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霞辨证通窍治疗耳鸣
2019-02-15王明科虎喜成刘敬霞
王明科,虎喜成,刘敬霞*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银川 750004)
耳鸣(tinnitus)是指患者自觉耳内外或颅内外鸣响,而自然界中并无相应声源[1]。耳鸣不仅仅只是种声音的感觉,还伴有长期枯燥、单调的鸣响声,可影响正常听觉功能的发挥,妨碍语言交流,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耳鸣的发病率相当之高,分为单侧、双侧,分别为5.1%和5.0%[2];中等或严重程度的患者占5%。祖国医学最早记载于《内经》曰:“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3]。在古籍中耳鸣还有蝉鸣、苦鸣、耳数鸣、耳虚鸣,重听[4]等不同名称。导师刘敬霞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体会到刘师通过辨证论治及专方加减,临床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外邪侵袭 导师认为,耳鸣易发生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精气”渐虚,正虚则邪气入,侵袭耳脉,同时风邪易于走蹿,上犯耳脉导致耳鸣的发生,正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中曰:“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5]。可见耳鸣的发生与外邪的侵袭密切相关。
1.2 脑脉填塞 刘师认为,脑脉的填塞瘀阻可导致耳窍闭塞不通,引发耳鸣,早在古籍中就有心虚血瘀可致耳鸣的相关记载,如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首次提到:“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6]。微涩即血脉瘀阻填塞不通。刘师认为,脑为清窍,为人之神明之所在,脑脉瘀涩不通则使之清窍阻塞,导致耳窍不通,从而引起耳鸣、耳聋的发生。
1.3 清阳不升 脾为后天之本,具有升清作用,主运化,耳窍得以脾升清作用予以濡养,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耳窍得濡养致使听觉功能正常发挥,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可致耳聋、耳鸣。正如《医学摘粹·耳病》中提到:“耳病者,浊阴之不降也,耳为冲虚之官,必阴降而浊沉,其耳乃声入而能通”[7]。故脾气得以升清,耳窍方可得以濡养,胃降浊,邪不能壅塞清窍,所以耳能够听声音。反之,若浊阴滞于耳窍,耳窍失司,则发为耳鸣、耳聋。
1.4 痰浊蒙窍 “百病多由痰作怪”,痰浊上蒙滞于耳窍,则使得耳窍蒙蔽,闭塞不通,最终导致耳鸣。导师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多饮食不节,尤易食肥甘厚腻之品,导致 “痰”“膏脂”等痰邪、湿邪的产生,致使痰湿停于中焦,中焦受阻,伤及脾胃。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提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不及,则另九窍不通”[3]。可见痰湿壅塞致使耳窍不通。
2 辨证施治
在辨证治疗上,从文献研究及专家共识来看[8],耳鸣的证候常被描述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肾精亏损、脾胃虚弱证型。除此之外,也有从三焦辨证论治的医家[9],认为三焦气机不畅,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会发生耳鸣耳聋,治宜清利三焦。导师强调“治病求本”是关键,先通过准确辨证,辨别证候特点、类型和病因病机,后方可论治。导师将耳鸣分为以下4 型:1)外邪侵袭:多见于单侧耳鸣,患者多有外感病史,起病较急。耳中作胀,有阻塞感,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检查可见耳膜轻度潮红及内陷,多伴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脉多浮大,舌苔薄白或薄黄,咽部红肿或扁桃体肿大,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导师认为,此即为外邪侵袭,治宜荆防败毒散合当归四逆汤以祛风散寒,活络通窍;2)脑脉填塞:耳鸣如蝉鸣,有阻塞感,听音不清,伴见头蒙,舌暗苔厚腻,脉细涩。此类多见于双侧耳鸣,治宜通窍活血汤逐瘀通窍;3)痰蒙清窍:除耳鸣如蝉鸣,时有阻塞感,此证伴见头昏沉重,如物裹头,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淡,时有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通窍;4)清阳不升:耳鸣劳累或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感,伴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治宜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通窍。此外,导师在临床中根据中医理论灵活加减辨证通窍治疗耳鸣,在外邪侵袭的基础上若出现风寒症状则加白芷、细辛。若出现瘀血加茜草,瘀血伴气虚加仙鹤草等药活血补气。痰多时或闻及双肺大量痰鸣音时以三子养亲汤[10]化痰,气虚不固时加入大量生炙黄芪以补气,若出现胃阴不足以沙参麦冬汤或石斛、黄精等滋养胃阴。导师还十分注重患者平时的饮食作息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尤其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其耳鸣症状改善明显[11]。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注意畅情志,规律作息。
