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伏九”穴位贴敷疗法中的效果观察
2019-06-22商世杰
商世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沈阳 110034)
“伏九”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三伏”天和“三九”天利用特制的中药膏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此疗法自20 世纪 50年代开始 ,陆续在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广泛开展[1]。在呼吸道疾病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也有一部分患者,对贴敷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缺乏依从性,不能按时完整的参加贴敷或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贴敷的疗效降低。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伏九”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贴敷疗效,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中的160 例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7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门诊进行“伏九”穴位贴敷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观察组男 31 例,女 49 例,年龄(5 ~ 62)岁,平均年龄(34.13±14.172)岁,对照组男 27 例,女 53 例,年龄(5 ~ 59)岁,平均年龄(31.39±13.791)岁。2组的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穴位贴敷方法
1.2.1 药物制作方法 将温阳通络、化痰开窍药物制成粉剂,药粉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1 cm 左右的药饼,中间点少许麝香。
1.2.2 贴敷操作方法 嘱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贴敷部位的皮肤,采用同身寸法选取定喘(双)、肺腧(双)、膏肓(双)、膻中、天突等穴位。根据成人、儿童剂量将准备好的药饼贴在穴位贴上,按照选好的穴位进行贴敷并固定。
1.2.3 穴位贴敷时间 2组贴敷时间相同。1)三伏贴敷的时间:一伏、二伏、三伏当日、三伏后第10 天一次加强贴敷(如果当年出现闰伏时,每10 天贴敷一次);2)三九贴敷的时间:一九、二九、三九当日、三九后第9 天一次加强贴敷。
1.2.4 对比方法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3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1.3.1 穴位贴敷前的护理 1)操作之前向患者讲解贴敷的相关知识,儿童可因恐惧而拒绝贴敷,做好患儿的疏导;2)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穿着纯棉、柔软、透气的衣物,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药物贴到皮肤上即可有灼热感,此属正常现象。若感觉烧灼、刺痛、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应立即取下;4)如果一旦出现水泡,则属古代“天灸”“发泡灸”的治疗方法,疗效更佳,嘱患者不必担心;5)贴敷治疗不宜空腹进行,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果。贴敷期间忌生冷寒凉、辛辣刺激之品,鸭、鹅、海鲜等助湿生痰和可诱发过敏反应的食品也需禁食;6)贴敷后患者局部可有色素沉着,爱美之人需酌情考虑;7)每次贴敷前一天以微信或电话等形式督促患者来贴敷。
1.3.2 穴位贴敷中的护理 1)贴敷前及贴敷过程中要保持皮肤清爽干燥,如汗出较多,应擦干后再贴;2)对穴位贴固定的松紧度要适宜,询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如果患者医用胶带过敏,可用脱敏胶带固定; 3)正常成人贴敷的时间为40 min ~4 h,儿童贴敷的时间为30 min ~2 h,有研究[2]表明,贴敷时间长短与疗效不成正相关。故嘱患者一定要按时将药膏祛除,不要执意将贴敷时间延长。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以及老年人,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缩短贴敷的时间,避免皮肤起泡和留下疤痕,以免中断治疗;4)儿童贴敷时家长要进行监管,避免抓挠、跑跳后汗出及胶布脱落。可与儿童做一些安静的互动游戏,播放动画片和音乐;5)夏季贴敷过程中避免贪凉,不要直接吹空调和电风扇,冬季贴敷过程中要注意保暖,以免阴寒之邪滞留体内,不利药物吸收。
1.3.3 穴位贴敷后的护理 1)贴敷结束后为患者揭去药贴,切忌粗暴,减少不适感;2)用软毛巾或温水擦去贴敷部位残留的药膏,动作要轻柔,以免擦伤皮肤;3)有研究表明[3],三伏贴导致的严重水疱反应常发生在贴敷后12 ~48 h 内,故要观察记录患者每次贴敷的耐受时间及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以便对下次贴敷时间和药物刺激量适当调整,做到贴敷治疗个体化;4)皮肤上的潮红和色素沉着现象均为药物的正常反应,嘱患者勿担心。若出现少量小水泡,可不做处理,待水泡自行吸收即可。切忌用手抓挠,以免破溃后感染;5)若不慎出现大水泡,则应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的渗出液吸出,涂上碘伏,并保持局部干燥;也可外涂湿润烧伤膏,有报道表明[4],湿润烧伤膏治疗冬病夏治后皮肤损伤效果良好,可缩短愈合时间,涂药厚度为1 mm,4 ~6 h /次,暴露创面,保持创面湿润;6)贴敷后4 h 内切忌洗浴,因此时间段内皮肤毛孔在药物刺激下腠理开泄,洗浴易导致风、寒、湿等邪气入侵。
