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价值解读及实施路径

2019-02-16王栋华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王栋华

摘    要: 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强化具有体育美育和实践育人作用的创新性活动,为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供实践平台。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新形势下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依托校园新媒体、创办骨干培训班、创设课程体系、组建“导师团”、媒体宣传和榜样推广等实施路径,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拓展培养体系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国民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特别是网络文化的迅猛传播,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影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学生思维意识日趋独立,个体需求日益多样化,行为方式凸显个性化。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价值解读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社会信息化等宏观改革图景下,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适性日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向文化引领、道德引领、精神引领和发掘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发展方向转变。学校和学院的特色育人文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的人文教化作用和人格塑造功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給养,有助于完善现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高校学生工作变革和创新提供驱动力。

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是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主要作用之外,强化具有体育美育和实践育人作用的创新性活动,为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造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种创新的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构建对于拓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加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学生拓展培养体系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具备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格特征和适应新常态的人力资本素质。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学习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在高校推行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术导向,发挥实践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功能,不断健全课内外相融合的育人机制,通过学生活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充分融合,通过组织立项全面覆盖学术实践与学科交叉各个领域,通过课程研讨体现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协同,逐步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富有创造力的研究生。

(二)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是拓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的需要。

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构建对于拓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提高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形式的误区,课堂教学不仅内容陈旧,而且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面对新形势,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拓展培养活动,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综合能力。

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探索、拓宽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优秀青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党课、团课等课程,不断完善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内容,使其不仅有知识性、思想性,更有时代性、生动性,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实践。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通过运用雨课堂、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教学方面,一是可以充分融合“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拓展培养体系更加贴近、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求;二是可以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形成“全员参与社会实践”“人人都做志愿者”“志愿服务就在身边”的良好氛围,使他们更深切地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是新形势下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创新、拓展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群体大多是18周岁至22周岁的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未来生活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者,大学生素质将影响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程度。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即将走入社会,但一些大学生存在对国情世情民情缺乏了解、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辩证思考、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寻求独立又有依赖心理等问题。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致力于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使素质教育可以有效连接“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覆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落实这一体系,将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扎实、有效。

二、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推动学生拓展培养体系发展的合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系统的课堂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拓展培养体系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一些高校课程体系中缺失素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主题班会、“四点半课堂”等载体开设专门的“拓展培养”课程,推动学生拓展培养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课内贯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从大学生实际生活、时事热点中切入教学主题,巧妙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雨课堂、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大学生的素质,需要搭建开放的实践平台,同时,实践活动又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素质意识的强化,大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营造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开辟学生民主实践的渠道,保护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生活,在各类主题班会、选举活动、辩论比赛、权益调研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参加志愿服务、社区工作、环保宣传、岗位实习、社会角色体验等形式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依托校园新媒体,为实施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提供平台支持。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来临,以数字报纸、电子杂志、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手机短信、微电影、微博、微信、网络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开放,受众广泛,互动便捷,具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点,为推行学生拓展培养体系开拓新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在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上实时更新学生拓展培养体系及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倡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和全球时事进行理性评论;通过“中国好声音”网络时政论坛、“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网络民主选举、“我的中国梦”微电影展映、“舌尖上的节约”主题教育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微博征文等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通过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大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即时关注他们的思想意识动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引导大学生理性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素质积累第一手宝贵经验。

(三)创办骨干培训班,为实施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提供阵地支持。

将学生拓展培养培训班搭建成优秀青年素质拓展基地,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负责拓展培训班的整体规划、协调;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组成“导师团”,负责培训班的学术指导和实践研究;主要依靠发挥学员自身作用运行日常工作,选拔优秀学员协助主办方和“导师团”的工作,组织学员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整合优势教学资源,规范学员招纳、日常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对培训班学员进行长期性、系统性的培养。按照“课程化辅导、社会化体验、开放式交流、团队化培训、项目化推进”的工作理念,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全方位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

(四)创新、完善课程体系,为实施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课程设计,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主体性、阶段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下,以培养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组建成长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个体成长规划和实践指导,增强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培养环节的系统性、实践环节的可行性,落实课程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培养环节,做到学以致用。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实际需求,做到系统全面、分布合理、针对性强。在理论学习方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在“永远跟党走”“百篇经典诵读”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政热点,拓展、深化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做到学精、学深、学透,不断提高青年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学术创新训练方面,通过开展“读书会”专题研讨、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方式,不断强化青年的创新意识,更新创业理念,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在社会实践体验方面,通过素质拓展、生存体验、社会实践锻炼、挂职体验等方式,将所学理论成果自觉应用于实践环节,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通过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价值,进一步深化青年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组建结构合理的“导师团”,为实施学生拓展培养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实际需求,需要一批理论素养高、知识涵养丰富的专家学者予以指导,才能更好地起到提高理论水平、指导实践的作用。探索由专家教授、学者、党政干部、青年企业家等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导师团”,实施多层次、系统化培育。针对高校学生,吸收校内众多知名教师,特别是“两课”优秀教师作为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重要师资力量。此外,还要积极联系、利用社会资源、校友资源,主动寻找关心教育、专业突出、工作认真的行业精英,不断补充、发展校外导师力量,组建一支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干部、行业精英等社会知名人士组建的开放式的学生拓展培养体系“导师团”。

(六)以媒体宣传和榜样推广为手段,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和优秀青年学子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政策文件、新闻信息、典型青年、先进经验等),构建青年学子学习知识、了解政策、交流经验、宣传校园文化的平台。大力培养和树立青年学子身边可比可学的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成才大讲堂”“榜样的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发掘身边的优秀典型;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志愿者等评优工作,进一步完善推优工作机制,加大推优工作力度,大力推广他们的事迹,通过主题报告、宣讲,引导大学生向他们学习。

总之,高校学生拓展培养体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相关指导下通过参与主题教育、学术活动、身心健康、文化艺术、研究创新、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社团经历十个板块的活动,提高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兴趣和才能,为学生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架构和技术体系,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拓展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整合高校学生工作资源,有效贯彻落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将“有意思”的课外活动转化成“有意义”的培养环节,进一步发挥高校各级组织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学生素质拓展培养计划实施方案[Z].山大学字〔2016〕80号,2016.12.28.

[2]山东大学学生拓展培养计划成绩管理办法(试行版)[Z].山大青字〔2018〕13号,2018.09.20.

[3]沈燕明,屠丹丹,许勇.高校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的优势与实效性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8):83-85.

[4]包银山.地方高校组织文化影響下的素质教育创新途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174-176.

[5]胡建华.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0-31.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