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群众观研究
2019-02-15李长达
李长达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群众观,为丰富党的群众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习仲勋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习仲勋群众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的一部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特征,其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形成并得以发展,它汇聚了大批政治家和先贤圣人的思想智慧,内涵博大精深。民本思想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和人文精神,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安邦定国、富民利民的重要作用,因此被统治阶级大力推崇。这就使得民本思想在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历久弥新,对人们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习仲勋生在陕西、长在陕西,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启蒙时代起就成长于秀美的山川和优良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吮吸着黄土地香纯丰富的乳汁,接受中国农民传统道德风尚的熏陶”[1]。习仲勋非常喜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善于分析历史问题,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从一名普通群众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习仲勋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主要包括群众历史观、实践观和利益观3个方面[2]。其中,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观主要体现在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地位;马克思主义群众实践观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主要体现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观与群众观的统一。它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既为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执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习仲勋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习仲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武装头脑,在具体的群众工作中认真践行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他曾被毛泽东称为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3]。少年时代的习仲勋就在其就读的立诚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习仲勋还积极参与学生群众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此外,习仲勋在后来参加革命工作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制定一切政策、进行一切行动的指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以中国特色。尤其是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作阶段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思想、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进行了继承、丰富和创新,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思想是习仲勋群众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其中毛泽东、邓小平的群众思想对习仲勋的影响最大。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反复教育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仲勋也有过类似的论断。他说:“群众中有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把群众动员起来了,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办成功的。这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正确领导方法。”[5]130习仲勋的这个论断充分说明,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对习仲勋群众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邓小平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的极大丰富者和奠基者,对习仲勋在改革时期群众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发展判断标准。这充分说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思想。与此同时,担任不同职务的习仲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自觉践行邓小平的群众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他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把群众的利益需求体现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习仲勋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仲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在其长期的工作经历中始终遵循这一基本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曾说:“人民群众是一切事业的主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主体。否则,就会一事无成。”[6]习仲勋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思想相契合。习仲勋认为,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深入了解群众是发挥群众作用的重要前提,我们党所有政策、方针的制定,所有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集中群众的智慧,只有全面地了解群众、关心群众,才能做好群众工作。习仲勋在担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关中区目前的中心工作之一是要动员群众,要在全体百姓中进行极广泛、极深入的政治动员,把老百姓都动员起来,成为坚持斗争的坚强力量,总之,在动员群众方面,不仅要深入,而且要妥善[5]5。
习仲勋在西北工作期间,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开展土地改革工作中,习仲勋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消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实现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仲勋在广东工作期间,十分重视群众在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时常深入到工厂车间与工人、技术员、厂领导进行交谈,了解工厂的生产情况,要求实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他还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广东的经济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习仲勋带领广大群众开创了广东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使广东省一度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由此可见,习仲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的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群众并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与广大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和需要放在心上,并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的智慧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的智慧是习仲勋群众观的精髓。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习仲勋群众观最为直接的体现,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又符合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习仲勋在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期间曾说过:“千百件事件整天发生在人民中,最适当的解决办法,也就在人民中。只有通过人民才会解决得最快、最正确。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实不然,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寻找。”[5]336习仲勋还要求党员干部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在1951年召开的铁路管理局西安分局干部会议上,习仲勋充分肯定了技术人员在铁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广大党员干部要尊重和爱护他们,并且不断地向他们学习,及时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习仲勋在主持中共广东省委工作期间曾说过:“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适应形势的需要,避免主观片面性,力争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群众的正确意见,把正确的东西集中起来,又坚持下去,实行正确的领导。”[7]441在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习仲勋结合广东实际,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不断深化对“包产到户”的认识,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广东的农业经济逐步得到了发展。在改革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是习仲勋群众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优良传统的完美诠释。
(三)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
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听取群众意见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特色,也是习仲勋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仲勋在长期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不放弃一切机会联系群众。习仲勋认为,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民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通道。
习仲勋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他在1957年的全国来信来访工作会议上指出:“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不是小事,是大事,不是一般工作,是个重要的政治任务。”[7]259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践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好群众的信访工作。他认为,群众信访的目的是向党和政府真实地反映生活情况和现实问题,是群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是群众基于对政府的信任而表达的求助意愿,在做信访工作时,既要保证信访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习仲勋在工作中能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群众意见。他在主持中共广东省委工作期间,要求党员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听得进不同意见,听得进相反意见,为党的科学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习仲勋还耐心接受群众批评,他曾说:“希望各级党委在讨论时联系实际,看看在实事求是、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应当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纠正缺点,改进作风,把我们的工作做好。”[7]413
(四)反对官僚主义作风,接受群众监督,永葆人民本色
反对官僚主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永葆劳动人民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工作原则,也是习仲勋群众观的重要内容。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他心里都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习仲勋指出,我们依靠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3座大山,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他曾劝诫领导干部:“不能忘了群众,应该更多的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接受群众监督,永葆人民本色。”
习仲勋始终主张领导干部和群众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习仲勋认为,党员干部要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并在工作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习仲勋还非常重视端正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初到广东省工作时,他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能当官做老爷,我们要做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改造到老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实事求是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脱离群众”[7]369。习仲勋朴实无华的语言教育了各级党员干部,要反对官僚主义,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仲勋的言行,彰显了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范,为全党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习仲勋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习仲勋群众观是习仲勋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毛泽东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习仲勋群众观都在指导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对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凝聚力量共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习仲勋群众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8]。这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因为其特殊的执政地位和历史使命,要求其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采取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重视执政党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和认识问题,更是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开展工作的实践中,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仲勋群众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党员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意识,深入基层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体会群众的感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做好,发挥好为人民服务的“主心骨”作用。
当前,党要通过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来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思想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要端正对待群众的态度,以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取信于民。此外,党还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标准来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干部考核规范,提升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政队伍。坚持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积极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持之以恒地整风肃纪,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此外,还要旗帜鲜明地惩治贪污腐败,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好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民心工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反腐败的力量源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使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功[9]。因此,为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效果,要通过发掘习仲勋群众观的当代价值来教育党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实质是对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延伸,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生动表达,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以人民本位为基本价值导向,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维护人民主体利益。通过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历史作用,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能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10]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新时代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奇迹。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之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11]这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要发挥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一要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严防脱离群众的危险。二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组织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创新创造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从而确立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三要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建立合理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四要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要在带领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
总之,坚持群众路线,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既是一种高尚品质,也是一种党性锤炼;既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力量源泉。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习仲勋群众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心同德、凝聚力量,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