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六经理论浅析

2019-02-15李玉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少阴

李玉国,王 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纵观整部《伤寒论》,张仲景上承《内经》,以伤于寒邪立论,秉天人合一的思想,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论述了机体在感受寒邪后的各种病理反应,系统总结了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六经理论能够很好地将人体经络脏腑理论、病邪性质和机体受邪后的症候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故仲景采用六经辨证体系将疾病归纳为六大类,并详细论述了六经为病的特点,总结了六大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以及各经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吴雄志[1]认为八纲辨证、气化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以融入到六经辨证体系中,所以深入理解六经理论,可以在临床中执简驭繁,将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中医辨证思路更加全面和清晰。

仲景六经辨证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在中医治疗方面指出了纲领性的原则和方向,比如太阳病当以汗解,阳明气分法当清解,阳明腑实治当攻下,少阳病应该和解,不可汗、吐、下等,这类治疗思路对现今各类疾病的治疗均有着很高的参考和指导价值。所以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每一经的生理病理特征,才能熟练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察内外六气之变化,知经脉脏腑之虚实,明阴阳交会之关键。肖德馨[2]认为:“六经理论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含义,即定位、定性、定向、定量。定位表示六经有反映病变部位的含义,因为每一经都有相关的脏腑、身体部位与之对应,六经还可以概括外感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概括疾病性质,表示病情虚实或盛衰程度。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3],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出现方式判定疾病是发于三阴还是发于三阳,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3]中根据脉象特点对病性进行区分,见到大、滑、浮、数、动的脉象说明病性属阳,见到沉、微、弱、涩的脉象说明病性属阴,可见六经理论运用于临床辨证,在表示病邪性质、病变部位、病势深浅、疾病发展趋势、机体正气强弱等方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现就六经概念、六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六经与六气的关系、六经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和六经生理病理5个方面去理解。

1 六经概念

六经分开来讲即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阴阳理论的细化。中医阴阳理论在人体结构部位、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有体现,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等各个环节都有运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4]。阴阳理论进一步划分从而形成六经理论,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进一步完善和运用六经理论,后世医家对六经有了相应的运用和发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4]。按照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阳之理,由一而三,六经实际上也就是在阴阳两分法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三分法,故六经又称三阴三阳。即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从而形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

2 六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在《灵枢·经脉篇第十》中结合阴阳理论,经络脏腑理论将人体划分为十二经脉体系,从而将六经与经络、脏腑联系了起来,由此通过六经还可以对人体经脉部位加以概括。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又是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的运行场所。所以通过六经理论可以与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将十二经脉体系和五脏六腑系统概括到六经中,三阳为人体手足六阳经和六腑的概括,三阴是人体手足六阴经和五脏的概括,这样就将繁琐的脏腑经脉理论精炼到六经体系中。

3 六经与六气的关系

六经除了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又是对自然界六气的阴阳划分[5],六气理论本《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提出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与自然界风、寒、火、热、燥、湿等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机体脏腑也有风、寒、火、热、燥、湿的六气变化,且内外互相影响,田合禄[6]指出《伤寒论》辨六经病的学术体系是源于《内经》的六气司政理论,认为辨证应“先立其年,后立其气”,医生需要明白每一年中的每一季节什么邪气容易让人发病。《伤寒论》以六经立论,把六经理论与六气理论结合起来,将自然界风、寒、火、热、燥、湿六气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后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归纳为六经病,从而阐述伤寒六经为病不同病症的发病机理。

4 六经与人体部位的关系

赵肖帆[7]认为六经可以代指人体部位。《伤寒论》大体上以人体上部、外部为阳,内部、下部为阴。当然这仅仅是大的原则,在上部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比如太阳所主在项背、少阳所主在咽喉、阳明所主在前胸。“人体后背属于太阳,前胸属于阳明,胁肋部属于少阳,腹部为太阴所主,脐下为少阴所主,季胁、少腹之间属厥阴所主”[8],可见六经所司部位各异,且与相对应的经脉循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结合经络循行规律,人体不同的部位可以大致按照六经去划分,这样有助于疾病的初步诊断。按照《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述,可以把人体部位按照空间位置去划分,太阳在人体上部、少阴在人体下部、阳明在人体正前,太阴在人体正后,少阳位于人体右侧,厥阴在人体左侧,如果再按照空间对应关系去归类,表里阴阳经互相对应,即在上下有太阳对少阴,在前后有阳明对太阴,在左右有少阳对厥阴,这就是三阴三阳表里对应的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进一步阐述了六经在人体除了概括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之外,也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三阴三阳各有所主,开合有别。太阳为开、少阴为枢,太阴为开,阳明为合;厥阴为合,少阳为枢[4]。

