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因子激活乡村振兴
——以云南省安宁市光崀村改造为例
2019-02-15文佳高雪莲蔡星宇唐钰淇云南财经大学
文/文佳 高雪莲 蔡星宇 唐钰淇 云南财经大学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村地区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模式转型的乡村振兴道路。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太平镇光崀村率先将“文创”因子植入乡村改造,通过文创的力量来激活旧村落的改变是否可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是制约农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使命下,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从“乡村建设”到“城镇化建设”——近百年中国乡村改造与建设个案的启示》的研究表明:“中国乡村的现代性改造自1920年代肇起,但无数乡村建设的人士的努力均因‘改造’的途径与传统乡村社会经济存在方式相冲突而失败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村地区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模式转型的乡村振兴道路。“目前常见的乡村产业转型方式即发展各种农家乐或民俗体验旅游。”这种改造途径的优势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但是由于重经济利益轻文化传承,改造后村落原有的文化被割裂,整个村落项目便只有经济增长而缺少文化。
1. 慧谷改造前后(红砖砌墙,钢架立屋,有茶饭,有咖啡。告别红尘,宁静致远,会产生创意,会深感光崀村农舍的安宁。)
2. 猪窝咖啡改造前后(利用原村民的猪圈改造而成的一栋双层民族风格木屋。推出系列体验课程:咖啡制作、蛋糕烘焙、手工制作等。)
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太平镇光崀村改造中,将“文创”因子植入该村落改造后,村落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通过对该村落进行实地调研与对比分析,以“文创”因子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模式的可行性。
安宁市光崀村原村落地处太平新城南部休闲观光旅游带内,占地面积4.87平方公里,与西山区碧鸡街道接壤,背靠西山“睡美人”景观山脉,距离太平新城街道集镇8公里,距昆明主城区20多公里,属于半山区,地貌以山坡地、山地为主,海拔2100千米,安宁市光崀村所在位置为山间谷地。村里有二型水库2座,水源方便。村背靠山坡林地,植被资源丰富,整个村域生态环境良好。
安宁市光崀村村中户籍人口102户、302人,其中少数民族164人(白族152人,彝族8人,傣族4人),少数民族占村中人口总数的54.3%,为白族聚集自然村。全村现有可用耕地3000多亩,山林地7000亩左右,村民主要以种植果蔬、草皮等为主。
光崀村村里尚保留有土坯建筑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农业文化和丰富的山村特色景观。村子的民居集中分布,成“l”字形布局,构成较鲜明丘陵台地景观。村子背靠山林地(西山睡美人背面),上山道路非常适合做徒步,山地骑行等时尚运动型项目。
光崀村虽然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村落,但只是普通农业村落,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人口持续流出,留守村民的生活相对单调,文化娱乐设施是完全谈不到的,仅靠种植草皮的单一产业模式,村民经济收入一直无法提高。因为草籽种植对虫害防御的要求较高,光崀村土地肥力下降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当地政府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便在离村落不远的地方建设了一个完全城市化的居住小区,安置原来的村民。
“文创”光崀的由来
2016年10月在太平新城管委会、街道办指导下,与云南财经大学开展合作,组织成立试点村项目专门管理委员会,对试点项目推进实施高位统筹;成立昆明戈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保留村落实施整体综合运营管理;由光崀村村民小组全体村民成立安宁匠春旅游文化专业合作社,统筹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及原有房屋等资本,参与联合运营,搭建“政(太平新城政府)、校(云南财经大学)、农(安宁市匠春合作社)、企(多家企业)”合作运行管理基本构架。
依托册峨村光崀村村民小组原村落建筑居住格局、田园生态景观及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坚持资源格局不变、整体风貌不变、根本权属不变,由“政、校、企、农”合作运行管理,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传统文化传承、创意农业研发、云南特色物产、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实验性田园综合体。实现乡村创新引领示范,在保护利用中实现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新老村民互相融合带动再造乡村的新模式、新途径。通过引入非遗及农耕文化主题院落,聚集国内及省内知名手工艺匠人,围绕“文创”主题与“山水田园”要素,利用原有农事资源,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通过引入优势合作机构,搭建众筹发展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乡创培训平台,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孵化地;通过引入文旅产品电商服务平台,结合传统媒体,搭建云南“绿色食品”和“特色产物”平台,打造文旅特色线上集散地;通过引入产业、培训提升、文化传承、乡村治理,搭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平台,打造新老村民共生发展幸福地。
在影像资料记录的对比下,可以感受到光崀村的生活环境已经远不同于从前。目前,光崀村已经进驻了32家工作坊,不同“文创”工作坊的入驻后,本着尽可能采用本地材料和坚持可持续性的改造原则。院落里从前破旧普通的角落,变得干净有艺术气息。破败陈旧的民房得到修缮,在保持原宅基地不变的情况下,改建成一个集休闲、民宿、手工体验于一体,营造出舒适、休闲、体验、学习的生活空间。
“文创”光崀,他们这么说
进驻的工作坊铁艺坊负责人武斌和“布本·艺舍”负责人陈莉从居住者视角对我们讲述了对如今生活在光崀村的切身感受。
“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落地光崀?”
