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的历史解析与价值探讨
2019-02-16于翠平闫允诚吴健华黄丽蕴邱瑞瑾
于翠平 杨 麦 闫允诚 吴健华 黄丽蕴 邱瑞瑾*
(1.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梧州分院,梧州 543000; 2.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梧州 543000;3.西江都市报报社,梧州 543000; 4.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广西 梧州,543002)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属于黑茶类,以“红、浓、陈、醇”的口感特性,以及独特的槟榔香而蜚声海内外[1]。近十年来,六堡茶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8年底,梧州市六堡茶产量达到1.52万吨,产值达18.25亿元,综合产值超50亿元,创税超300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
在历史上,六堡茶主要销往港、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因此是一种著名的外销茶和侨销茶。而且这种外销规模从清代中期开始已经达到高峰。据1945年广西地方政府编修的《广西农业通讯》记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往港澳等地……”[2]。1951年版《中国茶讯》对六堡茶产区的描述则更为明确:“……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一种小船)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销南洋怡宝(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因产地六堡镇多山,山路崎岖难行,为了完成外销的运输转换,六堡茶区出产的茶叶只能通过水运线路走出深山,再通过西江航道到达珠三角地区,然后跨海越洋,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地,成为广受消费者喜爱的侨销茶。这条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为起点,以六堡茶为媒介,以船为主要载体,以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珠江的三大分支之一)数百公里长的航道为纽带,形成的广西东部连接广东,再联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达港澳地区、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各地的经济商贸和文化交流大通道,即为茶船古道[3]。
本文在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沿着茶船古道的线路走向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工作,从茶船古道的形成、发展,繁荣等历史进程因子进行比对解析,并对茶船古道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进行初步探讨。以此为契机,挖掘和宣传六堡茶历史文化,打造茶船古道文化符号,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促进六堡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1 茶船古道的起源与走向
1.1 茶船古道的成型
六堡茶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具体文献可考,但梧州地区所处岭南地区很早就有饮茶的风俗。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为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凭借着生活经验,岭南地区的原住民很早就形成了生煮茶叶,制茶泡茶习惯[4]。到明清以后,随着岭南一带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饮茶习惯逐渐融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在广府文化圈中,尤其是广东人一直有着爱茶嗜茶的习俗。自清代中期以后,珠三角各个中心城市遍布茶楼,饮茶之风日盛,据清朝金武祥在《栗香随笔》中记载:“广州……市廛尽处有快阁,为行人茶憩之所。”广东和广西梧州接壤,西江航道交通运输便捷,由此促进了六堡茶向广东地区的输出以及在当地的消费[5]。再加上当时的六堡茶具有价廉、品质醇厚、耐于贮放、便于运输等特点,以及文化背景的认同感,很快就通过广东渗入到香港、澳门和南洋各地的主销区,并迅速受到当地消费群体的认可[2]。
大量的六堡茶在产区完成加工制作后,借助水路便利,顺着西江而下,到达广东、香港等主要销售市场,然后再转销东南亚。消费量的激增使得六堡茶名声鹊起。伴随着两广地区茶叶交易的日益活跃,六堡茶沿着西江水道联接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茶船古道,经过长时间运行,在清代以后逐渐成型[6]。
如今,位于苍梧县六堡镇的合口码头,当年运茶船只启航的起点仍然存在。当时在合口码头旁边,曾经有着很多被当地人称为“茶亭”的建筑物(2010年还存在一座,后来被拆除),是当时商家用来收茶、做仓库、茶叶压笠,为茶叶起运做好准备的场所,这些“茶亭”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出版的《苍梧县志》上也有明确记载。
1.2 茶船古道的发展
