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初探
2015-11-16孙静
孙静
[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经226Hz及1000Hz声导、和颞骨CT检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幼儿患者60例,对患儿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药物治疗。对这60例患儿进行跟踪随访8个月,观察其听力恢复情况。结果:60例患儿进行听觉稳态反应、226Hz及1000Hz声导、和颞骨CT检查,患儿6至12个月复查时,听力良好。结论:对持续性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对患儿进行听觉语言康复和药物治疗的方法,患儿的听力恢复情况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耳鼻喉常见病之一,主要症状是耳闷胀感、听力减退,婴幼儿患病后耳痛不明显,家长往往在孩子听力受影响时才发现,延误治疗,对婴幼儿造成听力损失,甚至影响孩子语言发育。目前,随着我国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了探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对选取的60例婴幼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现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幼儿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为10至36个月。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导致婴幼儿患持续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诸多,自身因素如先天性、遗传性、酶异常、免疫缺陷和自身解剖(中耳裂、黏膜、咽鼓管、纤毛、畸形等)的因素;外界因素也会导致婴幼儿中耳炎的发病,如气候、季节、喂奶护理不当、长期被动吸烟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或者堵塞,以致于中耳气体交换受影响,中耳腔二氧化碳压上升,氧气压下降,这最终会导致中耳内PH值下降,酸性增加,黏液腺体分泌增加,中耳出现渗液,这种病例改变是婴幼儿中耳炎的原因。
国外临床上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主要采取鼓气耳镜的方法,用鼓室图正是分泌性中耳炎。对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采取声导抗测试应的方法进行诊断,这是测试婴幼儿中耳功能快速、有效的方法。但是新生儿和婴儿出生后中耳的生理结构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时以上提到的诊断方法做出的诊断就会产生误差。目前,从我国对诊断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来看,主要是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和超声诊断等医学方法和对婴幼儿的临床表现(抓耳、对周围声音反应差等)相结合进行诊断的。
1.2.2治疗方法
(1)观察期待治疗: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发病初期,对尚无危险的患儿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持续三个月。过早的用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幼儿,并不能使其病程缩短和听力损失减轻。对在观察期的患儿进行严密观察,根据患儿的具体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定期复查,直到渗出液完全消失。在观察期,一定要确定是否存在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对患儿的听力和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如果发现不良情况应对患儿及时进行药物或手术干预。
(2)药物治疗:临床上治疗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有抗生素、类固醇药物、表面活性剂、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在这里只是一个方向,目前对治疗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否应该用药物以及用何种药物在医学上还无定论,因为多数药物都有一定副作用且不能完全治愈分泌性中耳炎。把握不好用药的用量和用药种类可能会对婴幼儿患者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但不否定药物治疗的效果。
(3)手术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的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在省级医院才可以进行该手术,乡镇医院一般没有条件和技术进行手术。临床治疗正面鼓膜切开加置管术能有效治疗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能长期保持中耳气压平衡,防止过多的液体产生,且术后6至12个月对患儿进行复查时听阈显著降低,急性中耳炎发病率也显著降低,有效减轻了对患儿听力的损害。
2结果
2.1结果一般分析论述
对选取的60例患儿按临床表现分别进行以上治疗,治疗完成后跟踪随访6个至12个月,复查其听力情况,患儿经治疗,听力恢复情况良好。
3讨论
婴幼儿患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几率较高,这是由于人体中耳发育的特点导致,我国在诊断病情和评估等方面都缺乏经验和相关调查资料,治疗方面也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案。但从新生儿听力筛查方面的工作做起,尽早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