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

2019-02-16

山东化工 2019年24期
关键词:沉淀剂化学法水热

刘 红

(池州学院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纳米氧化锌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领域,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最早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是物理法,化学法根据物质的原始状态,分为气相法、固相法、液相法。

1 物理法

最早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是物理法,它主要包括两种:机械粉碎法和深度塑性变形法。

1.1 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法是采用电点火花爆炸以及球磨、超声波粉碎、冲击波粉碎等特殊的机械粉碎技术,将普通氧化锌粉碎至超细的纳米级别的方法。工业上并不常采用此法,因为此法虽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的优点,但存在产品纯度低、能耗巨大、粒度分布不均匀等缺点,且最大的不足是该法得不到1~100nm的粉体,不符合工业要求。

1.2 深度塑性变形法

原材料通过净静压的作用发生严重的塑性形变,使其材料尺寸细化到纳米量级的方法是深度塑性变形法。用此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具有粒度可控、致密性好、纯度高的优点,但对生产设备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有特殊的设备。

2 化学法

根据物质的原始状态,化学法分为:气相法、固相法、液相法。

2.1 气相法

2.1.1 喷雾热解法

喷雾热解法是用喷雾器将锌的醋酸盐或硝酸盐溶液雾化为微液滴,再通过蒸发、干燥、热解、烧结等方法处理得到纳米氧化锌粉体。喷雾热解法有极高的工业化潜力,且同时具有产物纯度高、粒度和组成均匀、操作过程简单连续等优点。

2.1.2 气相氧化法

气相氧化法是一种以锌粉或锌盐为原料,氧气为氧源,惰性气体或氮气为载气,在高温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氧化锌颗粒,再经过成核、成长、温度变化,最终制备得到纳米氧化锌粒子的方法。用此方法制得的纳米氧化锌粒度细小,粒径只有10~20nm,但是工艺技术复杂、产品纯度低、有原料残存、需要高温环境、生产成本高,因而有较高的工业化生产难度。

2.2 固相法

固相法是将金属氧化物(如Na2C2O4)或金属盐(如Zn(NO3)2·6H2O)混合、研磨、煅烧,最终制备出纳米氧化锌粉体,此法有反应不能完全进行、产物纯度低、产品性能不稳定、容易引入杂质的缺点,但又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节能、低成本低污染、合成反应不需要溶剂、高转化率、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近似常温等诸多优点,且克服了纳米粒子易发生团聚现象的缺点。因而,此方法有广阔的工业发展前景。

2.3 液相法

2.3.1 水热法

水热法是一种以水作溶剂,在高温高压环境的高压反应釜中,将碱液和锌盐溶液迅速混合,通过水热氧化、水热沉淀、水热合成、水热还原、水热分解、水热结晶等水热反应来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它最初是一种用来研究地球矿物成因的方法。水热法制得的纳米氧化锌粉体晶粒发育完整、分散性好、团聚程度较小、原始粒度小,且制备工艺较容易,不需要高温煅烧处理。但所需设备价格昂贵,耗能与投资较大,因而不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发展前景。

2.3.2 直接沉淀法

工业上生产纳米氧化锌的首选方法是直接沉淀法,其制备过程是将沉淀剂加入可溶性盐溶液中,生成相应的沉淀物,经过滤、洗涤、干燥、热分解得到纳米氧化锌,常用的沉淀剂有:碳酸氢铵(NH4HCO3)、草酸铵((NH4)2C2O4)、尿素(CO(NH2)2)、氨水(NH3·H2O)。

以氨水为沉淀剂时:

Zn(OH)2→ ZnO+H2O↑

该法的优点是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容易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不易引入其它杂质、产物纯度高,有较好的化学计量性,但粒径分布较宽、分散性差、洗涤阴离子较困难,且因为反应物与沉淀剂直接接触而沉淀,会造成局部浓度不均匀和团聚现象。

2.3.3 均匀沉淀法

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沉淀剂的缓慢分解,与溶液中的构思离子结合,使沉淀缓慢均匀的生长来制得纳米氧化锌。制备过程中有成核过程和生长过程两个关键步骤,成核与晶核生长速度决定了纳米粒子的大小。常用的沉淀剂为尿素(CO(NH2)2)和六次甲基四胺((CH2)6N4)。

运用均匀沉淀法具有污染小、微粒粒径分布较窄、可以控制粒子的生长速度、产物纯度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周期短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有较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但也具有沉淀法普遍存在的阴离子的洗涤较复杂的问题,且颗粒易团聚,易引入杂质。

猜你喜欢

沉淀剂化学法水热
不同沉淀剂对酚抽法提取植物蛋白质效果比较分析
水热条件下火山灰基模拟137Cs地质聚合物固化体的结构与固化性能
厨余垃圾水热炭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磷矿石中P2O5测定试剂用量的探索
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显微镜复检的比较
湿化学法合成Ba(Mg(1-x)/3ZrxTa2(1-x)/3)O3纳米粉体及半透明陶瓷的制备
化学沉淀法去除飞灰浸取液中重金属的研究
无酶光电化学法快速检测酒类中的乙醇含量
水热还是空气热?
富营养化藻的特性与水热液化成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