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便秘的中医药治疗对策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9-02-15周鹏飞刘佃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肠结肠穴位

周鹏飞,刘佃温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科,郑州 450008)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病症。由于饮食结构,生活条件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便秘人群逐年增加。据调查,我国成年人便秘的患病率为3%~1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逐年递增,严重者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诱发结直肠癌[1-2]。

便秘的西药治疗一般以泻剂为主,且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药物的用量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结肠蠕动功能的丧失;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理、生物反馈、外科手术、粪菌移植等疗法。饮食调整和生物反馈均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临床收益不大;粪菌移植受制备工艺和安全问题的限制,临床并未广泛开展;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术后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3]。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疗效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总结便秘的病因病机和便秘的中医药治疗对策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冀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发展研究提供依据。

1 便秘的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寒、热、燥、湿、血瘀、饮食失节、情志失和等因素均可诱发。便秘的病位在大肠,同时与肺、脾、肾等脏器关系密切。中医对便秘的认识较早且研究记载较多,《黄帝内经》称之为“大便难”“后不利”,并认为便秘的发生与脾胃受寒、肠中有热、肠道气滞、中气不足等因素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认为本病的病因是大肠功能的失常,进一步引起排便周期和便质的改变。《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认为便秘的形成不是单纯大肠功能的异常引起,而是与人体多个脏腑的功能失和相关[4]。研究[5]发现便秘的主要病因为大肠传导的失常、胃肠积热、机体津亏血少、气虚阳衰、阴寒积滞和气机郁滞等。大肠为传导之官,且与肺互为表里,肺气的肃降、脾胃的运化和小肠的分清别浊等均与大肠的功能相关。

2 便秘的中医药治疗对策

2.1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基础的治疗方式之一,中药治疗便秘以调理脾胃、润肠通便为基础,调整机体的气血津液的平衡,促使肠道运动和促进排便。有学者[6]对治疗便秘的中药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治疗便秘的前10味中药分别是大黄、枳实、厚朴、白术、火麻仁、肉苁蓉、黄芪、枳壳、桃仁、甘草等,对中药药物使用频率的研究可为临床提供治疗便秘的核心处方,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中医药剂型上,汤剂是治疗便秘的常见药物剂型。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种中药剂型逐渐投入临床,主要包括灌肠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等。

2.2 针灸治疗 中医治病注重从整体调节脏腑阴阳平衡,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平衡阴阳,调畅气机,增强脏腑功能达到调节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同时,针灸治疗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细微的脉络,疏通经络,促进脉络的再通,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且针灸为物理疗法,安全可靠,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深受国内外患者的信任[7]。针灸治疗便秘以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为主,主要包括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刘晓辉等[8]采用针刺大肠俞、支沟、关元和天枢四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进一步印证了针灸治疗便秘的有效性。

2.3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9]将羊肠线置入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作用。穴位埋线治疗便秘的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天枢、气海、大肠俞等。此外,穴位埋线配合其他中医疗法,可起到双重刺激作用,治疗慢性便秘疗效尤为突出。如邹铁钢[10]采用足三里、天枢、气海等穴位埋线配合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走罐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突出。

2.4 推拿治疗 推拿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通过体外施加一定的机械性刺激,促进患者机体的气血经络的运行,起到调节自身脏腑功能的作用。曾令奉[11]采用推拿结合振腹疗法治疗小儿肠道实热引起的便秘,经治疗发现推拿疗法能有效改善患儿大便艰涩不畅的症状,且操作安全,无不良反应。谢胜等[12]运用药穴指诊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在改善患者胃肠动力,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5 敷贴治疗 贴敷疗法是将中药磨成细粉或做成膏剂,贴敷于穴位或者患处的治疗方式。研究[13]证明穴位贴敷疗法可使中药通过穴位皮肤吸收,刺激穴位调节脏腑气血阴阳,达到治疗作用。费文婷[14]将含有沉香、肉桂、延胡索等中药成分的穴位贴敷膏外用于便秘患者神阙、关元、天枢、中脘等穴位,发现经贴敷治疗后,患者便秘、腹痛、胸协痞满等症状改善明显。

2.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穴位注射药物激发穴位经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药物注射于穴位可起到长效刺激穴位的作用,还可通过经脉运行,将药物有效成分快速的传达到病所,具有作用快,力度强的优势。成海燕等[15]将生脉注射液注射于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关元、气海、大横、天枢等穴位,发现此方法总有效率高达96.6%,并且安全可靠。

2.7 耳穴治疗 中医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关于“耳脉”的记载;《黄帝内经》结合十二筋脉将耳穴详细划分,认为耳穴是脏腑组织等生理病理特点在耳廓的反应点,通过耳穴可诊断和治疗疾病。刘晓君等[16]采用耳穴贴压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患者大肠、直肠、三焦、脾胃等耳穴区域治疗功能性便秘,结果发现耳穴贴压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同时还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

