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探究

2017-02-27李俊秀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李俊秀

【摘要】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患者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鼓室置管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各频率听阈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5.6%、79.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的各频率听阈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频率听阈水平的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进行治疗,不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鼓膜穿刺; 鼓室注药; 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1.0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118-02

在耳鼻喉科室中,分泌性中耳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1]。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会对患者的听力造成严重影响,严重会导致患者听力丧失。临床统计发现[2],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中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意义重大。为了更好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本文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123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123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患者经诊断确定为分泌性中耳炎。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8~60岁,平均(37.5±2.3)岁;单耳患者38例,双耳患者12例(24耳);病程0.3~2年,平均(1.2±0.3)年;28例患者出现耳鸣,32例患者出现耳内阻塞感;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7~58岁,平均(36.9±2.1)岁;单耳患者39例,双耳患者11例(22耳);病程0.3~2年,平均(1.2±0.3)年;33例患者出现耳鸣,27例患者出现耳内阻塞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患者将患耳面向主治医生,由主治医生对患耳的外耳道及患耳进行有效地消毒,对外耳道皮肤及鼓膜采用2%的丁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运用内窥镜,从穿刺点鼓膜下刺针进入鼓室,抽出鼓室中的分泌物,并加压将糜蛋白酶4000 U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注入鼓室,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多次吞咽[3]。治疗结束后,为预防感染,在医生嘱咐下患者连服7 d相关抗生素,并保持耳内干燥。7 d后复诊。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鼓膜置管术。其麻醉和手术方法同治疗组相同,在手术结束后,关注患者耳内的变化,从而有效的预防意外出现。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并对患者进行纯音测试。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阶段。患者耳鸣、耳内闷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纯音听阈小于2 dB,气骨导差采用纯音测听后缩小在20 dB以下,经检查,鼓室图恢复至A型,即为显效;患者耳鸣、耳内闷胀等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纯音听阈小于25 dB,气骨导差采用纯音测听后提高10~15 dB,经检查,鼓室图向好的程度改善,即为有效;骨室积液、耳鸣、耳闷等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出现二次积液,纯音听阈及气骨导差均未出现变化。经检查,鼓室未变化,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5.6%、79.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频率听阈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的各频率听阈水平均下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频率听阈水平的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与免疫反应、感染、咽股管出现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以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咽股管的通气及引流功能等为主[5]。及时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过程中医患均需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促进痊愈速度。由于采用单纯的骨膜穿刺术很难将鼓室内的积液抽取干净,导致少量的残存粘稠积液堵塞穿刺耳孔,阻止外界气体进入鼓室的路径[6]。部分患者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积液抽取后加重了耳腔内的负压,导致咽鼓管塌陷加剧,严重的影响功能[7]。本文治疗组患者在鼓膜穿刺的基础上采用鼓室内药物注射的双重方法进行治疗。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是抗炎性药物,具有抑制免疫、抗炎等功效,在炎症早期抗炎对白细胞浸润和血管渗出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渗出,预防出现粘连及瘢痕。糜蛋白酶主要为蛋白分解酶[8],对分泌物的黏度具有分解作用,可以溶解脓液和坏死组织,从而对分泌的清除消化具有促进作用,缓解水肿和局部分泌现象,有效的预防了鼓室粘连。因此,临床中将糜蛋白酶广泛的应用在手术后出现粘连、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耳鼻喉科糜蛋白酶的应用已趋于成熟,咽喉炎喷剂、鼻窦炎的滴剂等药物中均含有糜蛋白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缓解起到重要作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灌注大剂量的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对鼓室内残留的分泌液具有清除作用,同时,灌注液在鼓室内向咽鼓管咽口方向产生压力,促进外部气体进入咽鼓管,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的预防鼓室水肿、黏膜渗出、毛细血管扩张等现象[9],对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听力下降等并发症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1)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5.6%、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的各频率听阈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频率听阈水平的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进行治疗,不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车德安,车昌文,叶彩霞,等.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32-3033.

[2]楊琪.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3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20(21):106-107.

[3]张佩玲.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4,28(21):504.

[4]屈福利.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26(31):4172-4173.

[5]李璐.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596-4597.

[6]王玮,李兆龙.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5):734-735.

[7]崔艳红,韩富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疗效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3):448-450.

[8]杨建明,金建平,常涛.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室冲洗和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江苏医药,2013,39(6):730-731.

[9]何丕.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1(3):103-104.

(收稿日期:2016-07-13)

猜你喜欢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