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引领教育本位回归

2019-02-16谢俊红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谢俊红

摘    要: 一些高校经过十多年外延式发展的同时,教育本位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修补,相反急功近利的态势越演越烈,而绩效评价作为引导教师行为的风向标,过于关注现实的功利,牺牲了大学的本位价值。本文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本质要求,分析绩效评价彰显工匠精神的原因,从评价理念、评价导向、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周期等方面提出构建接地气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以通过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引领高校回归育人本位。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教师绩效评价    教育本位

一、工匠精神研究的缘起背景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

质量之魂,存在于匠心。我国工匠精神的缘起比较早,从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考工记》到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的《天工开物》就可以窥见古代工匠敬业、精益、专注、隐忍等身影,然而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开拓并不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而顺利延续的。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伴随着船坚炮利对我国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的入侵,传统的工匠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近代工业和批量化生產的冲击,而鸦片战争屈辱史则折射出工匠精神的衰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力发展工业,充分体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新中国想要急于改变积贫积弱的美好愿望,但同时也埋下了急功近利求快、求量的种子。改革开放,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一致共识下,人们吃饱饭并逐渐富裕起来,经济总量也有变化,中国大起来了,但还远远没有强起来,在金钱和效率驱动下人的心理不断躁浮,在喧嚣中坚守寂静专注于某一件事似乎成了稀缺。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研究的兴起。

2014年以前工匠精神的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随着2014年年底人民日报登载《“工匠精神”轻视不得》,2015年首次播出《大国工匠》及供给侧改革的提出,2016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报告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重新眷顾和高度关注,并进行多角度、全方面、宽领域的解读。此期间工匠精神的文献出现井喷式发展,研究内容已从最初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到探析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从历史学角度梳理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到对国外工匠精神的形成、制度建设及其借鉴;从制造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到服务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业尤其是教育业,在研究纵向深入的同时横向拓展至各领域各行业。

二、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两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鲁班。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教师自身就先要具有工匠精神,从而让教师去影响学生,达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的目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就工匠精神内涵而言,从2014开始至今,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构成解读颇多,如肖群忠、刘永春从精神理论、工作态度和人生理想进行分析;熊峰等人从行动层面、结果层面、价值层面进行梳理;最具代表性的是学者庄西真分别从地域、时空、领域、层次等多维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但无论哪一种解读,均没有从教育的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解析,因此,从教育的角度解析工匠精神很有必要。从教育的主体和受众这一视角来说,工匠精神是指教师具有沉得下心来的专注品质,严谨、敬业的精神理念,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和浸润,塑造学生灵魂,铸就学生品质、培育学生踏实创新精神,不断钻研并享受于这种凝神专一,至善尽美的、升华的过程。

三、教师绩效评价彰显工匠精神的原因

教育本位价值的现实缺失是教师绩效评价彰显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高校经过十多年追时间、抢速度、搭架子铺摊子占地盘的外延式发展后,教学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教育本位问题的缺失越来越被众多的人所诟病。然而,特定阶段的规模化扩张完成后,高校没有对教育的育人本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修补,相反,行业间、地域间相互攀比、盲目求高、你追我赶的态势越演越烈。

作为促进教育回归本位重要抓手的教师绩效评价,无疑不是引导教师行为的风向标。然而,在“短平快”急功近利的躁伏态势下,评价制度不完善、育人评价内容缺失、评价指标偏离实际、评价体系不成熟等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与绩效评价脱离,以论文数量、期刊级别、课题数量和经费额度、上课学时数等日益强化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倍受质疑。这种质疑包括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创造性成果减少、教师疲于应付考核、重科研轻教育教学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脱离、教师与学校管理部门产生情绪对立等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重心偏移,教师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学的功能弱化,过于关注现实功利,牺牲大学真正的本位价值。因此,彰显工匠精神,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构建接地气的绩效评价体系,使高校重回育人的初心与本位,是教师绩效评价现实中的必然。