2.8 艾灸治疗 艾灸通过艾条的燃烧,将艾火的热力通过经络传导到腧穴,具有温阳益气,激发人体元气,起到对全身疾病的治疗作用。潘慧人等[17]采用天枢、关元、大肠俞等穴位进行热敏灸,治疗老年脾肾阳虚性便秘,结果显示中药加热敏灸治疗后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明显,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口服。孙春全等[17]采用督灸配合脐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经证明本疗法有效率高达90%,可明显改善患者便秘的主次症状。

3 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

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作用以促进或恢复肠道运动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润肠或促进肠道蠕动 果实类中药富含丰富的油脂,具有润肠的作用,润肠通便中药可增加肠道内水分的含量,使粪便软化[19]。另外中药车前子中含有多聚糖,在体内不被消化吸收,在肠内吸水膨胀,具有软化大便的作用[20]。促进胃肠道运动的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21]表明具有与吗丁啉等胃肠动力药相同或相近的功能,具有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肠道兴奋的作用,使结肠推进功能增强,从而促进排便。

3.2 影响Cajal 间质细胞 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tal cells of Cajal,ICC)具有调节肠神经递质等功能,研究[22]表明ICC 在肠道中的结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便秘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酪氨酸肌酶受体C-Kit是ICC 的特异性标志物,干细胞因子SCF 是C-Kit 的特异性配体;C-Kit 能维持ICC 的表型的稳定,决定其分化和节律活动等。中药药物中某些成分能修复并增加SCF 的表达,促进肠道细胞中C-Kit 的阳性面积,增加ICC 的数量,从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杨倩等[23]将含有火麻仁、枳实、厚朴等中药的麻枳化浊方作用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发现麻枳化浊方能增加大鼠胃窦C-Kit 阳性细胞的平均密度,并调控其Cajal 细胞的数量,促进大鼠胃肠排空。

3.3 调节肠神经递质 参与胃肠运动的肠神经递质较多,包括乙酰胆碱(Ach)、五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等,此类神经递质可调控结肠功能。便秘的发生与结肠存在肠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如乙酰胆碱释放异常能影响胃肠肌肉的收缩,由生白芍、生甘草组方的芍药甘草汤可降低大鼠肠道组织中抑制性肠神经递质VIP、NO 和NOS 的水平,提高肠道平滑肌的运动,从而改善便秘症状[24]。

3.4 调节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AQP)又称为水孔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水通道蛋白对水的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中药如决明子[25]可改善结肠的运动功能,减少肠粘膜的AQP3 的表达,减少消化道细胞对水的吸收,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对慢传输性便秘具有显著的疗效。

3.5 调节肠道菌群 便秘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便秘发生后肠道有害菌或致病菌数量增加,同时有益菌的数量相对减少。中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26]发现乌药的挥发油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具有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相关致病菌从而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此外,部分中药可以增强便秘患者抗氧化机制,降低肠细胞自由基的损伤,保护肠粘膜和肠道菌群[27-29]。

3.6 调控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是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组成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胃肠道神经网络,可感知调控胃肠运动,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与结肠动力直接相关。针刺疗法可调控肠神经系统,改善便秘的症状,研究[30-31]发现采用针刺疗法对便秘大鼠肠神经进行研究,发现针刺可改善大鼠肌间神经丛超微结构,从而改善结肠的传输功能,进一步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

3.7 促进平滑肌活动和功能的恢复 胃肠道平滑肌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将导致结肠动力改变,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结肠平滑肌的改变。中医药可改善平滑肌的结构和形态,鲁海燕[32]将含有中药槟榔、沉香、白术、木香、乌药、生地黄、升麻等药物组方的白术七物颗粒对ICR 小鼠肠道平滑肌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白术七物颗粒可以兴奋小鼠结肠平滑肌,促进小鼠排便。

4 小结

在便秘的发病因素基础上,中医药治疗便秘遵从辨证论治,注重调整脏腑,且以通为主,以降为顺,从整体出发,最终达到改善便秘症状、治愈便秘的效果。中医药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为基础,多种方式协同的治疗方案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大便性质和调节患者胃肠功能,调节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平衡,达到促进肠道运动和促进排便的作用。中医中药治病从整体出发,调理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平衡,具有追本溯源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便秘疗法较多,效果较明显,但以往对中医药的研究尚且不足。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再次到大众的认可,促使人们通过探究中医药治病防病的作用机制来研究中医药的深层次内涵。中医药治疗方式千变万化,治疗用药种类繁多,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对这些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定义,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方式作用机制和中药成分分析的研究以及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等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方向。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以及现代神经胃肠学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便秘的机制的研究也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医药治疗便秘的方式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利于了解中医药治疗便秘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大肠结肠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