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以茶产业为例

2019-02-16林修竹李书魁

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茶叶科技

林修竹 李书魁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 310008)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此形势下,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要担负起职责和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放在了首位,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了,才能促进其他要素向乡村聚集,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就地就业,进而产生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在于市场条件下乡村产业兴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乡村振兴条件下的农业,除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外,发展农民为主体的、组织起来的农业以及特色农业、融合农业是农民的理想选择。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1]。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可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承担起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职责,在加快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鼓励和帮助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出实打实的优势、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下面以茶产业为例,对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面的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2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在原始技术上,育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机制创新速度加快,茶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从产业规模来看,2018年茶叶种植面积4348.8万亩,较1949年的232万亩增长了18.7倍;总产量264万吨,较1949年的4.1万吨增长了64.4倍;干毛茶总产值达2157.3亿元[2],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茶叶产品日趋丰富,六大茶类全面发展,产量均显著提高。国际贸易稳步增长,1949年至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从2.17万吨增长至36.47万吨,增长15.8倍;出口额从0.045亿美元增长至17.38亿美元,增长385.2倍。这些数据显示,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2.2 茶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2.2.1茶产业正由传统农作物产业向特色时尚产业转变 从产业定义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将茶产业形容为“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同时,总书记在多个外交场合,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使茶叶成为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发扬丝路精神搭建的一个重要载体。从产业发展形势来看,目前,茶产业融合发展与业态创新速度加快,茶叶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等领域日益融合,茶叶个性化特色消费成为热点,跨区跨境、线上线下流通渐成趋势,2018年茶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50亿元[3]。茶产业正由简单的传统农作物产业,向富民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转变。

2.2.2茶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我国茶叶资源丰富,茶园面积持续增长,产量居世界第一,产大于销的情况已存在多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质量安全风险、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了挑战。新时代下茶产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对控制茶产业发展规模、种植的机械化和良种化、生产管理的清洁化和连续化、茶叶产品的多样化、产品利用的精深化和功能化和以健康促进茶叶消费等方面提出迫切要求。这些要求,预示着茶产业必须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2.2.3茶产业发展重心正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21世纪以来,我国各茶区发展势头不同。东部五省(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是国内茶业发展的老茶区,年均茶园面积增长9.9%;西部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陕西和广西)的年均增长31.93%;中部地区五省(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2.87%[4]。茶产业发展重心正逐渐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

3 国家级科研院所具有的优势

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国家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其研究手段先进、科研资源丰富、科教力量雄厚,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阵地。

3.1 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优势

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需要解决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出现的重大科技问题,其研究领域是全局性的。同样,很多茶产业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综合性问题,需要多学科上的协作。例如,安吉白叶一号茶苗捐赠上,茶苗从东部到西部,从安吉到普安,茶区如何规划,茶苗是否适应当地的温度、湿度、海拔,是否会遭遇病虫害,茶叶品质能否有保障,是否可研制新茶类,能否监控好茶叶安全质量,这些均涉及到交叉学科、不同专业间的融合。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之一,就是其学科设置上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涉及茶树资源与育种、园艺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这种完善的研究体系,多领域的研究内容,更能有效率的帮助茶区建设规划,更有针对性的组建好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更能统筹协调解决产业综合性问题。

3.2 掌握产业前沿核心技术优势

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上承担着国家层面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加快科技创新和现代院所建设步伐,面向世界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产业主战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解决产业提质增效问题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突破性技术。

3.3 高级科技人才聚集优势

国家级科研院所普遍建有一支专业技术背景强、能力突出、人员稳定的人才队伍。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例,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人选1名,中国农科院杰出岗位人选9名、农科英才5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28名,专家力量雄厚;截止2018年底,在科技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30%以上,人才队伍知识结构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深化,科研人员除专业技术知识外,田间实际经验不断丰富,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

3.4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丰富优势

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兴农是其一项重要职责,长期承担全国各地的科技帮扶、科技兴农等工作,每年投入人力、物力,在偏远地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科研成果的落地,这些都是实施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有力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帮助解决生产主体、农户的实际问题,对生产力薄弱、生产条件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 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助力茶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因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生根、发芽,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国农科院出席“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报告会上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要从农业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支持促进乡村振兴”[5]。下面,仅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这三点,对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提出想法。

