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类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

2019-02-16,,,

山东化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人才能力

, ,,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难命题,反映了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深思,中国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钱老认为:中国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缺少杰出的人才,是因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开始着手进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只有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中赢得主动权,才能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研究其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进展

通过统计中国知网中有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文献可以发现,2013~2015年间每年都保持1000篇以上。其中包括了国内外不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统计发现,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研究者分别从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怎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第二种观点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及制度保障。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林崇德,胡卫平在《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中指出三种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活动课程培养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2]。而在白春礼主编的《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指出“所谓的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科技人才成长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是在科技人才自身素质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中表达出来的”。还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分析国外几所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作对比,得出了国外大学注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多采用探讨式及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单个指导和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特点的结论,使得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受到诸多启发。我国高校也以此为经验,做出来许多人才培养计划,期许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 案例分析

国内几所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3.1 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

为了探索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开始实行“元培计划”。“元培计划”是“元培计划实验班”的简称,这个计划是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中心思想,利用北大完善的教学设备、良好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基础、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为企业、社会、国家提供适应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元培计划”新的办学模式采用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自由选择专业等方式,以期尊重学生志趣,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创造能力的空间。通过比较“元培计划实验班”05、06、07届毕业生就业、读研情况可以发现,入学人数是逐年递增的,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发展也是逐年有所提高的,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效果。

3.2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是清华大学在已有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秀教育资源、配备一流教师队伍、提供完善学习条件、创造浓厚学习环境与氛围,努力使所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性的思维、较强的综合能力,保持“领跑”状态。具体方案如下:(1)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聘请教学名师担任项目主任。邀请优秀、杰出人士担任学生导师。(2)设置核心课程体系,选择高水平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多种学习形式,例如研讨、探究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3)通过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方式,选派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开阔国际视野、了解科学领域前沿。(4)通过多次举行高水平学术报告、与各国科学家研讨等形式,搭建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3.3 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学院”的宗旨是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它首先选拔出优秀学子,因材施教、特殊培养,设定特殊的荣誉课程,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举办卓越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实行专业导师计划,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竞争意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4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特班”、“教改联读班”、“ACM试点班”到“上海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的一系列举措都促进了学校精英人才的培养、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致远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与实验特区,它秉承着“为杰出学生提供最佳大学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能够站在未来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它的课程设置是以培养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能力为中心,增加讨论课、学生演讲、学术报告等课程,增加学生参与式教学活动。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度,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增强对学术问题的理解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同时,学生有大量机会赴海外一流大学,可以与国际顶尖学者直接接触,开拓视野。优秀学子还有机会获得本硕连读、硕博连读,部分同学还可以被选送到国际顶尖大学继续深造。

国外几所大学拔尖人才培养:

(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学生熟悉文学、数学、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解研究的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学习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识的才能[3]。

(2)普林斯顿大学则提出了清晰的思维、得体的谈吐、良好的写作、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与他人愉快合作、辨识孰重孰轻等本科毕业生所应其备的能力。

(3)日本本科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最显著的特点是针对创造性和鲜明个性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技术立国”和90年代的“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提倡终身教育,大学教育与企业相结合。而如今的“重视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 、“大学改革拯救日本”,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才培养的鲜明特点[1]。

(4)德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造就思想家,培养新的知识领域的人才。德国一些著名大学采取改变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等措施,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与独立科研的能力。同时,德国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人才与高级专业型人才,进行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体现“双元制”模式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的具体运用[1]。

4 国内外的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几所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它们都认为一个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好的导师,拥有一个学术造诣深厚、优秀的导师,可以面对面交流学术问题,遇到问题能够有一个指导性的建议,在学术方面有一个引导者,学子才会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不断成长。(2)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改课程设置。首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热爱的专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让学生通过研讨、演讲等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自主的去解决问题。(3)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让优秀学子能够接触到国际一流大学,与国际资深学者学习、探讨,从而开阔自身视野,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对比国内大学来看,首先国外大学不仅仅重视学生个人学术方面的培养,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在其他个人素质方面,例如: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都能达到熟悉、了解的程度。其次,重视合作能力,一个人只有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才会创造出最大的成功。最后,培养学生演讲、谈吐、礼仪等方面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子,不仅仅能够在自身擅长的科研领域取得很大成就,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全方面诠释一个优秀人才的定义。

5 得到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环境类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仅配备高端的实验设备、器材,还应配备优秀的教师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好学、认学、爱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助力。(2)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研究兴趣,鼓励学生跨专业选择课程,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以内,开拓视野。教学时可以采用多人、小组探讨、演讲等模式,让学生敢于发表自身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多举办科研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自身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运用所学知识,充分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完善、充实自己。解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优秀人才这个问题的产生,让学生面向社会时充满实践能力。(4)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出国深造,感受一下国外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还可以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请教,受到启发,开拓自身视野与思维,得到进步和提高。

猜你喜欢

大学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