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在高中课堂教学的应用
2019-02-16陈利民
摘 要:历史就像是承载中华五千年的画卷,描绘了中华的繁荣盛况、颠沛流离。高中生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史、世界的发展轨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够在未来的建设中,挑选出正确的道路,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概念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概念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如何将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地设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讲述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不断地灌输历史知识,并不会考虑是否科学,学生是否会接受。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一、 历史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就是历史概念,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对某一个历史事物的阐述,总的来说,它可以分为人物、背景、文献、实例、法律、典籍、党派、学术、思想等。每一个历史事实的发生都会有不同的因素与结果,这也导致了历史概念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历史概念分为两部分,一是史实概念,二是史论概念。前者又可以分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背景、历史制度、历史遗迹、历史文献等。而后者则是根据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进行划分,大致分为历史政治,历史经济,历史文化、历史哲学等,都是包含在各个时期历史发展中的不同领域的状况。总而言之,历史概念的是对历史的高度浓缩,将复杂的历史事实进行定义,对比,论证以及分析。
二、 历史概念在高中課堂教学的应用
(一) 定义历史知识,掌握知识内涵
在历史概念教学中,定义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将历史知识用高度凝结与概括的话语进行简单地阐述。每一个历史概念的定义都会存在内涵知识与外延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这些定义,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历史内涵和外延揭示。对于高中生来说,定义比较常用,也比较容易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该方法,将很多繁琐的历史事件进行定义,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例如,教师在讲到“隋唐时期”时,可以将“科举制”进行定义教学,它与我们现代的高考十分相似,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关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点去引发高中生对现实的思考。教师首先根据教材给出的内涵,对科举制进行定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此进行知识的内涵补充以及外延,不仅包括这个制度的种类、目的、性质、特点,还包括它的开始时间以及消亡时间等,让学生对这一定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全面地掌握该知识。
(二) 比较与对比,区分与联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总会使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将两个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区分,以及他们它们之间的相同性。但是应该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那些存在某种联系的事件加以对照,可以是同一时间段中的事件,也可以是相似概念的历史事件,总之都要有其相通之处,否则毫无意义。经过对比它们大同中小异,既能够让学生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够通过对比,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区分与记忆,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
例如,教师在讲授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战争时,可以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进行对比与分析。他们的相同点是,在大方向上他们的原因、性质、领导阶层、过程、影响大致相同。而不同点是英国与法国是针对本国的封建专制,北美则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领导阶层中,虽然都有资产阶级的参与,但是英国同时还有新贵族,美国有种植园奴隶主,法国则是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也就是说他们的领导阶层不尽相同;最后是对他们战争结果的探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运动的发展,法国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体,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三) 实例论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们通常是采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认识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课本中知识间接地了解我们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一定死板地一概经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模式,也可以从结论入手,然后经过一步一步地探索与推敲,找出原因与过程,从而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实例论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正面论证,根据事件的概念进行举例说明,另一种就是将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倒向论证。这两种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增强自身的历史意识,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发生。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方式不同于初中历史概念教学,它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与归纳,而不是启蒙。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历史概念教学时,应该结合班级中高中生的实际状况,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而不是“带着镣铐”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自主、独立的历史意识,从而加强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霞.谈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J].才智,2015(18):135.
[2]陈龙.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概念的有效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79-81.
作者简介:
陈利民,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