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9-02-17李晓旋徐康泰李江飞梅彦利王秀梅冯学洋
李晓旋,徐康泰,李江飞,梅彦利,王秀梅,冯学洋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a.化学工程系;b.教务处;c.热能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当今社会是一个在互联网连接下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于全能复合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一代的学生也慢慢成长起来,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他们乐于探索,易于接受新事物,成长路径多元化,有新的习惯,新的需求,需要新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产物[1]。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2]。教育信息化不是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的简单相加。为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我们要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而促进和引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1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形式多样,大多数院校由校领导、教务处及网络中心等多部门合作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人员冗杂,建设效率低下。由于前期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设计和统一的建设规范标准,大多数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对原来需要人工处理的业务手段进行了OA的简单替代,不同部门间业务系统仍然相互独立,业务流程无法互通,业务数据无法共享,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且实际作用有限[3]。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各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师信息化理念和教学水平差别较大,若不采取必要措施,未来东西部各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差距会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区域性分布。
1.2 注重硬件建设,轻视教学需求,资源共享难,形成“资源孤岛”
经过了20多年的建设与探索,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诸多硬件配套设施,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成了数字化校园,但不可否认的是硬件设施大量采购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建设规划与标准、盲目跟风等问题。大多数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技术导向”的思维方式,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硬件建设、轻教学应用”的倾向,忽视学校教学的本质需求,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上缺少政策支持。由于理念缺失和资源倾斜,大多数院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因为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采购而发生任何实质的改变,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一直没有凸显[4-5]。同时,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大多止步于校园内部,无法通过资源共享来进行不同院校间互动与交流,进而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孤岛。
1.3 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不足,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不明显
相对于其他传统领域借势互联网的兴起而大力发展创新,教育领域的行动稍显保守和滞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及能力发展不均衡,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对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不了解,信息化教学与创新能力不足[6]。以专业划分为主的一对多的被动式班级授课方式仍然是很多院校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界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并没能扭转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者和实施者,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发挥,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4 信息化培训模式单一,内容宽泛,信息化教育实施效果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轻视教学环境的构建,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养成培训缺乏整体性规划,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太宽泛,培训模式单一,培训结构不系统。信息化培训多以专家授课的集体形式为主,每个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认知情况、接受情况以及使用情况不同,培训缺乏针对性,效率低,实施效果差[7]。培训内容重视Office办公软件以及信息化平台使用等软件实操培训,对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资源建设等方面缺乏有效引导,使得教师难以全面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与创新能力,无法达到通过开展培训有效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的目的,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弱化了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2 解决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相关措施
2.1 提高信息化建设定位,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化建设快速铺张、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信息化建设管理交由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和规划,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效率,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按计划推进。各高校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定位,把信息化建设提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成为实现学校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配套制度,大力宣传、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过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大多用于采购用来服务教学的信息化设备,未来应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构建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基础。
2.2 转变信息化建设方向,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教育的信息化重点在“化”,而不是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取得信息技术上的领先,而是要对硬件设施背后的广大师生有所帮助。只有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8]。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应由前期的重视硬件建设向教学与社会需求转变,“以人为中心”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配套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更加注重提升实际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应以满足实际教学及人才培养需求为主,不能盲目追求硬件设施及技术的先进性。
对于兄弟院校,应该秉持开放的理念,要合作而不是竞争。基于第三方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跨校合作,建立信息化教学联盟,促进校际间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来达到共赢,有效缩小区域性信息化建设差距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实现中国教育的整体升级。
2.3 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加快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没有教师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质量,只有转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9]。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与之前大有不同。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他们乐与探索并接受新事物,他们有新的习惯和新的需求,更加注重体验与感受。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持续降低。传统教学只有披上合身的信息化外衣才能更加符合当今学生需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差异化、分层化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高校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迎合学生需求,重塑课堂模式,从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让课堂生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人才队伍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职院校应重视信息化教师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树立典型,培养出一批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人才,以点带面,发挥优秀信息化教学教师的辐射效应,使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必要性,在学校内部形成乐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良好氛围,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向信息化教学素养转化,引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纵向深入发展。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从各学院、专业挑选信息化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组成团队,创建信息化教学品牌,率先探索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信息化教师队伍能够使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得以批量应用和推广,并通过实际教学过程反馈信息化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和加快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2.4 完善培训模式,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化平台及软件使用能力、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能力、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能力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应根据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及实际教学需求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初级培训以重塑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掌握如何使用基础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渠道,充分发挥校内优秀信息化教学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培训,使教师逐渐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引导教师从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进行转变,并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及软件的基础功能。中级培训的重点是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结合优秀教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分析,帮助教师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实际教学质量。高级培训主要通过高水平信息化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分享与研讨来优化并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学校要为信息化教师人才搭建展示的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让信息化应用优秀教师充分展示信息化教学理念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带来的诸多优势。通过比赛,促进教师间交流经验,以赛促研,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驱动工具。信息化建设应以教学本质和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进行有规划、有重点的建设,有效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差距。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奠定了基础。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开放心态迎接新的挑战,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推进我国教育全面升级,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