3 病案举隅
王某,女,51 岁,9月28日初诊。诉“双耳耳鸣3年余”。患者3年前感冒后出现耳鸣、耳闷,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予穿刺抽液及口服激素(具体不详)治疗,治疗后好转。后间断发作,近3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治后效果欠佳,后经亲戚介绍,来我门诊。患者双侧耳鸣,声音似“刮风声”,伴双耳闷胀,头昏蒙,如物裹头,乏力,纳差,夜寐差,偶有食后腹胀。查体:咽部充血,有黏痰,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底大量湿啰音,舌淡,苔白腻,后根厚腻,脉浮细。西医诊断:双侧混合型耳聋,中医诊断:耳鸣(清阳不升兼外感风寒证),治宜补气升阳,祛风散寒通窍,方选荆防败毒散合三子养亲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组成:荆芥12 g,防风12 g,羌活10 g,独活10 g,桔梗9 g,木蝴蝶10 g,牛蒡子10 g,紫菀10 g,百部10 g,紫苏子10 g,莱菔子10 g,白芥子10 g,旋覆花包煎10 g,炙黄芪40 g,生黄芪20 g,党参5 g,石菖蒲10 g,通草2 g,路路通10 g,厚朴2 g。15 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嘱患者注意保暖,忌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按时休息,畅情志。10月12日2 诊。诉耳鸣声音明显变小,耳闷胀感、昏沉感明显减轻,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查体:双侧扁桃体肿大消失,咽部未见明显充血水肿及黏痰,左肺肺底少量痰鸣音,舌红,苔微黄,后根不腻,脉细弱。考虑患者仍见气虚症状,去羌活独活及木蝴蝶、牛蒡子,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炙黄芪加至60 g,生黄芪30 g,党参15 g,补气升阳固本以通窍治疗。继服10 剂,嘱其服5 天后休息2 天再服。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患者10月30日3 诊,诸症好转。为巩固疗效,继以上方7 剂口服。
按:本案耳鸣为外感后导致的“化脓性中耳炎”所致,此类耳鸣因感冒、乘飞机或潜水后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积液化脓所致。多表现为低音调,似机器声、刮风声、流水声等,若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有外感病史,乏力,纳差,头昏,如物裹头,此为清阳不升致耳鸣。综合四诊,辨为清阳不升兼外感风寒证,以祛风升阳通窍治疗为法,治宜荆防败毒散合三子养亲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荆防为祛外风散寒要药,羌活独活善治一身风寒,桔梗、木蝴蝶开咽利肺气,合以牛蒡子清热解毒,紫菀、百部化痰润肺,三子养亲汤化肺中黏痰,其中白芥子化痰效高,善治皮里膜外之老痰、顽痰。诚如《本草经疏》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12]。患者舌后根腻,导师认为,为胃气上逆,予旋覆花降逆胃气,石菖蒲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之功效[13],患者气虚,故以炙黄芪40 g,生黄芪20 g,党参5 g 微微补气,因处于外感阶段,其扶正祛邪时扶正力度不宜过大,以防闭门留寇,予路路通、通草活血通络。厚朴佐治补气化痰药物的辛燥之性,同时助以行气通便。全方祛风寒、化痰补气升阳以通窍。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耳鸣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分为耳源性与非耳源性两大类。耳源性耳鸣又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及中枢性。凡是可以引起耳聋的疾病均可引起耳鸣。由于耳鸣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因此尚缺乏特效治疗。目前针对于耳鸣的治疗方法中西医学主要有心理治疗、习服疗法[14]、电刺激治疗、鼓室神经切除及其蜗神经切除等手术治疗。同时中医学的治疗上除药物外还有针灸、按摩、食疗、体穴压迫或辨证论治加针灸[15]、耳尖放血疗法[16]等。这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同时也不尽如人意。导师结合自己临床与科研的经验,总结出耳鸣从外邪侵袭、脑脉填塞、清阳不升、痰浊蒙窍4 个方面辨证通窍进行治疗,在治病时针对每个患者的发病背景、体质、性格、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三因论治,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施治,也印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具有显著的疗效[17]。同时,注重患者的生活饮食及方式,加强患者自身的调节,在药物及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治疗效果事半功倍,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