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传承与汉语学习研究
2019-02-16孙冬惠
孙冬惠
摘 要: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母语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着传承的观念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在以汉语为通用语的多民族国家里,社会语言生活、文化教育都离不开汉语。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系统学习通用语汉语,还要在本民族中推广普通话,为本民族的语言扶贫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语言扶贫 少数民族 母语 汉语普通话
少数民族母语,是构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必须通过这种独特的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表达和传递。戴庆厦(2017)认为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少数民族人民来说,不仅是日常生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一种感情价值[1]。丁石庆(2008)认为一种语言的保持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点:一是强烈的母语感情,二是自觉的母语保护意识[2]。因此,我们要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一、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传承的必要性
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角度来说,少数民族学生传承母语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非常重要,曹波(2016)通过研究汉语对鄂温克族语言的影响发现,在语言使用上,汉语对鄂温克语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鄂温克青少年母语保持实力还比较强;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语言兼用现象,以至于对鄂温克族的母语保持造成一定的影响[3]。李文蓓(2018)提出“母语体根性文化”。他把一个人对母语的情感态度理解为一种母语文化,这种文化的根基在于其对母语的忠诚。这种文化直接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4]。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保护意识得到强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母语传承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增强母语体根性文化的影响力。朱祥贵、杨洋、杨春娥(2012)指出我们一方面应该尊重这种民族文化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少数民族中的弱势语言。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如何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5]。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社会功能是不可取代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及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等领域,民族语言文字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
二、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传承与汉语学习不同层面关系解读
我们提倡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但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发出倡议,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普通话,特别是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更高更快地与其他民族融合交流,才能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特长。
从社会层面考虑,应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加强普通话学习的宣传工作。侯占香(2016)以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为例得出结论,这些地区的人们汉语言水平差别较大,有的很高,有的很低[6]。随着国家推行普通话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重视学习普通话。但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有自身的规律,有别于在汉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更不同于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有母语,普通话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对他们来说,学习普通话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习得过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与汉族地区相比条件较差,困难较多,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制定符合当地特点和要求的普通话推广政策和方案。
从学校层面考虑,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汉语的教育重视度不断提升,汉语课程成为少数民族的必修课程之一。戴庆厦(2017)提出非常好的建议,他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学习这件事上不应一概而论,应当考虑以下几点要素:一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二是尊重本民族学习者的意愿[1]。盖兴之、高慧宜(2003)以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为例,指出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尽管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发和创新[7]。赫琳(2019)从教育扶贫角度展开论述,他认为基礎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必须加大投入;二是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8]。陈燕、马小萍(2017)通过对甘肃高校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数据,目前大专院校文科师范类、理科师范类的普通话课程开设较好,甘肃各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对推普工作比较重视,对教师普通话水平及达标的政策法规认识较明确。但普通话课程开设在甘肃高校的比例严重失衡,开设普通话课的占42.4%,没有开设的占57.6%[9]。我们认为高校普通话开课不平衡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开课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不均衡的。大部分师范高校将普通话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课程名称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指导”等。有的高校为了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开设了系列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朗诵与表达”等。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现状,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我国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有着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对学习和使用汉语文持肯定态度,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汉语。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上,尚存有问题。在我近十年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有深刻的感受,全校少数民族学生跟其他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因为本身母语不是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汉语基础不尽相同,普遍水平不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对学习普通话缺乏自信。在提问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羞怯心理,听说读写等母语基本能力总体较差,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其他课程也是如此,“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中,教师普遍反映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能力、语法修辞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自信心和表达欲。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提升,需要少数民族不断完善汉语教学制度,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汉语教学目标。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讲,少数民族学生不论来自哪个民族,都对本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戴庆厦(2017)认为我们的工作应该本着这样一个目标:一方面,努力让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和谐发展、共同进步[1]。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重视学习普通话。张梅(2011)通过调查新疆地区汉语使用情况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当地少数民族人们使用汉语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体自发学习汉语[10]。
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高校学生在"推普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王春辉从语言扶贫角度对当前中国语言扶贫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在语言扶贫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开端,语言扶贫方式多样,效果显著[11]。王海兰从技术层面提出建议。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经济活力,突破口是语言互译。具体来说就是让人们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互译技术。从这个角度看,完成此项任务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语言条件,既要掌握普通话又要懂得本民族语言,还要具备比较好的教育背景,这些条件都满足的人毫无疑问,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为最佳人选。他们大学毕业后,完全可以从事这些工作,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和资源优势。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更应该学好说好普通话,建议他们在校期间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普通话水平考试,这样毕业后可以回到家乡从事与汉语教学普通话推广相关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家乡推普脱贫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大量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双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通过双语教育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
2018年2月发布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应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计划中提到大力提高当地普通话普及率,努力营造适宜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计划中提到的第一项推广普通话的措施是:培训,授课。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认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推广普通话、推普脱贫工作中责任重大,我们可以鼓励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专门设班专门授课,创造学习条件,创新学习方式,不仅教会他们汉语知识,更教会他们如何教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他们学成后,可以组织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汉语教学工作。针对有需要的人群进行集中培训,定期授课。他们在高校是普通话的学习者,出了高校走向社会,就要担负起教会本民族人民普通话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需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力度,组织出版普通话学习教材和软件及相应配套的培训工作。这些工作如果能让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对工作的开展将大有益处,他们既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又掌握汉语,能够灵活直接地进行双语教学,更有针对性。
李宇明多次强调建立和谐语言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通过调整语言政策,促进各民族人民更好地和睦相处[13]。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一线教师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育问题,为学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和汉语水平快速提升,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障碍,促进我国民族融合。“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开展扶贫工作,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提高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让他们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从事推普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掌握普通话,真正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戴庆厦.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两全其美 和谐发展[J].贵州民族报,2017(1).
[2]丁石庆.论语言保持——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55.
[3]曹波,丁石庆.家庭网络与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语言保持——以撒拉族、鄂溫克族、达斡尔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6(3):41.
[4]李文蓓.城市化下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根性和语言生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93.
[5]朱祥贵,杨洋,杨春娥.少数民族母语教育差别权利的国际法保护民族教育研究[J].2012(3):78-80.
[6]侯占香.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教学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3).
[7]盖兴之,高慧宜.浅论三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3(5):66.
[8]赫琳.语言扶贫的根本保障是教育[J].语言战略研究,2019(1).
[9]陈燕,马小萍.甘肃大学生普通话状况调查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7(8):45-46.
[10]张梅.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地区的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9.
[11]王春辉.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江汉学术,2018(5).
[12]王海兰.深化语言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J].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9-11.
[13]夏莉,张雪莲.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访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J].语言文字周报,2005(8).
本文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研究”(2016XJJS5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