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门诊”患者“心理问题”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2-15钟锦荣唐利明邓微微
钟锦荣 唐利明 邓微微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福建龙岩 364000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常见疾病之一,而近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 如抑郁、焦虑等) ,两者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导致病情的恶化[1-2]。“双心疾病”即心脏与心理疾病,指有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为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定义为“双心疾病”患者[3]。在中国,心理障碍发病率逐年增高[4],但识别率和治疗率低,本研究旨在调查我院“双心门诊”患者“心理问题”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提高综合性医院医生对“双心疾病”等心理问题的认识能力,重视及提高心理问题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双心门诊”就诊的1990例患者用自行设计自评量表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调查其躯体化症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无阳性精神病家族史和个人史;(3)无语言交流困难;(4)无老年痴呆;(5)无恶性肿瘤、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6)有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参考国外相关指南[5]以及我国《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6],对双心门诊就诊患者进行“三问法”常规筛查:(1)是否有睡眠不好或是已经明显影响日间精神状态需要用药;(2)是否有心烦不安及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3)是否有明显的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均不能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患者初筛后,有两个及以上问题回答“是”,接受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等。
1.2.2 资料收集 对1990例患者以方便抽样的方法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完成时间为20~30min。研究开始之前进行预调查,评估患者完成问卷的时间、对问卷内容的理解、问卷选项的措辞是否合理等,依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的内容、篇幅进行调整。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表的询问的方式。调查质控员对问卷调查的进度和质量等进行阶段性抽查。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检查问卷完整性,并回收。无效问卷评判标准:SSS、GDA-7和PHQ-9有缺项或漏项,此次调查问卷中无不合格问卷。对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的指导下填写问卷,文盲或文化程度较低而不能独立完成填表者,则由医师或家属逐条说明题意代为填写。现场填写,当场回收,由课题组成员检查问卷的完整性。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问卷由专人统一编号,收回后双人录入、核对。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建立数据库,双人核对、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采用()描述;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016年1 月~2017年12月就诊双心门诊的患者共1990例,进行“三问法”筛查后,有33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占就诊的比例16.58%,共发放330份问卷,有效问卷330份(占100%)。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2.2±18.5)岁,人口学特征见表1。
表1 人口学特征
2.2 调查对象躯体化症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分析
共有143例患者SSS标准分≥40分,躯体化症状阳性患病率为7.19%,占筛选人群的43.3%,其中男性67例(占46.8%),女性76例(占53.2%);162例患者GAD-7≥5分,焦虑状态患病率为8.14%,占筛选人群49.09%,其中男性84例(占51.85%),女 性78例(占48.15%);198例 患 者PHQ-9≥5分,抑郁状态患病率9.5%,占筛选人群60.0%,其中男性109例(占55.1%),女性89例(占44.9%)。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躯体化症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分析
2.3 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GAD-7≥5分,处于焦虑状态,GAD-7≤4分,不处于焦虑状态;PHQ-9≥5分,处于抑郁状态,PHQ-9≤4分,不处于抑郁状态;此次调查人群“心理问题”患病率为10.75%(214/1990),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与“心理问题”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不超过60岁、女性、文化程度低对“心理问题”有显著影响,见表3、4、5。
表3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心理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表4 “心理问题”患者焦虑状态影响因素分析[n(%)]
表5 “心理问题”患者抑郁状态影响因素分析[n(%)]
2.4 躯体化症状与双心门诊“心理问题”患者的关系
SSS标准分≥40分,躯体化症状阳性,SSS标准分<40分,躯体化症状阴性;结果表明性别对躯体化症状有显著影响(P<0.05),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阳性的患者更易患“心理问题”见表6、7。
3 讨论
2016年1 月~2017年12月就诊双心门诊的患者共1990例,33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占就诊的比例16.58%,本调查共发放330份问卷,330份问卷有效(100.00%)。此次调查人群“心理问题”患 病 率 为10.75%(214/1990),8.14%的 患 者 处于焦虑状态,其中男性占51.85%,女性占48.15%;9.5%的患者处于抑郁状态,其中男性占55.1%,女性占44.9%;7.19%的患者躯体化症状阳性,其中男性占46.85%,女性占53.15%。2005年1~2月,胡大一教授对就诊的北京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人群中,抑郁患病率分别为9.2%和4.9%,本次调查人群中,“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分别为10.75%,与相关报道的患病率接近[7]。
表6 “心理问题”患者躯体化症状影响因素分析[n(%)]
表7 躯体化症状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年龄对焦虑状态有显著影响(P<0.05),60岁以下人群中,“心理问题”患病率高于60岁以上人群,焦虑状态明显多于75岁人群。小于60 岁年龄的患者,还在工作岗位,负担着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与大于 60 岁的患者相比,易患焦虑忧郁等心理疾病。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卫生服务,在心理疾病的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躯体化症状阳性的患者更易患“心理问题”(P<0.05)。有报道,在心血管疾病中,伴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躯体化症状相比不伴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明显,尤其在“胸痛”症状方面[8-11],而且存在躯体化症状的患者焦虑、抑郁风险至少增加2倍[11]。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往往为心境低落,但部分患者并非以精神症状为主诉,而以突出的躯体不适症状至综合医院就诊。有研究报道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在中国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并提出了“中国躯体化”概念,分析躯体化的高发病率可能与文化背景差异相关[12]。从本研究资料可以看出,焦虑、抑郁患者躯体化症状发生率69.75%、62.62%,这一数据表明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主诉躯体症状且按躯体疾病要求诊治者不在少数,由此证实,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在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在各类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都能经常遇到有躯体症状但又缺乏相应躯体疾病证据的情况。国外学者[13]对1985~2004年焦虑抑郁躯体化相关报道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对于躯体化症状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临床漏诊、误诊现象多,仍有待于进一步得到临床重视。有文献报道,某综合医院医生对惊恐障碍的误诊率达100.0%,对躯体形式障碍、广泛性焦虑症、抑郁症的误诊率也分别达81.6%、46.3%、38.0%[14]。刘梅颜等[11]研究发现,心内科医生对伴发心理障碍患者的识别率为15.9%,这些患者就诊的原因99.1%是各种躯体症状,而不是以心理障碍作为主诉,其中84.1%被诊断为单纯性心内科疾病[15]。尽早识别综合医院门诊“心理障碍”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16]。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人群“心理问题”患病率为10.75%(214/1990),焦虑状态的患病率为8.14%,抑郁状态的患病率为9.5%,与国内外相似报道。躯体化症状阳性的患者更易患“心理问题”,识别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的躯体化症状在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