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亚滨从瘀痰虚论治胸痹

2019-02-15赵永法周亚滨杨建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脉通脉心痛

赵永法,周亚滨,孙 静,杨建飞,曲 苗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科,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哈尔滨 150040)

胸痹是以胸膺部位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如绞,胸痛彻背引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胸痹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多有记载,如: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胸痛等。根据其症状描述,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本病多发于年老体虚患者,根据《内经》:“邪在心则病心痛”及“邪客于脉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记载,本病病位在心脉,且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为“生痰之源”。肺为相傅主治节,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之功全赖肺气充盛。肾为水火之脏,纳元阳以温煦周身,阳脏失于温煦则发心痛。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端,痰浊瘀血阻滞心脉导致心脉不畅为实;气虚阳微鼓动无力为虚。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临证时瘀血及痰浊是本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发病之本。现详述如下。

1 治法

周教授根据本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针对标实,灵活运用多种活血、化痰,治法以活血化瘀,涤痰通脉;缓解期以补虚扶正为主,根据脏腑理论及正气盛衰,分别采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等治法,兼顾五脏之不足,纠正脏腑之偏衰。

1.1 从瘀论治 吾师认为,导致胸痹心痛发生的诸多病因中,瘀血阻滞心脉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心脉瘀阻的形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导致血脉瘀阻的病因亦复杂多样[1],例如气滞、痰浊、寒凝以及气虚等,临床常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心脉证、气虚血瘀证等,在临证时亦根据兼夹证候不同,分别采用行气化瘀、化痰逐瘀、温经通脉、益气通脉等治法,同时,导师根据吴鞠通:“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理论,善于运用水蛭(粉)、土鳖虫、蜈蚣、地龙等搜风逐瘀通络之品。对于络脉空虚证,周师提出“大凡络虚诸证,以补为通最宜”,临床多运用以补为通、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诸法,以免正虚不耐攻伐或补益反助留邪。根据“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理论基础,气滞血瘀者当活血化瘀与理气行气并用,辨证运用行气活血并举之药,如川芎、香附、郁金、五灵脂、延胡索、枳壳、蒲黄等。依据“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理论,益气与养血药物并用,例如黄芪、党参与当归、芍药同用。据《灵枢》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理论,寒凝血瘀者多用温经通脉之桂枝、散寒通阳之薤白、温肺涤饮之细辛。

1.2 从痰论治 痰浊是痹阻心脉的另一病理产物,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改变,今人多贪杯嗜饮,嗜食肥甘,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2],肥人多痰湿,脾喜燥恶湿,因痰浊性黏滞,留踞胸中,阻遏心阳,困阻脾胃,健运失司,并且痰浊与血瘀相互影响[3],恶性循环,导致痰瘀互阻。临证时桃仁、丹参、红花等活血药与瓜蒌、胆南星、竹茹、半夏、石菖蒲等豁痰散结药同用,痰瘀并治,收效良好。同时,周师根据“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理论,治疗痰浊时强调健运脾胃,灵活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涤痰汤、三仁汤、黄连温胆汤等祛湿化痰方药,同时根据“清气得升则浊阴自降”理论,联合升麻、柴胡、桔梗等益气升清药,使脾气健运,清气得升,痰浊自化。

1.3 从虚论治 根据《玉机微义·心痛》[4]“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的记载,周教授依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胸痹之本虚并非独心脏之虚,乃五脏之虚,且重在肾虚,培本扶正以补肾为主;非独心气、心阳之虚,亦有心神不宁之患”。因胸痹心痛多发于中老年人[5],“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精少,肾脏衰”,此时人体肾气渐少,心为阳中之阳,胸痹心痛病的发生与肾气衰少、元阳亏虚有密切联系。年老肾衰,元阳不振,阳脏失去温煦之源则无力行血推动;对于年老体衰患者,在疾病缓解期可应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以求气血并补。温壮肾阳多用补骨脂、淫羊藿、仙茅、杜仲、桑寄生,滋肾阴多用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物。同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养心安神亦是从虚论治的一部分,《证治准绳》载:“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6]。心气亏虚患者常伴有短气、失眠、善太息、胆怯易惊等心神失养症状,临诊中必当详尽病史,精准辨证,治疗当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施,临证时多应用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养心安神之品,心神安宁在本病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2 病案举例