梧州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即辟为通商口岸,广西、云南、贵州以及湖南等部分土特产经由郁江、黔江、桂江汇集梧州出口。梧州成为了西南水运大动脉上一个中心枢纽,经由梧州港出口的茶叶土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而在茶船古道另一节点的广州港,对南洋地区的出口力量在历史上也早有记录[7]:“永乐中,又尝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给交址(趾)云。”航运的发展为六堡茶沿水路输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随着中国远洋贸易的发展,清代中期以后,劳动力成了中国对外输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晚清以后,社会逐渐动荡不安,大批华工背井离乡,远赴重洋谋求生计。据文献记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输出的华工达到200多万人[8]。这些华工主要来自两广和福建,到达南洋地区后,从事开矿、橡胶园种植、建筑等重体力活。在家乡,他们就有着饮茶习惯。而东南亚的气候酷热溽湿,华工们经常头顶烈日,长期浸泡在水里,经常会出现中暑、风湿病、发瘴气等症状。华工们发现那些经常喝六堡茶的人很少染病,很多暑湿症状在饮用六堡茶后都可以很快得到缓解,六堡茶因此在东南亚各地开始流行开来。以至于马来西亚的锡矿主招收矿工时,需要打出免费供应六堡茶的招牌,否则就难以招收到足够数量的工人。据1951年出版的《中国茶讯》记载:“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另据1931年汇编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资料》记述,进入上世纪初期,广东海关每年输出茶叶都超过1万吨,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输出到南洋和北美地区的六堡茶,而外输华工随身所带离岸的六堡茶更是难以统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六堡镇里的“盛源”茶庄,就是主要面向南洋供应六堡茶,卖的也几乎都是“矿工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南亚的矿工拉动了六堡茶的需求,促进了六堡茶在东南亚的出口和消费。
1.3 茶船古道的短暂衰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得百姓消费能力锐减,再加之交通中断,导致设在六堡镇合口街上的众多茶行茶庄纷纷撤离,茶商或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陷入低潮,六堡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一度甚至几近断绝。茶船古道在这一时期陷入了短暂的沉寂。
1.4 茶船古道再度繁荣
建国后,六堡茶重新得以复兴,茶船古道上的航运因此恢复繁忙。六堡茶出口主要地区仍然是东南亚各国。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外贸易局编印的《广西出口商品手册》中提到[9],六堡茶外销地区以香港、澳门为集散地,转销南洋一带,侨胞是主要的销售对象。吴觉农先生在1980年给广西区政府《关于发展广西茶叶生产的意见》一文中也提到[10]:“……广西特有的六堡茶在港、澳和南洋一带侨胞中深受欢迎。”
1954年开始,国家实施茶叶的统购统销政策,私营茶商及船队迅速消失,六堡合口码头至梧州段航线由苍梧县公交船队和木双水运社经营,西江水路航运则全部交由广西梧州航运局和梧州市水运公司负责。
茶叶统购统销后,中茶广西支公司明确了在六堡茶区统购的干茶,全部运到梧州茶厂进行精制加工后再行出口。从六堡运出的茶叶,虽然仍沿着六堡河、东安江、贺江的线路进入西江,但已经不再在广东的江口或都城停留,而是直接运上了梧州。20世纪50年代前,梧州茶叶的销售还主要经广东、香港、澳门,然后转口外销。1956年后,开始远洋贸易,梧州出口货物则直接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但无论如何变迁,六堡茶的输出主要方式依然离不开传统的水路航运。
1.5 部分茶船古道航路的中止
六堡镇到梧州的水路一直是六堡茶外运的主要通道。1966年,六堡九城双学水坝、大中电站拦河坝的相继建立,六堡河这条运茶的古老水道被迫停止。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六堡至梧州市区、夏郢至梧州市区、狮寨至梧州市区公路,以及梧州至广州国道相继贯通,以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数百公里长的航道为纽带的这段茶船古道逐渐为公路运输所取代。“茶船古道”六堡至广东江口段的作用被逐渐削弱。但自广州港起运,透过海上丝绸之路直达世界各地的海外部分茶船古道线路,至今仍在高速地运行,肩负着如今六堡茶的对外输出的重要使命。根据统计,2003年以来,六堡茶对外出口量最大的仍然是东南亚国家,其中又以马来西亚占比最大(2005年除外)[11]。
1.6 茶船古道的走向
2017年,梧州市的专家学者根据史料,总结出茶船古道的路线: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这条“主道”和梧垌河—夏(思良江)—桂江—西江,以及六堡—狮寨—长发(桂江)—西江这两条“辅道”所组成的茶船古道,遍布整个西江流域。并在广州集结,再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连接,延伸到香港和澳门,然后直达东南亚,乃至北美地区。
2 茶船古道的价值分析
某种程度上,茶船古道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各界学者研究六堡茶文化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梧州的城市影响力,加强与粤港澳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2.1 经济发展价值
六堡茶自成型以后,吸引了来自粤、港以及本地周边的茶商在六堡镇设店收茶,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茶庄六个,六堡镇一时空前繁荣,住宿、餐饮和娱乐业也非常发达。
从自制竹筏、木船到商业性水路营运,茶船古道也促进了沿线船运产业的发展。据当地人描述,仅在茶船古道最上端的六堡河段上,最高峰时就有13艘载重三吨的船只运输茶叶山货。而整条茶船古道上的船只和船工更是不计其数,茶船古道养活了沿线无数的船工家庭。作为竹木排集散地和尖头船日行夜歇的停靠地,九城村曾兴旺一时。解放前,九城村里只有百余人口,却有十三间店铺,分别经营餐饮、糖果、布匹和缝纫等生意[12]。
