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2019-02-16罗勇

人人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罗勇

【关键词】耳内镜;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菲化脓性炎性疾病。对于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切开置管术是有效治疗方法。我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术16例(26耳),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6例(26耳),男10例,女6例;年龄6~47岁,平均35岁。病程2~12个月。患者均有耳闭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言语气导频率损失在25~58dB,声导抗鼓室导抗图为“B”型者12例(75%)、“C”型者4例(25%)。术前耳内镜检查:鼓膜呈淡黄或琥珀色,鼓膜内陷,光锥变短或消失,6例可见液平面。鼻内镜检查:腺样体肥大5例,下鼻甲后端肥大2例,鼻窦炎2例。

1.2手术设备直径2.7mm“0”度硬管耳内镜(杭州桐庐),冷光源(沈大),监视器(sony),摄像系统(艾克松),耳显微鼓膜置管器械(杭州汇大),“T”形中耳通气管(武汉华威)。

1.3手术方法全麻下鼓膜置管术,对因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下鼻甲后端肥大等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按常规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窦开放术、切除腺样体、切除部分肥大下鼻甲等以解除病因。常规外耳道消毒,经外耳道导入2.7mm"0"度耳内镜,在监视器直视下根据鼓膜及中耳腔积液情况,选择鼓膜的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行切开。用鼓膜刀将鼓嗅切开2.0~4.0mm,充分吸尽鼓室内积液,常规α—糜蛋白酶及地塞米松溶液冲洗鼓室,用中耳置管专用手术器械将“T”形硅胶通气管准确放入切口内,保持置管正确位置和管腔的通畅。术后用药按常规用法。术后1~2周用耳内镜观察通气管有无脱管、堵管,管位是否适当,外耳道内是否有分泌物。术后6个月后通气管未自行脱落者,鼻内镜检查鼻咽部情况良好,耳内镜检查见中耳腔无渗液,鼓膜外观正常,听力恢复正常,可在耳内镜下拔除通气管。

2结果

16例(26耳)均一次性完成鼓膜切开置管手术,外耳道及鼓膜反应轻微,无外耳道、鼓膜血肿,无鼓岬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均自觉听力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16例(26耳)通气管均门诊耳内镜下取出,鼓膜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听力。纯音测听0.5、1.0、2.0kHz气导听阈平均23dBHL,听阈平均降低25dBHL,气骨导差小于10dBHL。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和成人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对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切开置管术是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耳内镜能越过外耳道狭窄及弯曲部位,直接到达鼓膜前方,具有操作简单,调焦方便,视野清晰,图像放大、清晰逼真,视角广,即使是外耳道狭窄的成人或小孩在同一视野中也可同时看清鼓膜全貌、鼓环及近鼓膜的外耳道周围壁,能准确选择鼓膜切开位置,并有效控制切口的大小及方式,创伤小,避免了切口过大导致脱管或伤及鼓室内结构。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调整好摄像系统方向,使鼓膜在显示器的成像是正位,以便于操作。②耳内镜进出外耳道要稳、准、轻,前端不可触到外耳道壁,避免污染镜面或擦伤外耳道皮肤。为增加耳内镜操作稳定性,耳内镜身可靠在外耳道口皮肤上。③对外耳道狭窄的患者选用细的耳内镜操作更方便。④耳内镜镜面污染后应及时擦拭,必要时用热水烫一下镜头,以保持视野清晰。耳内镜不足之处是单手操作,易被血及气雾污染,需反复擦拭。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具有视野广、清晰,操作简单方便,方法可行,疗效好,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猜你喜欢

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骨导听力下降的近期观察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探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
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初探
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3例临床疗效观察
鼓膜穿刺加压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