武斌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出生在农村,自从工作后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我和老伴儿退休前都是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希望能在退休后继续享受艺术创作来带的美好。当初来到光崀村,感觉这里就是自己以后要生活的地方,朴实安静,勾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
陈莉介绍道:“我是个北京人,来到光崀村后,我很享受在这里休闲惬意的时光。我的蜡染布艺采用植物作为染料,云南有这么好的山水植物,在当地就地取材就可以了,可以降低创艺商品的成本。而且这个村本就是一个白族村,有白族文化积淀,一定会给创作带来灵感。当地政府对我们前来创业的文创企业也非常支持,免除了5年内房屋土地租赁费用,我们只用结合自己的创作需求对屋舍加以改造,之后一心一意当好艺术家、手工艺人,传承好手上的技艺就可以了。”
“您认为光崀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武斌说:“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未来会慢慢进行规范。比如各工作室的导视制作、文化村的路面整改、公共卫生间的调整开放等都是目前文化村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村落的光亮照明工程,与其同期进行的还有村路的设计建设。”
“目前的光崀村,每一个独立的院落已经基本成型,缺少的就是村落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在以后,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大融合,光崀村的发展会越来越令人瞩目。” 陈莉说道。
关于目前工坊的投资和收益是否成正比,武斌和陈莉两位都表达出一致的意见:目前远远达不到。陈莉说:“短期里还无法达到收支平衡,但相信以后随着知名度的地提升,能有所改变。”
如何破解“文创”村落模式盈利难题?
一是立足区域现有农事资源、建立五大农特生产体系。光崀村改造的定位为“田园综合体文创村落”,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打造中华蜂养殖、鲜花种植精油提取、乐培优选光崀共享农场、云南物产地图、蔬菜花卉活动自动售卖系统五大农特生产体系。目前已育苗栽种80余亩玫瑰花,实验性摆放蜂箱200余箱,种植培育500多种中草药,打造鲜花精油、中华蜂产品、中草药三大精品农特产业。
二是注入“文创”因子,引导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光崀文创村落引入了剪纸、铁意坊、柴烧窑、琉璃、皮雕、香道、茶道等一批非遗和传统农耕文化创意企业,开展涉农文化产品与手工饰品研发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组织一系列文创手工艺体验课程,引导农民参与文创产业的建设管理,实现新老村民共建共享,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收益权。目前已通过评审引入32家文创企业、300余人入驻开展改造建设,其中16家企业已具备体验条件,11家正在实施改造,项目建设投资总额已超过1200万元。
三是村民以“合作+参与”模式,实现收入多元化。利用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和原有房屋入股匠春合作社,合作社以个体项目培训体验、主题活动及产品统一定价营销,实现集体经济主要收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通过盘活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本化、居住城镇化、农民收入多元化,成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作的有益尝试。
四是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在发展中,光崀村还践行“复兴田园、寻回初心”的主张,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依托村庄传统,推进项目区域农田、林地、水系、景观及文化等资源集中梳理,摸清资源底数,对生态田园景观资源实施严格保护,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风貌,不进行大拆大建,赋予老房子新的文化创意元素。
“文创”光崀的背后思考
“空”的价值。光崀村的原村民搬走后,这座空村便成为了“城市留白”。这个“空”村落变成了城市喘息休息的地方。光崀村的改造并没有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丢失掉乡村的本真与质朴。在尽可能保留原村落建筑居住格局和保护田园生态景观的条件下,坚持资源格局不变、整体风貌不变、根本权属不变。在这种“原始生长”的模式下,每个入驻的文创企业都可以“空”下来,静心地思考自己的产品、慢下来传承与研究自己的技艺。
“情”的寄托。进驻光崀村的新村民大多为艺术家、国内及省内知名手工艺匠人、大学教授,每个院落的改建都寄托着他们的情怀,遵照自己当初的理念和想法进行改造,避免了模式化商业化的千篇一律。对于他们而言,这里不仅仅用来工作生活,还是实现自己情怀,寄托情感之地。
光崀村逐渐成为了一个有温度的社区,新进驻的工坊员、参观的游客、回访的老村民们等等,他们在这里沟通交流,产生了新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同于传统村落中的单一情感,而是既保守对内又开放对外的只属于这种村落的情感。
借助文化创意的力量,如今的光崀已经小有名气,在这里举办过不少社会活动,例如:“徒步太平”2016-2017赛季的第二站(长街宴、文创乡街、有奖摄影)、2017年创意昆明光崀工作室文化活动展示、幼儿春游活动、大学生光崀艺术实践、光崀明禾茶坊茶艺活动、光崀百人读书实践会、2018首届光崀论坛、2018光崀大集/稻田餐桌、2018万人徒步太平活动、安宁市民学校体验课程、舍创之星光崀活动等活动。
光崀村成为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年低年级学生都会入驻进行实习实训。13级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选址地;14级设计课程的教学基地。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日益剧增。目前国内主流改造途径大多为重视经济利益,将文化传播作为其附属品。而“文创”方式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重视文化的传承,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1. 本味坊改造前后(依托传承饮食文化,以传统的设备、精湛的技艺,为客人提供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食品。主要以糍粑、饵块、鹅肉产品为主,并让来访者参与美食的制作,寓教于乐。)
2. 铁意坊改造前后(将一个个废弃的旧金属、物品,制作成理想的艺术品,做到废物利用,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