4.1 以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行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源

如前所述,目前茶产业发展正面临着产业定位转变、对技术创新迫切需求、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质量安全风险、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可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实力优势,开展协同攻关,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针对产业定位的转变,可顺应茶区条件与市场需求,选育和推广品种优、有特色的品种,加大茶与健康、茶文化、茶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普及,提升茶附加值,赋予茶更多意义;根据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需求,建议加强减肥减药、绿色防控等栽培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茶叶减药减肥、绿色防控、茶叶质量安全速检等技术创新,推进茶叶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创新;根据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可研发省力化、轻简化、实用化的茶叶生产技术与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的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提高劳动效率,缓解用工难的问题;针对资源利用率不高,可加大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茶叶多元化利用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茶消费品,推动茶叶生产从资源低利用率向资源高效率转变,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针对茶产业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可以中西部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科技力量布局,系统制定协同攻关计划,解决中西部茶产业共性和区域特殊性问题,科技支撑好、服务好茶叶主产区转移的要求。

4.2 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发展多元化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式多样、渠道广泛、区域众多,可采用适宜的模式,加深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提供科技支撑,形成合力,推动成果落地。

4.2.1在转化模式上,发展多元化服务体系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地方政府、科研院校纷纷采取措施,支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带着成果走进农民家。在各运行模式上,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和以科研机构为主导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所参与的模式。如浙江省政府开展的“科技特派员”机制,带动农民创业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向农村基层聚集;湖南省政府主导的“科技信息‘户’联网”机制,以互联网、电视和电话为载体,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与协作,及时共享科技信息资源[6];布央侗寨打造的“布央模式”:“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茶农”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以及“育苗 +种植 +加工 +销售+茶旅融合”的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7]。这些模式下,政府搭好了台,科研院所更多的是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积极参与,落实好政策和待遇,鼓励大家参与并安心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

另一种是以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模式。如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选择100个示范基地,选派100支服务小组开展兴农工作;河北农业大学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组织广大师生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开辟了“太行山道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以专家、政府、企业或协会、农户为主体,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这些模式下,科研院所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与潜力,以实施科研项目、推广项目为依托,确定服务区域、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组织、选拔科研人员,同时制定配套激励、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激励服务产出,构建适合自身实际又能取得实效的科技研发推广体系。

4.2.2在转化内容上,加大关键技术推广转化应用力度 针对茶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优质、特色、适合机械化作业、抗性强的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减肥减药、绿色防控、茶叶采摘和茶园作业机械化、茶叶加工自动化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的转化应用,建立示范生产线;以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抓手,开展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服务。

4.2.3在转化区域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确定重点区域 围绕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茶叶较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区,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联动中西部等茶产业发展新势力范围,助力重点区域发展;以点带面,建立示范茶地、示范企业、示范农户,促进先进技术、先进观念的辐射应用,不断拓宽科技帮扶示范区域。

4.3 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双创人才,支撑服务乡村人才培养

国家统计局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8]。可见,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扶持,农民工返乡从业、创业数量增长明显,目前农村里并非是没有农民,而是如何培育好农民成为实用人才、“双创”人才的问题。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科研人员侧重于在单位内部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对农村人才的培育被动执行的较多。这与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设目标明显不符,需要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去积极探索、践行,找到能够让双方都充分发挥又能有效融合的方式。为乡村培育一只新型农民队伍,需要在短期、中期、长期分别有侧重点的加以投入资源,特别是在短期、中期上,国家级科研院所大有可为。从短期上,加强与独立农户的沟通互动,通过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直接面向茶农开展茶叶科技培训,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地指导帮助农民克服技术瓶颈,培训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茶园工、植保工、茶叶加工工等实用技术人才,让茶农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切实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从中期上,加强与农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产业组织主体的紧密衔接,通过院士工作站、专家联县、支部结对等长期结对模式,定点、定人持续不断向农村基层专技组织给予知识、技能、理念上的输出,帮助当地培育茶产业高级专技人才、经营人才、新型人才,激发他们“双创”热情,进而以技术辐射方式提升农户及当地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从长期上,国家层面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力度,其重要性在此不做复述。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茶叶科技
《茶叶通讯》简介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香喷喷的茶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