病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辨证用药,对于气虚血瘀者,选择活血通经、理气止痛之药物,痰淤中阻予以活血祛瘀,澡湿化痰、健脾和胃之药物;肝阳上亢者予以活血化瘀,平肝潜阳作用药物[6]。药理研究表明研究所用中药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流特征的改变,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并可改善局部炎症,消除局部的水肿和充血,改善患者的症状[7]。
从本文的结果中可看出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温针灸合中药辨证治疗对于改善CSA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作用。综上所述,在CSA的治疗中应用温针灸合中药辨证之间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