而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地,六堡茶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在香港地区经营六堡茶的商号有永生祥、义安隆、鸿华茶厂、福华、致生祥、慎昌行等几十家。而在东南亚地区,经营六堡茶的茶庄也很多,有联隆泰、广福源、裕生祥、南隆、广汇丰、建源、天利行、隆胜香堂、陈春兰等[12]。
可以说,茶船古道是因茶叶贸易而形成,所以茶船古道的直接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正是通过茶船古道上的货运贸易,沿线城镇的社会经济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生产技术也得以不断进步。而且,线路两端的地区也不断进行资本、文化、科技对流,促使落后地区迅速向先进地区靠拢,加速了区域融合。
2.2 文化传播价值
茶船古道不仅是六堡茶的对外经济贸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长廊,更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通道,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不可取代的极佳平台。
茶船古道更是寄托了无数海外华人去国怀乡的乡愁和文化记忆,它维系着一群有着共同广府文化背景的海外消费群体,是他们寻找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媒介。当今东南亚华人后裔以及海外华人对六堡茶的认同和喜爱,均带有一种“忆苦思甜”的历史文化情怀。
在东南亚地区,可以清晰地看到,六堡茶已经渗透于当地华人的生活当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在日常品饮、祭祖拜神、养生保健时都会使用六堡茶,有人甚至把六堡茶作为家中的日常用药,所以许多日杂店、药材铺都经销六堡茶。这种已经被确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反过来又带动六堡茶产业的增长,反哺产业经济,使六堡茶的生产规模和制作工艺得到提升。现在六堡茶在东南亚早已摆脱了价格低廉的劳工茶印记,成为乡土文化的符号和乡愁的手信,重新受到市场的关注与礼遇[13]。
2.3 旅游开发价值
旅游业是当前一个蓬勃发展的“骄阳产业”。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利用茶文化旅游节扩大当地茶产业的影响力,促进相关产业之间的融通发展和转型提升。
茶文化旅游的兴起,也为茶船古道的研究和利用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茶船古道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对茶船古道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以其本身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为基点,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将茶船古道的独特历史烙印融于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丰富梧州市旅游业的多元格局,还可以反促茶船古道文化的挖掘、发展与传播,提升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底蕴。以2016年和2018年梧州市举行的“苍梧县六堡茶旅游文化节”为例,通过重走“茶船古道”、六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六堡茶历史民俗文化表演、斗茶大赛以及采茶制茶体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有效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
即使如此,目前茶船古道相关旅游资源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沿线旅游资源的挖掘深度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六堡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层面加大对茶船古道旅游开发项目的支持,充分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3 小结
沿六堡河,经东安江入贺江再抵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远赴海外…… 这条六堡茶出口的黄金水路,折射出六堡茶百年兴旺的历史,见证了六堡茶的繁荣辉煌,是一条独一无二的国际商贸大通道,在中国茶叶运销史上其影响绝不亚于“茶马古道”。茶船古道连接两广,沟通海外,支撑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孕育着沿线地区的繁荣,滋养着东南亚侨胞日常生活和精神家园,对其进行挖掘和研究,对于多视觉多层面了解中国对外文化交往和发展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两年来,借助“一带一路”机遇,梧州深入挖掘、积极打造茶船古道品牌文化,以茶为媒,促进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梧州六堡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但在现阶段。由于茶船古道的实物遗迹较少,又缺少客观权威的资料文献,以致茶船古道几乎成为一个有迹可寻又若隐若现的传说,非常不利于六堡茶文化的传承、宣传和利用。因此加大对茶船古道的文化挖掘,非常必要。
同时我们也需对茶船古道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予以理性保护,并尽快抢救与之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茶船古道这个历史文化载体延伸为一个文化媒介,并以此为基点建立并完善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文化旅游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