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2019-02-15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脂联素颈动脉硬化

刘 珊

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徐州 221000

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即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临床研究表明[1],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是颈动脉硬化斑块,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血清脂联素视中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脂联素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蛋白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还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ɑ的生成和释放,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2]。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脂联素与C反应蛋白是炎性细胞因子重要物质,两者在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但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研究较少[3-4]。本研究通过对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检测,研究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3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进展脑梗死者53例为对照组;对照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50~83岁,平均(63.5±9.5)岁;观察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55~85岁,平均(65.2±11.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入院内7d后病情仍然加重。排除标准:伴有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标本采集:在患者接受治疗前,清晨空腹采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5mL,然后进行分离血清处理,得到血清标本暂存于-70°的环境下保存,待检测时使用。

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血清脂联素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仪器型号为BN-100型的特定蛋白分析仪,由德国公司BYK-sangtec公司提供,试剂由苏州德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由美国提供的型号为CliniBio-128型的全自动酶标仪,试剂盒由上海美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两种检测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颈动脉斑块监测:检测颈动脉斑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型号为飞利浦IU-22型,设置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频率为10~12MHz,指导患者为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位置,从颈部右侧动脉到颈部左侧动脉检查,检查顺序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然后将探头旋转90°,横切扫描血管走向部位,将颈动脉长轴和短轴图像记录下来,观察动脉内膜光滑程度、中膜厚度、斑块情况以及回声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1)两组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比较。记录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比较;(2)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以及中膜厚度;(3)两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比较,记录两组患者血清抵抗素和瘦素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比较

观察组血清脂联素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反应蛋白数值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比较

表1 两组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比较

组别 n 血清脂联素 C反应蛋白观察组 53 7.01±1.12 6.34±1.48对照组 53 9.64±1.21 4.63±1.14 t 11.613 6.664 P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77.36%,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35.8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以及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清抵抗素和瘦素比较

观察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已经对人类的生命以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人数增多,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多项研究显示[5]: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重要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缺血性脑梗死中发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表3 两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比较

表3 两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比较

组别 n 血清抵抗素 瘦素观察组 53 3.12±0.33 2.85±0.26对照组 53 1.74±0.29 1.09±0.21 t 11.427 25.339 P 0.000 0.000

脑梗死的病因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6]。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清脂联素低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相关学者认为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和促进粥样斑块破裂、损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是两种重要的炎性因子[7]。血清脂联素在1996年Maeda等从人脂肪组织cDNA文库中随机测序处ACRP30及AdipoQ的类似物,与胶原质XVIII和补体因子C1q的相似度较高,并且在脂肪组织中基因转录产物最丰富。1999年Arita将这种产物命名为脂联素。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翻译后修饰为8种不同的同源蛋白。脂联素通过3个球星结构域单体连接成三具体,4~6个三具体通过胶原结构域连接形成的具体或者高级结构,在血浆内的浓度在5~30μg/mL,其形式分为全长和球星两种[8-9]。调节脂联素在细胞中的表达的因素有生脂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值激活受体-γ,激动剂、β-肾上腺能受体、第2信使cAMP、IL-6、IGF-1及皮质激素等[10]。脂联素的结构与肿瘤坏死因子-ɑ相似,他们能够与对方的受体结合,通过同一个信号通道,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效应。脂联素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ɑ在巨噬细胞中的合成以及在内皮细胞中的作用,干扰肿瘤坏死因子-ɑ信号传导,进而减弱肿瘤坏死因子-ɑ的生物学效应,达到降低炎症反应的目的[11-12]。C反应蛋白在1930年由Tillett和Francis发现,在1941年由Avery等测知它是一种蛋白质。C反应蛋白是环状五球体蛋白,由5个相同单体以非共价键构成,每个单体含有206个氨基酸。当人机体内存在炎症或者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被干细胞大量分泌进入血浆,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在几个小时内升至数倍,甚至是千倍以上。C反应蛋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中,如组织损伤、肿瘤、心肌梗死等疾病中[13]。近年来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C反应蛋白是补体的激活机,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不仅造成组织损伤,还能够刺激组织因子生成[14]。组织因子主要启动血凝过程,由于慢性微量炎性因子激活补体而引发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浸润、聚集,造成血管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表明,炎症反应能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C反应蛋白是反应动脉粥样性化的一个敏感指标[15]。相关研究表示,进展性脑梗死中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以认为C反应蛋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C反应蛋白的显著升高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16]。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病理特征表现为斑块的溃疡、破裂、血栓形成和炎症细胞聚集,而炎症反应加重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以及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据相关研究表示:对中重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调脂等先关治疗干预,仍旧有20%左右的患者发生脑梗死,表示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病中起到中药作用,且目前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根据检查结果显示的中膜厚度、斑块性质等来预测心脑血管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清抵抗素和瘦素能够影响2型糖尿病病变程度,进而影响血清脂联素及颈动脉斑块。血清抵抗素、瘦素、血清脂联素能够对动脉内膜造成破坏,导致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细胞外基质降解,使颈动脉内的中膜厚度增加,血管重构,血小板黏附加快,进而形成动脉斑块,诱发进展性脑梗死。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在进展性脑梗死中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颈动脉板块数增加。C反应蛋白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板块发生的高危因素,亦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血清脂联素则是防止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猜你喜欢

脂联素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