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路径

2019-02-16娇,何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思想

马 娇,何 静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思政课亲和力的增强主要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思政工作自信,做到“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琢磨其中的深意,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对处于关键期的青年学生进行引导、培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亲和力在化学领域中最早特指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亲和力在狭义上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所在群体心目中的亲近感”;广义上则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对所在群体施加的影响力”。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3]。显然,课程本身不会主动“亲近、吸引”学生,“亲近感、趋同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政课主导者,也就是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育对象感受到来自于思政课教师的外在形象气质、内在学术素养等综合体现出来的亲切感,自然而然地向老师靠拢,进而产生亲近和认同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力”就逐渐转化为双方共同作用、彼此相互内驱的力,并在这种共同作用力影响下建立相对友好的关系,从中有所收获且乐于存在于这种关系中。

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起因,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十分必要。首先,就课程本身而言,思政课理论性、政治性较强,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掌握都存在挑战。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可以将枯燥的理论活泼化,缩小课程本身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感。其次,就学生而言,高校学生往往侧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权衡上,更倾向于专业课所带来的瞬时性成就感,而忽视了思政课对于个人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塑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亲和力的发挥,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程的价值所在。再次,就思政课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显然比专业课教师更高。其一,教师个人的亲和力体现着教师的气质,而教师的气质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课堂的接受程度,有亲和力的教师尊重他人,也能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可以真正把握学生的需要,从而获得学生的亲近与尊重。其二,有亲和力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并把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师生彼此间能被接受和理解,学生也会以教师为榜样,学习老师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式。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现实可行。其一,亲和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教师、教材、学生这些因素都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主动发现自身亲和力,灵活运用课本教材,将亲和力贯穿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其二,亲和力本身可以从后天获得。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的能力,提升亲和力存在可能性、现实性和提升后潜在的和外显的意义与价值。其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材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爱的力量,学生则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也会对教师的反应给予接纳和回应,尊重、信任教师,将所学到的道理和知识融入学习和生活中,有利于其塑造人格、追寻理想信念、淬炼意志品质。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因素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亲和力的强弱是拉近自身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键。教师外在的谈吐、举止,内在的理论素养、学术水平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等都与教师的亲和力密切相关。

首先,教师“知行”问题制约亲和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关键”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事物最紧要的部分,在一段时间内,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之所以说思政课是关键课程,不仅体现在思政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体现在其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完善上以及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因此,学校、家长、学生、社会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但有的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学术素养缺乏,知行不一,对学生严要求,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课下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师的亲和力难以建立。

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待端正。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在教学、科研、家庭中找到平衡点,单就科研与教学来看,科研与教学失衡的问题较为严重。虽然科研能力是对教师学术素养的肯定,但过分看重科研,仅以教师的科研成绩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弱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身份,会致使部分教师过分专注于学术研究,应付教学任务,课前不认真备课,课上不熟悉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课后也不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

再次,教师对学生客体主体性的认知存在误区。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改变,依然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作为客体参与其中,完全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一些教师课下虽查阅了不少资料,做了充分准备,但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接受程度,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生拒之于千里之外,教育过程过于严肃,未真正与学生进行交流、交心,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最后,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学中,师生配比失衡始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大班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现状。理论上,思政课程最好能运用“一对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或者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根据“学院、专业”等差异转变教学方法。但在实际中,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专业差异、时代变化等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有所更新,而是采用“搬运工”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亲和力的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路径

1.首要前提:教师真懂、真信、真践行

思政课教师既要提升外显的亲和力,还要提升内在的亲和力。外显的亲和力就是教师与学生、同事等社会人交流沟通时所体现出来的亲切感,是一种外在的气质,内在的亲和力就是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内在的理论气质。首先,教师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体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发挥思政课这一关键性课程的优势,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相关著作,既“博”又“专”,做到融会贯通,拓宽知识视域。其次,坚定的信心和矢志不移的信仰信念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所在。教师的亲和力是由内而外散发并产生影响的,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葆有对理论的高度自信,内化于心,将“情”与“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理论逻辑令学生折服,将学生吸引到强大的思想磁场中。再次,应言行一致,自觉将理论付诸实践。要将所学所思所获渗透到实践中,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自觉发挥为学为师的表率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最后,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在思想上、行动中都体现出思政课程“关键性课程”的学科地位。一方面,在科学研究中强化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自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调动各种因素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服务。

2.基本要求:将以人为本贯穿教育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是提升亲和力的基本要求。思政工作出发点在学生,立足点也在学生,开展工作的过程也必须始终围绕学生。

一是要促进师生配比合理化。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要求吸纳高精尖的思政人才,专兼结合,组建政治合格、具有资质且颇富能力的思政课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要注意合理控制学生的人数,谋求师生人数比例的协调,开展小班教学,最大限度关注到所有同学,确保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否则教学任务即使完成了,学生也未必真正有所获。

二是要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切实了解学生。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直接与间接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以及思想、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年龄分布、思想动态、知识接受能力、生活情况等,认真记录并做好备案。要放下“架子”,做到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坚持与学生平等交心,用“接地气”的方式获得最真实可靠的信息。

三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认知规律以及教书育人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心理接受程度,一环扣一环有序开展相应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做人、做事、做学问”多方面引导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修养,不仅要解学习之惑,还要解生活之惑、思想之惑。要以直接与间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对于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解决,增强师生彼此的信任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是要挖掘学生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契合之处就是针对性发挥之处,也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专业是学生最亲切的、有共鸣的点,要立足专业实际因材施教,积极营造充满趣味性与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让各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启迪、价值引导和道德涵育”[4],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五是要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教育活动主体。”[5]师生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关系、增强亲和力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调动主体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沟通、自我成长,做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学生也要信任老师,信任老师的理论功底与品行修养,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思想上、实践中努力与教师达成一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3.核心关键: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亲切感的发挥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教育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所产生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语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能讲”——把话说好,把理讲清;还要“会讲”——情理交融,声情并茂。思政课的内容有的比较难懂,这往往最需要教师发挥亲和力的作用,把问题简化,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习总书记善于用典、善于讲故事,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在这些典故和故事中,思政课教师就要从中学习,做到能讲、会讲、善讲。

其次,教学时要“接地气”。要以铿锵的语音语调、绘声绘色的内容阐释、层层深入的逻辑推演,借用学生所熟悉的网络话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方式,使讲解为学生所接受,消除抵触情绪,主动参与到思政课中,触及心灵,产生共鸣。要“注重话语的亲和力与引导力”[6],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点赞”,油然而生“评论”。要善于抓住师生思想的契合点,趁热打铁,牢牢掌握话语权,使思政课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融合。

再次,要实现学生现实需要与接受程度的平衡。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诉求和心理期盼,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诉求,实现有针对性的教育。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其平等沟通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育理念、价值旨向做人、做事,将所学转化并内化为思想信念和行动指南。

最后,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95后”“00后”的大学生思想很新、思维很活跃、个性比较张扬。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提升其自信心和课堂参与感、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双向、多向的互动传播,运用“雨课堂”“发弹幕”等在线课堂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与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思政课堂的亲和力。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聚焦质量提升,筑牢思想文化阵地。在具体实施上,还应整合校内资源,将思政课骨干教师与各专业教师拧成一股绳,增强校内联动与校际联动,提升教师团队优势,打造综合型的高、精、尖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吸引学生眼球的思政课。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适配子的亲和力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