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
2019-02-16张晓霞潘贝贝
张晓霞,潘贝贝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隔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增加了“文化自信”,将文化放在与道路、理论、制度同等的高度,这足以说明文化的重要性。在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比拼中,除了经济、科技这种硬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入侵、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高校思政课必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使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之自识、自觉、自尊、自信和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发展与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是正相关的关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在当代的价值已经不容小觑。
近些年我们注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话语权的基础上,如果丧失了话语权,哪会有文化自信?[2]话语权是由国际地位所决定,而国际地位又是通过综合国力即国际竞争力所体现。例如在唐朝,同时期的外国综合国力远没有我们发达,所以为了学习和借鉴经验,外国人频繁来我国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产生了东西走向的第三次变革,社会处于大繁荣时期,当时人们内心的自豪感从一些名人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兴盛时期,必定是对自身文化有着强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兴盛的底气。[3]当前习近平总书记频繁在各种会议上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人民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了,人民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这证明我们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减少了对物质需要的关注,而增加了对精神需要的追求。
如何消除某些人依旧存在的潜意识的文化自卑或者文化不自信观念,我们应该遵从“文化自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样一个脉络。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团体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易受外界干扰,且他们的文化盲从和文化不自信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喜欢欧美电影,突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跟风现象严重,不庆祝西方节日就“落伍”,特别易受他人影响。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就是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建设及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据考证,从有文字的夏朝算起,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且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出现过断层现象,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面对如此深远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对待,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4]当代社会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在吸收来自四面八方文化的同时,需要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选择标准,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为其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必须要确定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然后再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主体,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很有必要。一方面从大学生的个人层面来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文化(如苏武牧羊、芦衣顺母等故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文化(如许仲平的义不苟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诚信文化(商鞅的南门立木和曾子杀猪等)可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自强文化(苏秦的悬梁刺股和勾践的卧薪尝胆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层面来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由于信息全球化,许多大学生所获得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是杂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经过加工或者提取的某些中华传统文化不符合当代社会标准,也不能直接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准则。没有进行提取而所接受的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在接受到的文化中剔除这些糟粕或者是有争议的灰色文化对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如何使大学生获得并接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里有一个最有效率的途径就是通过思政课来实现,毕竟思政课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已经剔除了一些糟粕文化,对于有争议的灰色文化也能在思政课上进行系统的讨论,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是非观来判定。所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可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要与时俱进。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新课程改革需要,以及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政课必须要创新以适应这些需要。一是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丰富教学内容,这需要思政课教学主体有充分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思政课教学主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要形象准确,使其教育对大学生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自愿自觉地去接受和宣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二是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中去,毕竟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教学主体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其放入教学计划中,既能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又能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不仅在课堂上了解和学习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在课下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去了解更多的关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三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参考书籍也应有一定的改变,多选择一些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学者所编纂的书籍。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域特色选择一些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如果没有类似的书籍,学校可以自行编著带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教材,这类教材更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也能使大学生产生地域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且积极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5]
其次,在高校思政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知识点中,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经典表述,帮助青年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促进祖国强大,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进程中担负的使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理想和信念的内容,可以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愚公移山”、“毛遂自荐”等来解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人生价值教育的内容,可以用儒家的“义利”和“公私”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价值观的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如“克己内省”、“身体力行”、“积善成德”等,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践行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情绪调节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儒家“中庸”思想就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中庸”思想强调保持心理平衡,做人诚实,这对于大学生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保持心理平衡、乐观向上,培养积极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一是实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目前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本身人格的教育不足,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自身的内在品质,如文化知识、个人审美、思维方式等。二是课堂教育和课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高校思政课由于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要使大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三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高校思政课主要在于理论教育,但是理论教育如果脱离实践,那么这种教育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价值。所以思政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宣传以外,也必须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宣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开展以文会友、以茶会友等活动。四是实体教育和网络虚拟教育,或者说是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体教育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比网络教育要多,同时网络上关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较为丰富,而且互联网可以解决地域和时间所带来的不便,实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
(二)继承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产生革命文化的时间大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所以革命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的革命思想和精神面貌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它所包含的政治理论、政治道路、政治方针就现在来说也不过时。[6]革命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红色基因。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最近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文化热潮持续高涨,但革命文化却与此相反,主要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20世纪上半叶所发生的历史对于年轻一辈的人来说并不能感同身受,相对缺少老一辈人的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革命情怀和爱国情操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的尊重。当前在思政课中关于革命文化的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一些高校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意识不强,一些思政课教师本身对革命文化积淀不够,或者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缺乏创新,使得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7]28-29如何将革命文化很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索其途径。
首先,加强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影响力度。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入手,政府可以加大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投入。教育是兴国安邦的根本,人才是其第一要素。政府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探索,对教育的投资一直在国家预算中占有重大比例,而将革命文化资源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来也是教育投资的一个小分支。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学生免费开放革命文化景点的力度,如将之前收费的革命文化景点变成免费景点,吸引广大学生前去了解和学习,扩大教育的普及面。[7]29-30另一方面可以从群众入手,特别关注革命老人关于革命的经历,将他们的经历编成回忆录,或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革命文物,这样有利于发动广大群众的参与,对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托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建立革命文化资源学科体系,对革命文物进行科学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确保革命文化精神能够得到创新性发展。这样,高校可以利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促进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教育部门要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例如人才的选拔、任用、激励保障制度等,激发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革命文化资源的积极性。在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方面,除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科学和哲学相关教师、党员干部外,还可以增加编外人员,例如将从事革命文化资源教育或研究革命文化方面的人员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思政课教师不会出现暂时的短缺现象,又能很好地运用校内外资源,使得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共享。确定教师之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关于革命文化资源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快速上岗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同时政府要增加关于革命文化资源的经费支出,例如加大红色旅游经费支出、革命文物保护经费支出、红色景点的开发和维修经费支出、高校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经费支出等。
最后,确保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与时俱进。对于现在高校“90后”和“00后”的大学生来说,革命文化如果不推陈出新,很大程度上就会被大学生忽略,革命时期的这段历史很有可能被尘封起来。而革命文化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所以要使革命文化满足高校大学生,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将革命文化以革命小故事形式或者以革命领导人的某些传奇经历开展,吸引大学生注意并且积极引导大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革命文化。其次,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增加关于革命文化资源的网课、微视频教学、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增加大学生跨区域跨时间的学习机会,使大学生多方面了解革命文化。同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思政课关于革命文化教育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给新生宣传革命文化时,注重理想和信念的学习;给毕业生宣传革命文化时,注重开展感恩教育,引导他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爱国爱党爱人民。
(三)学习先进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除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之外,也包含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科学借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科学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科学地应对外来文化,善于运用优秀的外来文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面对色彩斑斓的外来文化,大学生接收到的往往是被国外过度加工的外来文化,思政课必须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进行有关外来文化教育教学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做调整。外来文化有很多,可以选择当前大学生感兴趣的且有争议性的内容进行课上讨论研究,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后再面对类似外来文化时可以科学对待。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也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由于地域不同、国情不同、习俗的差异等,优秀的外来文化可能会与我们生活不相容,甚至还会出现相悖现象。所以面对优秀的外来文化,需要修改调整其内容以适应我们,这个过程也叫做创新。例如中国高铁、“中国天眼”、天宫二号等,我们都借鉴了国外经验,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我们领先世界。这是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如果一直存在,我们就不会落后于任何一个国家。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这种创新精神,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又批判地借鉴了外来文化,具有独特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积极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