患某,男,64 岁,劳累后发作左侧胸前区疼痛、憋闷,活动后气短,不胜劳累,被迫停止负重,精神不佳,睡眠差,周身乏力,纳差,素腹胀,大便偏干,小便如常,舌紫暗,苔薄,脉细涩。诊断为胸痹,辨证为心脾气虚,痰瘀互阻。治疗当通心脉,化痰浊,益心气,补脾气。方药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川芎15 g,木香10 g,阳春砂10 g,法半夏10 g,全瓜蒌10 g,厚朴10 g,丹参15 g,桃仁10 g,郁金10 g,酒大黄5 g,炙甘草10 g,7 剂,1 剂/d,水煎300 mL,早晚温服。2 诊:患者胸闷痛缓解,饮食改善,腹胀缓解,活动后仍乏力,睡眠改善不明显。舌暗,苔白,脉细弦。调整处方:上方加生晒参20 g,远志15 g,合欢皮10 g,酸枣仁10 g,夜交藤10 g,10 剂,水煎服。3 诊:心前区疼痛、憋闷感已愈,服药期间无心绞痛发作,乏力好转,可进行日常活动。调整处方,改作水丸,长期口服。方药组成:黄芪20 g,西洋参15 g,茯苓10 g,苍术10 g,瓜蒌15 g,厚朴10 g,桑寄生15 g,杜仲10 g,牛膝10 g,丹参15 g,三七粉8 g,柏子仁10 g。7 剂,1 剂/d,早晚饭后温服。

按:患者首诊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象,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疾病初起,邪实尚未严重,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以扶正为主,防止邪实形成蔓延之势。方中重用黄芪益心气,香砂六君子汤合法半夏、瓜蒌运脾气,消痰浊,扶正气。川芎、丹参、桃仁、郁金、酒大黄活血化瘀预防痰瘀交阻之弊,同时大黄可通导大便。瓜蒌、厚朴行气除胀满。2 诊时患者痰瘀互阻征象缓解,心脾气虚征象尚存,当益气扶正,故加用生晒参,同时加用夜交藤、远志宁神益智,合欢皮解郁安神,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以改善睡眠。3 诊时患者病情好转,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改善体质、预防复发为关键,患者年老久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益气健脾、温肾助阳、培补正气为要,以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 小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周教授对胸痹的认识及临证经验,综上所述,本病的治疗原则遵循:1)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攻补兼施,通补结合。急性期胸闷痛明显,当通利心脉为要,当辨证运用活血通脉[7]、化痰通脉、温经通脉、益气通脉、宣痹通阳等治法;缓解期当补虚培本,预防复发。主要运用通补结合,攻补兼施的方法,以期攻不伤正,补不留邪。久虚难补,邪实难去,临证时,两种治疗方法结合或略有偏重或交替应用,收效显著。2)病位在心,兼顾五脏,心肾同调。胸痹病位在心,涉及五脏,重点在肾。“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阴阳均赖以资助,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疾病缓解期的遣方用药当五脏同补,以培补先天,温煦元阳为要。3)经方时方同用,治法多样,知常达变,注重预防。导师在本病的治疗善于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补阳还五汤、泻心汤、炙甘草汤等经方,辨证应用养心汤[8-11]、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癫狂梦醒汤等方剂,效果显著。治法多样,并不局限于方药的加减应用,多联合耳穴压籽、中药足浴、穴位贴敷(常选穴位:涌泉穴、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肺俞穴)、艾灸(神阙穴、涌泉穴、水分穴等)、埋线(足三里穴)、膏方[12]、针药并用等外治法[13]。

猜你喜欢

心脉通脉心痛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痛的感觉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