5 六经生理病理分论

运用六经理论,并根据六经阴阳属性的划分,六经各自的性质、部位、表里关系和与其相关联的经络脏腑等,可以基本概括六经的生理病理情况。

5.1 太阳 太阳为阳之大主,属开,主人身之表,居人体上部,下合少阴与之表里,是防御外邪之门户。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4],正常发挥抵御外邪作用的是人体的阳气,而太阳经阳气旺盛,通行人体周身,统摄营卫,为诸经之表,在人体起主要的卫外功能,“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从肌腠外合于肤表而为诸阳主气,入于肌腠则于阳明相合,从表入肌更入里而内合于三阴”[8]。故又有言:“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为诸经之藩篱而固护于外”[9]。寒邪外侵,首犯太阳,故太阳属人体之表居上,是人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气奋起抗邪,“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3],体现了太阳的卫外功能。太阳病处于疾病的初始阶段,多数表现的就是一个表证,反映邪客肌表,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衡或卫外功能异常,病多在表、在上之症状,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

5.2 阳明 阳明属阳,为合,主里,居人体前、后,有太阴与之相对,是疾病发展的高峰期。

阳明者,两阳合明之谓,阳热多而主燥。“阳明有阳气旺盛的含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9]。以经络言,阳明气血俱足而热多,故阳明病多从燥化和实证,故阳明强则太阴不受外邪,而于开合言,阳明主合主里而内联津液,复还胃中,若燥化太过则消烁津液。

阳明病证是伤寒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症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9]。《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3],阳明病,大多表现为阳热太过、化燥伤阴,邪热内传之实热证。或阳土之气不能顺承下行,糟粕壅阻肠道之腑实证。阳明病是疾病发展的高峰期,因此一部《伤寒论》,处处以顾护阳气为主,而于阳明篇则寒凉和攻下并见,用白虎汤旨在达热出表,防其阳热太过耗气伤津;用承气汤通腑泻热,防其燥化太过,内闭腑实,津枯神昏。可见,六经的每一经各有特性,润燥寒热不同,其经为病各有偏重,治疗也是随经论治,各有侧重。

5.3 少阳 少阳属阳为枢,居右,主降,司开合,是正邪相争之场所。

少阳从火,以脏腑言应胆腑,内合三焦。少阳主枢而司开合,故多有寒热之变。以经络言,行人体之侧,为半表半里之地,内近胃腑,外近肌腠,是疾病出入转归的咽喉要道,邪气易留,故此处为正邪交争之地。少阳气机顺承则清阳自升,浊阴自降,升降相因,脾胃纳运有序,气血生化有源。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3],病至少阳,表现为正邪相争,寒热往来。此处属人体之半表半里,或从里,或从外,少阳病多反映在正邪相争的情况,正邪相争则表现为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症状,若正邪交争邪气趋外则见太阳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当期汗解;持续的正邪相争则病至阳明气分但热不寒,非白虎不能达热出表,至阳明腑实则腹满谵语,非承气不能泻热通腑。若正邪不争,疾病容易发生传变,要么内陷太阴,伤及脾胃,要么内陷少阴,动风动血。少阳主枢,少阳病多表现为气机开合升降道路的不畅。

5.4 太阴 太阴属阴为开,主里,居后,前有阳明,反映后天正气的强弱。

太阴以脏腑言为脾,主升清和运化。太阴为寒湿之地而外主肌腠,此处属仓廪重地,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化源足则正气足,机体充盛强壮,在内则脏腑、经络、血脉、四肢九窍皆得所养,对外则抗邪有力不受外侮,即使受邪亦能鼓邪外出而无后顾之忧。太阴属阴,为寒湿之处,最易聚湿生寒,所以太阴最需要阳气的温养,若失于阳气的温养则易气化不行,阳气失于布化而寒湿凝聚,困阻气机导致生化不足,在机体症状上多表现为湿盛痰重、畏寒泻下,清阳不展、困倦乏力,长此以往还会导致机体失养、形气不足之虚寒征象。

