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
2019-02-15蔡梅钦庄丹丹
蔡梅钦 庄丹丹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指深静脉腔血液异常凝血,可引起静脉阻塞,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1]。介入治疗是目前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首选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是,溶栓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本研究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90例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试验组施行干预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满意度、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了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干预化护理方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90例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男、女占23例和22例。年龄32~68岁,平均(45.11±2.68)岁。左下肢和右下肢病变分别是24例和21例。对照组男、女占20例和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5.14±2.61)岁。左下肢和右下肢病变分别是23例和22例。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遵医嘱进行护理,按照传统手术流程做好术前准备和口头宣教。
试验组施行干预化护理方式。(1)术前护理。术前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明确疾病机制、溶栓介入治疗优势和树立治疗信心。(2)术中护理。术中垫高患肢30°左右,改善静脉回流。溶栓中避免按摩患肢,以免出现栓子脱落。加强对患者体温、患肢肿胀等情况的观察,监测有无胸闷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3)术后护理。术后适时拔除导管,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卧床时间。术后对患者介绍饮食注意事项,确保营养均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度(发放满意调查问卷,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项,统计满意的比例);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分值越高越好);护理前后心理症状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价,分值范围是20~80分,越低表示焦虑越轻[2])、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两两比较应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分析
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护理前后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分析
护理前两组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接近,P>0.05;护理后试验组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2.3 两组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分析
试验组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2.4 两组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试验组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4。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液凝结引起的外周血管疾病,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介入溶栓治疗是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新方法。它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的优点[3-4]。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活跃起来。干预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用于介入溶栓治疗可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强化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保证治疗的效果[5-6]。在溶栓过程中,需要借助彩色多普勒进行定位,并给予溶栓导管留置,需要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溶栓导管留置,并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导管肝素帽冲洗和封管,最后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给予不同浓度溶栓药物溶栓[7]。溶栓过程需要关注溶栓导管通畅性,避免出现挤压和曲折,以免导致溶栓效果受到不良影响。另外。溶栓过程可适当提高输液速度,给予一定浓度吸氧,并对患者尿量和反应进行观察[8-12]。
本研究中,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试验组施行干预化护理方式。结果显示,试验组满意度、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好,P<0.05。
综上所述,干预化护理方式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效果确切,可改善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
表1 两组满意度分析[n(%)]
表2 护理前后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分析( ±s)
表2 护理前后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分析( ±s)
组别 例数 焦虑症状评分(分)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cm/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5 62.32±4.23 34.35±2.66 28.31±4.51 41.31±5.21试验组 45 62.65±4.76 19.05±1.23 28.35±4.14 54.72±12.11 t值 - 0.155 20.720 0.423 15.621 P值 - 0.145 0.000 0.533 0.000
表3 两组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分析( ±s)
表3 两组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分析( ±s)
组别 例数 介入溶栓时间(min) 介入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 45 45.45±4.44 7.41±2.22试验组 45 31.24±1.21 5.11±0.21 t值 - 8.734 5.822 P值 - 0.000 0.000
表4 两组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分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