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2019-02-16王永强刘祝祥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能力

王永强 刘祝祥

摘    要: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资源相对匮乏,如何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课程、实践、技能、理念与方法等方面联动,实现学生主体由内而外自发的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践创新创业,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对当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019年10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指出:“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意味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已被提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层面,高校要深化高等教育创新改革,侧重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体到地方高校,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现素质教育初心。地方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当下大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培养,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是一个难题。

当下地方高校基本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学分构成中对创新创业学分提出了要求,可以说,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一个都没少,但往往忽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怎样结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际,不能局限于用刚性的指标概念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值得地方高校深入研究的课题。地方高校如何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课程、实践、技能、理念与方法等方面联动,最终实现学生主体由内而外自发的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践创新创业,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国家政策、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对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其中重点与难点是专业建设、教学理念、特色资源和实践平台。

1.专业建设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的划分与不同的行业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专业建设相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而言是基础性工程。因为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只有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寓于其中,才不至于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割裂甚至对立。因为很多专业创办历史很悠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较强延续性、关联性、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要让原有的课程体系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配当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狠抓专业建设,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创新创业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

2.教学理念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学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所在,直接影響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果。而且教学理念会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取舍有着较大的影响。地方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潜移默化在教学理念之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自上而下地选择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确保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特色资源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推手。地方高校相对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高校有自己的劣势,也有着其他高校不具备的特色资源,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模块各有侧重,开设专业导论、创新创业基础、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特色课程。地方高校还应因地制宜地针对专业特性自编本土特色资源系列教材,开设本土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和多样化的创业思路,为学生立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多维度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载体。“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才能出真知,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毫不懈怠地实践,与时俱进地提高”,具体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对创新创业能力理论讲授效果的检验,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帮助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重构,达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能力的效果。实践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都分专业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建了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着力之外,还应该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保障下大力气、花大功夫。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传统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其实以教学相长为目标的“参与式”教学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如“导师制”“工作室制”“项目团队制”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蓄孵化能量。在新媒体、新技术日益深入高校校园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尝试“翻转课堂”“雨课堂”,同时结合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求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融合,并且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多方评价学生。地方高校应通过教学改革与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持之以恒地执行专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努力通过本科生创新科研、实习实践、小班课、导师制、毕业论文一生一策等举措将师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地方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研究性、探讨式、启发式学习,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个多维度的过程,从实践地点划分,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可分为课程实践(实验)、实践平台实践,校外实践可分为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还有一个重要实践是校内校外实践的有机融合,即创新创业竞赛,目前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创新创业赛事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他还有分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竞赛。而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利用“基础实验-综合技能-科研素质”实践教学平台,将创新性实验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训练打通进行,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以产学研充分发挥学校的学术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基地和产业优势,与相关企业或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需求,承载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及科技研发、教师培养等深度校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培养地方性與创新性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所以各地方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科技园、创业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实践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参加以挑战杯、互联网+比赛为代表的竞赛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全方位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3.提升创新创业保障。地方高校应整合资源,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应将各类实验室、部省级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场所和设施面向创新创业学生开放,省部级科研平台和省级示范基地的建设经费、科研经费设立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公司进行专项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提高教师的产业技能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各专业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还要积极总结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争取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校友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或奖学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为创新创业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努力方向

现在是一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以微博、微信、B站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而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深化互联网+意识的培养。自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大家庭开始,二十多年间,互联网在我国取得长足的发展,英特尔(Intel)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摩尔定律”大行其道揭示了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用一句略显夸张的话来形容那就是互联网即生活,在我国,目前大约有90%的中小企业正面临互联网+的转型机遇,但是由于对互联网的认知缺失及受互联网行业噪音的干扰,很多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并不顺利。地方高校要想让培养的毕业生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深化互联网+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势在必行。在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商业+互联网的本质,加快推进有利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让传统企业、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从而实现完美转型。

2.深化校地融合。地方政府与高校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因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离不开高校人才、技术的支持,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资金、场地、政策、环境都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的校地合作空间广阔、潜力无限。比如高校缺少资金、场地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孵化,可以与地方政府合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可以直接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或者联合式培养,将学科融入产业,专业建在企业,课程融入岗位,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校地合作机制,共同培育高端科研平台,共同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共同促进创新创业,地方将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或创业兴业。

3.深化科教融合。地方高校的很多科研项目、科研平台都是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展开的,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项目多的优势,鼓励教师自编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资源系列课程,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因材施教,为学生构建丰厚且实用的知识体系,为其毕业后自主依托地方资源创新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高校还可以依托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及野外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和工厂实习基地等构成的实践基地资源强化实践训练,通过这些实践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学。另外,教师在将自身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是再学习、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对自身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具有很大帮助。科教融合既实现了协同育人,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了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德林.创新创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曾筱.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

[3]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