太阴主开,故太阴病多见受纳失司或下利频繁,开于上则为吐,开于下则为利;不能温升则清阳下陷、腹满腹痛、四肢不举;失于运化则痰湿内停、仓廪失藏、形体瘦削。太阴病多表现为寒湿太过,阴土之气不能上升,阳土之气不能温化,中阳虚馁,无力温煦。化源无权,仓廪不藏,门户不约。太阴为病,受纳失司,呕吐时作,食饮不下,中满腹痛,自利频频。故仲景设理中丸温之以气用治寒湿之证,建中汤补之以味以治虚劳为病。故整部《伤寒论》一直在顾护太阴脾土的运化功能。

5.5 少阴 少阴属阴为枢,主里,在下,上联太阳,反映先天元气的强弱。

太阳主人体一身之表,在人体上部,而与其表里的少阴属于先天之根基,后天之保障,居人体下部,少阴以五脏言便为心、肾二脏,前者主神后者主精,是人体性命之基。故少阴为病,多涉及心肾二脏的病变。而心肾二脏的问题,多有神志的异常和形体的损伤,故疾病至少阴易转凶险甚则死证,当太阳发汗太过,则少阴所藏之真阳即动,严重的即是亡阳,亡阳者死,多提示预后不良。

少阴病脉证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所言脉微者,神气虚,脉细者,精气虚,精、神俱虚,根基不稳,性命有危。故少阴病,多反映人体阳气虚弱,精气虚羸,神气不足,水火升降的失常。病至少阴,从水则寒化为病,无热恶寒,怕冷肢厥。从火则热化为病,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甚则耗血动血,神昏。

5.6 厥阴 厥阴属阴为合,居左,居六经之末,是封藏之轴,统领六经,是阴阳交会之关键。

“厥阴在伤寒论中是最为难懂的,所以历来医家的解释莫衷一是,很多条文都难以解释。厥阴病也是所有疾病最后的阶段,疾病到了厥阴就不能再传,所以厥阴病之中死症最多”[10]。厥阴历代争议较多,所以明白厥阴在六经的位置和特殊之处,是理解厥阴病的前提。“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中医讲阴阳运动,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阴阳相更,生生不已,当阴阳接续出现问题的时候表明厥阴异常。两阴交尽之处,便为由阴转阳之处,故又有“阴阳不接是厥阴”之谓。厥阴之轴异常,多反应为阴阳之气不能接续,轻则寒热不调,升降逆乱,出入偏废;重则阴阳对峙,厥热胜复,甚至命悬一线,阴阳离决。

厥阴为病,反映机体气血升降、离合、出入的逆乱,故多有寒热错杂甚则厥热胜复之证。《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下之利不止”[3]。因为厥阴的正常生理是阴尽阳生,阳气来复,是阴阳气机转化的过度阶段。《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1],当厥阴病出现的时候,其核心病机就是阴阳二气不能很好的续接,厥阴不能顺利转出少阳,在疾病前期多表现为封藏功能失常,收敛不及而耗散太过,或疏泄不及体内所藏浊气太多。疾病终末期多表现为阴阳过渡转化功能的失常,厥阴和少阳二气不能完成很好的接续流转,甚至出现阴阳离绝的疾病危象,因此厥阴病是疾病发展传变的后期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厥阴病证多反映正邪处于转折阶段,并且多提示病情凶险,需要多加防范。

6 结语

六经与人体经络、脏腑、部位有密切联系之外,还有三阴三阳空间位置的不同,各有特性。另外六经还有开合枢的调节系统,各有所司而又互相影响。六经的生理是互相对立统一,协调运动的,六经之三阴三阳表里相关,阴阳刚柔相配,互相制约,相济为用。所以除了从人体经脉脏腑的角度和外界六气的角度去认识六经理论之外,从空间位置的角度和人体部位去理解六经理论,也会有很大启发。通过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六经理论,可以对人体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对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更准确的把握,验之于临床,也会有很好的疗效反馈。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少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