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ST分析的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9-02-16陆九天陈灿平俞玉华
陆九天,陈灿平*,俞玉华
(1.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1906)
提 要: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历经风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为大众所知。近年来,安化黑茶在政策鼓励、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展下,快速发展壮大,不仅承担起了减贫、脱贫的重任,更为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谋划了美丽蓝图,但由于历史发展所限,安化黑茶在市场发展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运用PSE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角度分析了安化黑茶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阐述其在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境,并从扶持政策、产业分工、企业家精神、市场监管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安化黑茶作为安化县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遭遇同质化竞争和再进一步发展困难的瓶颈。本文运用PSE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角度分析了安化黑茶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阐述其在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境,并从扶持政策、产业分工、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监管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1 安化黑茶发展的PEST分析
1.1 政治(P)环境
安化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湖南省政府提出的千亿湘茶战略,坚持“扩基地、强企业、响品牌、提品质、拓市场、重监管”的产业发展原则,在“绿色加工、品牌营销、普适消费、健康饮用”的产业发展模式下,着力打造集茶叶产销与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规模化产业体系,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主业来打造。将茶园基地建设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逐年分解任务并落实到各乡镇,同时大力推进全县及各大茶企加快有机茶与绿色食品茶等的认证及标准化茶园建设。在工业化发展理念指导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黑茶产业园和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推动黑茶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打造,以品质铸就品牌,用科技支撑品牌;在省会长沙成立国内首个安化黑茶产业离岸孵化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黑茶”营销新模式[1]。
1.2 经济(E)环境
2018年,安化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3.46亿元,较上年增长7.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2.72万元。安化县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稳中有进,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9%,消费市场相对稳定;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5亿元,同比增长9.9%。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5.17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2亿元,同比增长9.1%。黑茶作为安化县支柱产业继续壮大,有机认证茶园达到666.7 hm2,茶叶加工量达到8.2万t,实现黑茶总产值180亿元,其中税收3亿元。在黑茶产业的带动发展下,安化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01%,并于2018年底顺利通过脱贫验收,并将继续为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进一步促进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社会(S)环境
安化黑茶是茶马古道重要枢纽上的独特标志。千百年来,安化黑茶不仅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更是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团结,对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由于安化黑茶具有消食去腻、降三高及补充膳食营养等功效,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可见安化黑茶对于边疆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人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安化黑茶已不再仅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爱茶与健康人士关注安化黑茶,许多青年群体也开始接受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消费空间正从过去的西北民族地区向中东部和沿海地区扩张[3],不仅传播了安化黑茶文化,更是带动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
1.4 技术(T)环境
2018年,安化县共计完成500多件的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约占1/5,各类科技项目的申请更是高达30多项,获得企业研发奖补资金390多万元,中央引导地方专项150万元。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已多达15家,初步形成了以黑茶深加工、新材料与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安化对茶叶技术的革新,很多关键环节都得到了突破。为了更好地研究黑茶产业技术,安化县设置了黑茶研究中心及黑茶院校,聘请了茶叶领域的顶级专家担任顾问;2017年,安化县政府更是聘请到上海交大附属医院专家、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蒋玉辉团队对安化黑茶的健康和药理等功效开展研究,为促进黑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2 安化黑茶面临的困境
2.1 原料质量不均,市场竞争乱象
