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淮河中游综合治理目标及思路探讨

2019-02-16罗志文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11期
关键词:蓄洪区行洪干流

罗志文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处华东腹地,是国家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由于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型孕灾地区,洪、涝、旱灾频繁,淮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进行了多轮治淮工程建设,淮河中游防洪减灾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治淮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淮河中游水安全保障体系仍有一些突出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新问题逐渐凸显。

1 问题与形势

1.1 淮河干流排洪通道不畅,洪水滞阻成灾

淮河尾闾不畅,洪泽湖入江入海能力不足,湖水位常高对淮河中游洪水造成强烈顶托,延长淮河中游高水位时间;淮河中游干流泄洪能力不足,平滩泄量不足2年一遇,洪水上滩时间长;淮河两岸低洼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居住人口众多,“关门淹”问题突出;淮干生产圩破口进洪频繁,圩内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缺少基本的发展环境。

1.2 行蓄洪区启用频繁,安全发展问题突出

安徽省淮河干流两岸现有蓄洪区5处,包括濛洼、城西湖、城东湖、邱家湖和瓦埠湖;行洪区10处,包括南润段、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和潘村洼。根据2009年水利部批复的《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调整后蓄洪区共6处,分别为濛洼、南润段、城西湖、邱家湖、城东湖、瓦埠湖;行洪区共6处,分别为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建于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蓄洪区内人口迅速增加,启用代价越来越大,且淮河防洪工程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原规划调整方案实施难度很大。行蓄洪区布局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布局亟需进一步优化。

1.3 缺水形势严峻,制约沿淮淮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淮北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耕地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水资源最为紧缺和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00 m3左右,不足全国的1/4,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提高,缺水形势更加严峻,已成为沿淮淮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和安全的调蓄手段,淮河干流每年又有大量来水下泄,过境水利用率低。

1.4 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突出

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日趋严重,地表水、浅层、深层地下水质均趋于恶化,区域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淮河沿线蚌埠淮南城市群的发展扩张不断侵占淮河两岸湖泊、河流等天然水面,湿地面积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流域内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过量透支,枯水期河道内生态基流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愈发脆弱,生物生境急剧恶化。

2 目标与定位

淮河中游洪涝问题关联多项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行洪区调整与建设规划、流域排涝规划以及居民迁建规划等。上述规划项目的实施,形成了目前淮河中游防洪减灾体系框架,在历次防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施淮河中游综合治理,是在上述工程规划的基础上,对淮河中游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补充与提升,主要涉及淮北大堤及重要城市保护区防洪标准提升、中小洪水通道建设、行蓄洪区布局优化、淮干生产圩治理、淮河及沿淮蓄水方案以及淮河生态建设等方面,重点研究中小洪水通道的建设。

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按照淮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署,至2035年,将淮河建设成为“蓄泄可控,环境友好”的通畅健康生态美丽河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水安全保障。

具体目标包括:①淮河中游重要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②中小洪水水位较设计洪水位低1~2m,减轻淮河防汛压力,增加沿淮洼地的自排机会,加快沿淮面上排涝,缩短“关门淹”时间,降低因洪致涝损失;③行蓄洪区布局合理,启用标准提高,进退洪设施完善,调度灵活;④淮河干流生产圩安全、发展及环境问题得到解决;⑤增强淮河干流蓄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供水保障能力;⑥建设淮河生态走廊,打造美丽淮河岸线。

3 综合治理思路

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引领。在治理范围上,根据需要与可能,统筹流域与区域协调,重点在王家坝至浮山段;在治理内容上,围绕淮河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坚持突出重点,与已有水利规划互补协调;在工程布局上,按照“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的原则,针对“中小洪水高水位”等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兼顾水资源调蓄、水生态修复;在治理措施上,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效益优先,采取河道疏浚等措施,增加河槽泄流及调蓄能力,降低中小洪水水位,缓解沿淮洼地“关门淹”。

3.1 防洪标准提升

根据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干流按防御1954型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若要提高淮北大堤及重要城市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至200年一遇,则相应河段过流能力需要增加。满足200年一遇洪水下泄要求有两种选择:一是维持防洪规划确定的河道断面,通过抬高设计洪水位增大泄洪断面;二是维持防洪规划确定的设计防洪水位,进一步扩大正阳关以下洪水出路。若抬高淮河干流设计防洪水位,则动摇了目前淮河中游防洪体系的基础,体系重建不仅耗资甚巨,且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推荐第二种选择,即维持设计防洪水位,扩大洪水通道。