四、构建接地气的绩效评价体系引领教育本位回归

所谓接地气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指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指标及评价的周期等要素要与高校的育人功能相结合,要与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不能盲目跟风、急功近利,违背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重塑绩效评价价值理念,使高校回归教育的初心和本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且是思想信念的融入和浸润者,更是研究者。从师者的角度说,学生犹如教师手中未经打磨过的产品,如何将产品在自己的双手中打磨成精致的产品和艺术品,这一打磨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饱含教师育人情怀的过程;从思想信念的融入和浸润者角度来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敬业的工作态度、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理念更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既是培养知识、铸就学生品质的过程,又是教师职业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专业技术型岗位最显著的一个职业特点是教师还是研究者,研究者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进行长期研究的可贵品质。然而,时间就是效率,在追求速度、追求数量、追求规模的教育异化管理体制下,还有多少教师能够坚守教育的初心和本位呢?因此,教师绩效评价首先要树立“育人”的价值理念。

(二)重构绩效评价内容体系,将“育人”纳入绩效评价范畴。“育人”是教育的本位,培育人的内在性情和修养、完善其人格和品质、铸就其心性并匠心于自己的职业是教育的根本。只有将人作为活生生的、有灵魂的“人”而非商品,教育才会重拾本有的尊严,才会激发人们受教育的激情,才会体现教育的本位价值。然而,在功利主义短视行为的风气下,高校未曾幸免,教育的格局气象日显狭隘逼仄,心态日显躁伏,各种行政手段下难治标更不治本的规制钳制教师的职业专注,教育的本质日渐偏离,教师无奈日益增多,教育的短视行为已使教育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要充分运用好绩效评价这个风向标的导向作用,其评价内容不能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而是注入“育人”的内容,将“育人”纳入績效评价体系,并加大其指标的权重分布力度,以引领高校“育人”价值本位的回归。

(三)改变重科研轻育人的评价导向,使高校回归育人本位。绩效评价是引导教师行为的风向标,有什么样的绩效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什么样的行为。大学之本在于教育教学,在于培养人才,然而重科研轻育人在高校是不争的事实,与科研相比,教书育人处于弱势地位。过度以科研为主要考核内容和指标,以及大量的资源和经费集中于科研,造成教育教学再优秀也没用的“无用主义”,在这种“无用主义”思想的侵袭下,大量的教师无心从事教学一线。更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影响一届一届新进高校的青年教师。因此,教师绩效评价要从评价的指标、内容和经费的保障上着手,形成重教育教学的评价导向,引导高校回归育人的本位。

(四)制定立足实际的评价标准,使教师匠心于教育教学与研究。在社会躁伏心态的影响下,行业与行业间不断相互攀比产生“引导效应”,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表现为,同类型同地域的高校中,你定的评价标准高,我比你更高,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我更强,最后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评价标准越来越偏离实际。落实在具体的绩效评价中是不顾学校实际,将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拔得虚高,大量一线教师苦不堪言,为完成工作量不得不疲于奔命。因此,教师绩效评价必须消除攀比顽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核算评价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使教师从容地匠心于教学与研究。

(五)弱化教学绩效量的考核方式,注重质的考核。好的行为导向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不好的行为导向往往难以带来好的行为结果,以课时量作为教学绩效考核方式,最终导致更多的教师为追求量而忽视质的内在要求。尽管有些教师因为良知和责任感而坚守教育的初心和本位,但是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紧密挂钩的情况下,仅凭责任感和良知又能坚守多久呢?因此,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要从量的考核转向质的考核,从制度层面保证教育的初心和本位,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六)遵循科研生态规律,制定适当的评价周期。

教研相长,既不能任意拔高科研的地位又不能过度拉低科研对于高校育人的价值。科研需要长期的知识沉淀并有大块安静的时间去研究,且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出成果。一篇论文从选题、构思、写作、成形到编辑部审稿、刊出需要较长的周期,一个课题从撰写、申报、立项、研究、结题、出成果则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科研的生态规律,任何急功近利的躁伏都将破坏这种规律异化科研的价值,然而现实是一年一周期、两年一周期、三年一周期,十年磨一剑,变成年年交“匕首”。急功近利的行为如拔苗助长,不仅加重教师的压力,出现浮躁的科研心态,导致科研产出“贬值”,更使教师无暇顾及教学,更难以谈及育人。因此,绩效评价必须改变躁伏的科研心态,遵循科研规律,制定适当的考核周期,使教师从容研究。

彰显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匠心型人才的关键是培育人的灵魂、品质和心性,绩效评价是引领行为的风向标,要充分运用好这个风向标的导向作用引领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与本位,是高校实现本位价值的要求,也是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6-8.

[2]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4.

[3]王进.教育亟需回归育人本位[N].贵州日报,2018-6-25(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