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白绢病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2019-02-15胡月瑛王琼芳
胡月瑛, 王琼芳
(1.四川省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川 犍为 614400;2.四川省犍为县清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四川 犍为 614400)
茉莉花种植业是犍为县农业特色优势三大产业之首,茉莉白绢病是茉莉生长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在全县茉莉连作超过5年的种植区域,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29.5%;在干旱年份,发病田率达36.5%,病窝率31.2%;在一块田中出现多个植株枯死病团,严重地影响茉莉花的产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茉莉花产业持续发展。为此,犍为县农技推广中心多年来在犍为县清溪镇茉莉种植基地,对茉莉白绢病的发生规律,防控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生产示范得到了较好的防控效果,已在茉莉种植生产中推广应用。
1 发病症状和病原
1.1 症状
在大田种植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病茎基部暗褐色,其上长有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多呈辐射状,边缘尤其明显。在病部结生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菌核初为白色,逐渐加深成黄色、茶褐色直到深褐色,油菜籽状大小。天气潮湿时,白色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也结生有菌核。受病植株的茎基部完全腐败,导致茎叶萎蔫,至植株枯死。
1.2 病原
白绢病病原为真菌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菌核属。菌核初白色,后由淡黄色渐变呈栗褐色至茶褐色,表面平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8~2.3mm,与油菜籽十分相似。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9~33℃,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8℃。耐酸碱度范围为pH值5~9。
2 发病规律
病菌寄主广泛,达200种以上,其中茉莉是该病菌的喜爱寄主。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病株残体、杂草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存活4年以上,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但在高湿条件下存活期很短,不耐水浸。病菌以菌丝在土壤中蔓延,远距离传播靠流水或病苗、病土的人为转移。在犍为县常年发生时间是4~9月份,个别年份发病早,时间在3月下旬。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茉莉田块开始发病,种植5~10年以上茉莉田块普遍发病。
3 防控对策
防治对策是本着“预防为主,绿色防控”,加强农业防治,最后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控。
3.1 农业防治
因该病原菌在高湿条件下存活期很短,不耐水浸。所以在有水源条件,种植茉莉的区域,实行水旱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有机肥料(如厩肥等)应作为基肥,深埋土壤下层(在土壤表层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会加重白绢病的发生),实施配方施肥,以此增强茉莉长势和抗病力。
3.2 土壤消毒
对连续种植茉莉,发病普遍,土壤带菌量大的区域,进行重新换蔸,在扦插或栽苗之前厢面进行土壤全面消毒。采用氯化苦、棉隆等熏蒸剂进行土壤熏蒸消毒。据试验结果,土壤熏蒸消毒1次可以控制2~3年不发病。因壤熏蒸消毒法施药技术性较强,所以严格按照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T2725-2015L氯化苦土壤消毒技术规程》进行。
3.3 拔除病株及土壤消毒
对在扦插或栽苗之前没有进行过土壤全面消毒的田块,早期发现被害植株,宜及时拔除加以烧毁或深埋,采用病穴灌根86.2%的铜大师800~1200倍,周围健康的植株喷施50%代森铵800倍液保护剂,病窝土壤撒施石灰粉,对局部土壤消毒,拔除病株工作应在菌核形成之前进行。
3.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于植株茎基部及其周围土壤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在农药进行喷施:①40%克菌戊唑醇悬浮剂(SC)1500倍液+63%激健5000倍液。②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WG)2500倍液+63%激健5000倍液。③15%粉锈宁(WP)1000倍液+63%激健5000倍液。④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WP)1000倍液+63%激健5000倍液。采用卫士-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常规方法施药,每667m2喷药液量30kg,以上处方任选1种,但第1种40%克菌戊唑醇悬浮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能有效防控,建议优选,因加了63%激健(减量增效剂),可减少施药的次数和延长间隔的时间,对发生严重的田块,隔10~12d后再喷施1次,可控制病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