1.4 评价方法
1.4.1 依从性评价 按时、连续参加三伏、三九及加强贴敷共计8次,且贴敷过程中药膏无脱落者为依从,其余为不依从。
1.4.2 敷贴部位皮肤不良反应评价标准[5]1)红肿瘙痒: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红肿面积超出药膏直径并突出皮肤伴瘙痒难忍;2)小水泡:水泡直径<0.5 cm,伴局部瘙痒;3)大水泡:水泡直径≥0.5 cm,伴清水样;4)溃烂:水泡破后形成溃疡面,且有淡黄色渗出液,又痒又痛。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2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依从性对比 见表1。
表1 2组依从性对比(n = 80) 例
3.2 2组发生皮肤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发生皮肤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 80) 例
4 讨论
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一旦患上就会终身陪伴患者,虽经中西医方法治疗后会暂时缓解,但仍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造成生活、工作上的痛苦及不便。
伏九穴位贴敷作为一种未病先防、内病外治的方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古代医术早有记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说明了“伏九”贴敷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之邪而诱发,多于冬季或天气寒冷之时发作,故称为“冬病”。“冬病夏治”其作用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外界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反应达到顶点的有利时机采取温热助阳的药物,取“同气相求”之理,用“两阳”相加之法,祛除体内陈寒积冷之宿疾,温补阳气,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使一些慢性疾病得以恢复。所以选择每年阳气最旺的“三伏”时间来进行贴敷治疗。在原有“冬病夏治”基础上在“三九”天贴敷进行“冬病冬防”治疗。“冬至”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按“天人合一”学说,此时体内阳气最弱,但从这一天开始,日照时间一天天增加,阳气开始恢复。“冬至一阳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时是培育顾护初生阳气的关键时间段,此时采用辛热药物启动、温补阳气,使咳喘等这类以阴邪为主的病邪疾病的“宿根”得以祛除。故选择每年阴气最盛的“三九”时间来进行贴敷治疗。“三九”与“三伏”交替贴敷,阴阳互补,有序循环,共同纳入防治“冬病”的系统治疗[6]。法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穴位,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7]。
穴位贴敷的机理与西医学的透皮给药技术颇有相似之处,通过穴位贴敷,可使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肝脏及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8]。
“伏九”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赵西斌[9]运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哮喘74 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8%。来暮[10]经观察,在三伏、三九季节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哮喘总有效率 86.06%,支气管炎总有效率 92.9% ,反复呼吸道感染总有效90.0%,鼻炎总有效率 47.35% ,咽炎总有效率 61.0%,肺炎总有效率 80.0%。 但是“伏九”穴位贴敷疗法每年只在“夏至”和“冬至”进行时间不固定,疗程长,时间跨度大,很多患者不能按时来贴敷,或由于各种原因贴敷中断。治疗频次的增加对疗效提高显著[11],反之,频次减少则会降低贴敷的疗效。另外,由于贴敷一般都在门诊进行,患者对于贴敷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导致贴敷过程中药膏脱落或出现皮肤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贴敷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伏九”穴位贴敷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贴敷的治疗效果。
5 结论
“伏九”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价廉药简、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12]的特点,有清宣肺气、健脾益肾、化痰平喘以及激发正气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通过贴敷前耐心的沟通、贴敷过程中和贴敷后细致周到的综合护理措施干预,最终达到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和减少贴敷过程中的不良反,提高贴敷治疗的效果,使一些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沉疴痼疾得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