3.2 淮河干流河道治理

综合考虑中小洪水防汛要求、淮北大堤及城市保护区标准提升要求以及沿淮洼地“关门淹”治理要求,充分考虑移民占地、河道稳定、环境影响等制约性因素的基础上,维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工程确定的堤距,实施临淮岗至浮山段河道疏浚,通过扩大和恢复河道主槽断面的疏浚方案,扩大平滩泄量,建设规模适当的中小洪水通道,降低中小洪水防洪风险,缩短干流对沿淮洼地及支流的顶托时间,提高河道泄流能力、蓄水能力以及通航能力。

综合考虑河道泄洪要求、生产圩内人口防洪安全发展以及环境的要求,统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考虑生产圩所处位置及河势、排洪效果、运用机率、面积、人口等多种因素,采取圩堤铲除、限制建设以及圩堤提标三类措施,实现区域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

3.3 行蓄洪区布局优化

行蓄洪区不仅是洪水高风险区,也是百万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地。行蓄洪区布局既要有利于蓄泄洪水,又要有利于保护耕地和促进区域发展;结合河道疏浚规划,尽可能地取消行洪区,改变目前防洪过于被动的局面;对于保留的行蓄洪区,要确保居民安全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完善进、退洪闸,保障及时有效运用。

正阳关以上段:城西湖蓄洪库容大,但启用难度大,启用后作用发挥与造成损失不相称,为便于灵活调度,在尽量减少损失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蓄洪功能,考虑分区蓄洪。正阳关至涡河口段:针对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区耕地多,人口少,行洪频繁,防汛压力大,灾后堵口复堤负担重等现实情况,并遵循河道演变的一般规律,考虑建成有固定口门、进洪机率约10年一遇的低标准行洪区;汤渔湖人口多,面积大,运用稀少且邻近淮南市,考虑通过退堤、疏浚,改汤渔湖为防洪保护区。涡河口以下段维持《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规划》对行洪区的布局安排。

布局优化后,淮河中游蓄洪区6处,分别为蒙洼、城西湖、城东湖、邱家湖、南润段、瓦埠湖;行洪区7处,分别为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荆山湖及花园湖。

3.4 淮干及沿淮湖泊蓄水

从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来看,水资源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5倍,年内降水、径流量中汛期(6—9月)占60%~80%。从控制来水面积、有没有常年蓄水区、蓄水利用条件等方面,选择适合的湖泊,通过抬高其蓄水位,增加兴利蓄水库容,以减轻旱灾、提高城镇供水的保证程度,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沿淮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引江济淮工程增加调蓄能力,充分发挥引江济淮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效益。

从可利用的拦蓄条件和增供的水量上分析,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较大的湖泊洼地主要包括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和临淮岗坝上及蚌埠闸上河道等。结合治淮工程建设,通过提高蚌埠闸上淮干河道和沿淮湖泊的蓄水位,可增加蓄水调节库容约12亿m3,在淮河湖泊洼地防洪除涝体系完善后,可进一步抬高蓄水位以增加河湖调蓄水量。

3.5 淮河生态建设

以打造淮河绿色生态廊道为主线,以改善流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自然水面区域管控,促进点线面水系联通,发挥水利工程生态效益,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打造保护淮河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积极推进“三水共治”新局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淮河(安徽)经济带。

围绕建设生态淮河的总体目标,明确沿淮湖泊的生态水位,保护沿湖湿地;沿淮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采用水系连通等措施,发挥沉陷区蓄水、供水作用,修复水生态;结合航道整治,建设通江达海黄金水道;美化淮河岸线,打造美丽绿色沿淮生态走廊。

4 结语

淮河中游综合治理要按照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保护的需求安排项目的实施。优先安排扩大淮河干流行洪通道,保障两岸人民群众生产安全的防洪减灾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为脱贫攻坚创造有利条件的工程,如生产圩治理;优先安排改善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的项目,如水源地保护、重点城区段生态建设等。

综合治理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淮河干流防洪标准和抵御中小洪水防洪风险的能力将有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显著增强,沿淮洼地排涝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体系逐步完善,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猜你喜欢

蓄洪区行洪干流
长江干流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在大辽河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
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布局初步评价
AutoBank在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