目前,安化黑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组织化程度相较于其他知名茶叶品类还有一定差距,市场存在不少隐患。一是近年来黑茶产业发展迅速,当地优质黑毛茶原料的生产与产业拓展的速度不匹配,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致使当前市场上涌入部分来自外省的黑毛茶,对安化黑茶产品的优良品质带来一定的冲击;加之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收购劣等原料,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扰乱市场秩序[4]。二是安化黑茶企业数量多而杂,规模大、产品优的企业较少,产品创新力整体上仍较弱,同质化问题严重,更有部分“三无”家庭式小作坊的参与,加剧了黑茶市场的恶性竞争。三是消费者对黑茶的认知相对不足,较为缺乏鉴别黑茶真假优劣的能力,未能形成有效的消费者监督机制,这也促成了行业内混乱的竞争秩序。
2.2 营销渠道狭窄,宣传推广薄弱
安化黑茶的产业区位布局决定了其在产业发展初期采用大流通销售模式的必要性,该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满足部分刚需群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降低了供应商的营销成本。但随着大流通背景下传统市场的饱和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安化黑茶正面临库存积压、市场不足的境况,亟需转变现有营销渠道和模式来开拓新市场以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和资金需求。就目前来看,安化黑茶的空间消费布局相对单一,整体的辐射面小、力度弱,国内市场依旧集中在传统边销地区,针对沿海地区的中高端黑茶销售网络尚不健全,线下商超渠道也未能有较大突破,国外市场更是处于萌芽期,没有稳定的销售群体,未能形成完善的国内外产供销产业链[5]。
2.3 产业整合零散,规模效益偏低
当下安化黑茶多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制茶历程中技术结构单一、生产效率较低的困境,但却未对产业链进行有效的分工和整合。主要体现在缺少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合理分化,各企业坚持各自为政,统揽种茶、采茶、制茶、包装及营销等产销流程,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存在固定资产的重复投入,导致短期内难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市场竞争和行业壁垒,规模效应偏低。此外,各企业还存在对当地产业激励政策的误读,未将与扶持安化黑茶建设的普惠政策落实到产业发展的领域,造成与政策的偏离和误瞄,施策效果堪忧。
2.4 品牌意识薄弱,打造机制欠缺
安化黑茶属于公共行政的地域品牌,其独特的地域属性在提升产品潜在价值的同时,也加大了品牌的管理和营销难度。截止目前,安化县注册的品牌约有70个,各品牌单纯地依靠安化黑茶公共品牌背书进行推广、营销和盈利,却未能充分认识到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声誉的重要性,缺乏维护公共品牌的凝聚力和联动机制,致使本土和非本土杂牌小厂冠以安化黑茶之名冲击外部市场,破坏安化黑茶的公共品牌声誉。此外,各品牌还缺乏打造阶梯式价位产品的意识,未能合理评估和制定中高端产品的价格,影响中高端客户对安化黑茶产品的体验和认识,造成安化黑茶公共品牌价值的低估[6]。
2.5 专业人才缺失,企业管理落后
安化黑茶产业多以家族经营为主,保障了传统企业家精神的代际传递,但也未能避免家族式企业的诟病。一是各企业的管理层多为近亲属关系,难以建立良好的激励与雇佣关系,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营培训,企业缺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生产营销运作思维[7];二是未能向顾客有效传递家族经营理念以及安化黑茶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缺乏对销售人员专门的茶艺培训和销售训练,难以与客户间建立长期的消费信任关系[8];三是安化黑茶企业多位于安化县境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路线不稳定,无法吸引中青年人才的入驻,根本性技术创新能力弱,同质化竞争激烈,不利于安化黑茶与其他茶叶品类的竞争,抑制其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3 安化黑茶发展策略
3.1 宣讲扶持政策,避免政策误瞄
积极宣传和讲解减费降税等普惠性产业扶持政策的目的,减少个人或组织利用政策漏洞盲目开办黑茶企业牟利的几率;建立受助企业动态评估体系,适时调整受助企业名录,对那些享受政策却并未办实事的企业,追回享受的政策红利并纳入失信企业黑名单。赴高校宣讲“五一三三”人才引进工程,明确该工程对地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提高本土人才的回流意识,夯实基础性人才,实现能人回乡、智力回归与资金回流,全面激活人才潜能支援黑茶产业经济发展;普及扶贫小额信贷的基础性知识,引导茶农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企合作,鼓励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2 明确产业分工,增强合作意识
加强各企业的合作意识,引导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经济活动,明确各企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中承担的环节[9],包括种茶、采茶、制茶、包装及营销等产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支出,充分利用各企业的比较优势,降低单一环节优势企业的行业进入壁垒;同时,鼓励各企业建立公共品牌维护联动机制,提高公共品牌维权意识,主动对标公共品牌建设目的和要求,避免零和博弈的发生,提高杂牌小厂的进入壁垒,最小化杂牌小厂对公共品牌声誉的负面影响,增强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凝聚力[10]。
3.3 培育企业家精神,减少同质化竞争
激励各企业传承并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开拓创新,主动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积极研发衍生新产品,包括饮料、茶点、美容、保健、日化等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丰富黑茶的应用领域,提高黑茶产品的附加值[11];拓展现有市场,推进沿海和海外消费市场开发,构建中高端产品销售网络,进驻中大型商超,探索和完善电子商务线上渠道;深入挖掘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底蕴[12],打造专属企业文化,制定阶梯式定价产品组合,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销售人员进行茶艺和黑茶文化的培训,提升客户体验[13]。
3.4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消费信任
完善安化黑茶标准体系,加大黑毛茶监管力度,建立稳定的黑毛茶供应链,保障优质原材料持续供应,确保黑茶终端产品品质;惩治和取缔非法劣质黑毛茶供应商和收购商,适时实行收购保护价制度,依法保障合规企业和茶农的切身利益;建立并完善市场监督制约机制,搭建企业与消费者互信平台,制定公平、合理、透明的市场流通价格,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安化黑茶产业良性发展,助力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美丽蓝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