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肇庆构建“金融+柔性扶贫”机制实践及成效

2019-02-16莫锋

时代金融 2019年36期

莫锋

摘要:近年来,肇庆市积极探索“金融+柔性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乡村资源产权、农产项目供需对接渠道、乡村地标农产品牌三方面嵌入“金融+”理念,利用市场化手段为乡村发展注入金融活力,推动乡村整体进步,带动肇庆市贫困户增收脱贫取得积极成效。

关键词:柔性扶贫  实践做法  主要成效

一、“柔性扶贫”理念的主要特点

“柔性扶贫”理念最早由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提出,其概念内核为,把乡村看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贫困是由于该有机体运行过程中能量不断衰减所致。要使乡村有机体恢复正常运行,重心应放在设法为贫困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而不是打破该有机体结构。相对于“刚性扶贫”,“柔性扶贫”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立足自身,发掘并放大乡村资源价值。“刚性扶贫”认为资源短缺是贫困的主因,着力于获取外部资源。“柔性扶贫”则以乡村自身资源为发展基础,着力将过去人们忽视或变现困难的乡村资源赋予新的价值含义。

二是结合乡村资源推动市场化扶贫项目。“刚性扶贫”为了争取上级扶贫资源,尽可能与上级制定的扶贫项目相吻合,而不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需要。“柔性扶贫”试图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乡村系统活力,推动市场主体自发投资乡村发展项目。

三是通过乡村整体进步推动脱贫。“刚性扶贫”将资源资金直接瞄准贫困户,忽视乡村作为有机体的环境作用。“柔性扶贫”着力为贫困乡村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乡村整体进步推动精准脱贫。

二、肇庆市“金融+柔性扶贫”的实践做法

(一)“金融+产权”焕发乡村资源的金融价值

1.“绿色金融+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绿色资源质押难题。结合肇庆县区林地面积广阔、生态公益林资源规模庞大的特点,肇庆创新“绿色金融+生态补偿”工作机制,通过联合肇庆市林业局建立公益林补偿收益证明信息共享机制,解决金融机构获取生态公益林和补偿款实际收益人权属信息难题。通过推动银行科学设计收益权价值评估方法,以上一公益林财政年度补贴款额度、质押率、近5年补贴款平均增速和贷款期限四个因素为锚合理放大授信额度①,最高可放大至年度公益林财政补贴款的7倍,解决公益林收益权价值评估难题,实现金融杠杆有效撬动绿色资产。

2.“共享农场”推动农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变现。肇庆在德庆县试点推行“共享农场”,引导深圳点筹农业供应链有限公司,在德庆县投资2000万元运营共享农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农地贷款供需双方两大痛点。

一是解决农地流转规模小、效益低、信息匮乏问题。共享农场与农户协议收储农地经营权,利用集约农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在点筹网推出认种项目,客户投资农田4个月的经营权,可自耕或请农民代耕。到期后,客户可选择获得耕作收成,或由共享农场代销农产品取得相应资金。首期50亩农田项目(合计7.5万元)上线一小时内,即筹得80%的目标款。共享农场对贫困户实行“两个优先”,即优先收储贫困户的农地经营权,优先选择贫困户参与共享农场代耕代种,帮助其获得农地租金与劳动报酬双重收入。

二是政企合作解决农地权证价值评估定价难题。德庆县引入第三方--广东加诚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地上种植物出具评估报告和贷款建议。评估费用由地方政府支付,共享农场则扮演“托底”的角色,当银行发放的农地抵押贷款产生不良贷款时,共享农场将按照发放贷款额七成的价格接收抵押物。余下三成贷款损失,由德庆县风险补偿基金补偿80%。有效降低银行农地抵押贷款信用风险,激活银行贷款积极性。

(二)“金融+渠道”打通农产品供需金融对接

肇庆在单位定点扶贫点德庆县岗坪村等贫困村积极推广“互联网+信用三农”项目,以信用为桥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供需对接,实现市场化“用钱投票”农产项目,将定点扶贫“责任田”打造成“金融普惠实现、信用价值彰显”的金融精准扶贫“示范田”。

一是实现农业生产融资全流程信用化。线上平台根据农产主体的信用信息、社会信息和生产信息来选定融资主体,通过事前信用的筛选、事中信用担保、事后信用跟踪,将信用建设贯穿到了融资的全过程,既解决了农业生产融资的痛点问题,又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了市场渠道。

二是实现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融合发展。肇庆在岗坪村等地探索“互联网+信用三农+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农户向线上平台提交个人信用报告和农户信用信息,获得信用评级和相应融资,同时自愿拿出10%的线上项目销售收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三是推动银企合作探索农业订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广州银行与点筹网开发“大数据+订单授信”金融产品,点筹网对平台消费数据分析,综合政府农业数据、人民银行信用数据和优质企业(农户)库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后确定农企(农户)可承受订单,与其签订农产品线上平台供销合同,并以农户(农企)线上销售应收账款作为还款保证,由点筹网作为担保方,推荐给广州银行获得融资支持。

(三)“金融+品牌”激发优质农产品品牌活力

肇庆在怀集县试点,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推动银行机构开发“地标产品贷”,助力乡村特色优势农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与品牌影响力,活化乡村内生增长引擎动力,带动整体增收脱贫。一是积极与县政府和当地地标产品行业协会深入沟通,合作组织农企和银行对接,由行业协会把关,向银行推荐优质农户。二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的特点,不断完善“地标产品贷”,实行以信用贷为主、政府增信担保方式为辅的可循环使用授信额度贷款,额度内单笔贷款期限为1年之内,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0%,比消费贷款、生产经营贷款等利率低。

三、主要成效

(一)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市各县区快速推广覆盖

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实现投放地域、承贷主体“两个全覆盖”。 截至2019年6月末,肇庆市全辖6个县区均实现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投放,累计贷款金额达到614.6万元,贷款主体亦覆盖个体承包户、集体林场、国有林场等全部经营主体类型。二是“互联网+信用三农”项目实现县域全覆盖,各县区上线特色农产113个,帮助115个农企(农户)获取生产资金1642.18万元。

(二)乡村优势产业整体推进,助推农户增收脱贫

在“地标产品贷”、“大数据+订单授信”等金融创新产品推动下,截至2019年6月末,肇慶市涉农贷款余额681.6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65%。如,肇庆怀集县推出“厘竹贷”、“汶朗蜜柚贷”、“谭脉西瓜贷”3个“地标产品贷”;截至2019年6月末,辖内“地标产品系列贷”1589.4万元,有效挖掘撬动农村创业带头人等关键群体,引领激发周边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增收致富。

(三)金融扶贫与定点扶贫工作实现双丰收

截至2019年5月末,肇庆市实现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37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49人。如,截至2019年6月末,德庆县已在扶贫点建成共享农场4个,向社会共享农村土地经营权50亩,共享果树8000棵,为农户解决生产资金和销售金额约385万元,并通过对贫困户的“两个优先”,帮助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

四、结语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位于农村。农村脱贫是我国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整体脱贫。农村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从柔性扶贫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产业扶贫评价效果体系,运用这套指标体系根据乡村自有资源、农民收益程度来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注释:

①以邮储储蓄银行为例,该行对授信额度=上一年财政年度补贴款额度*质押率(90%)*近5年补贴款平均增速(1.55)*贷款期限。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柔性扶贫”理念的精准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34(1):126-129.

[2]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与扶贫绩效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61-165.

[3]罗凌.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乡村发现,2014(04):134-13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