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模式”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2019-02-14王菲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王菲

摘 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校园和谐稳定,也是影响国家各民族安定团结和祖国安全统一的重要因素。原有的校、院两级少数民族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搭建“社区模式”有效使用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联合各种潜在的育人主体,充分挖掘和拓展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思想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四个指导”,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区模式;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一、“社区模式”的内涵解读

(一)高校学生社区的概念和特点

1.高校学生社区的概念界定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高校社区或高校学生社区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种,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比较一致的,高校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活动的场所,也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的重要场所。

本文所称的“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商业服务网点、健康服務场所,如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在内的课堂学生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社交、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集合区域,按宿舍楼区域分布情况进行社区设置和划分。

2.高校学生社区的特点

由于高校本身就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性,因此包含在高校范围中的学生社区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社区建立在学生宿舍楼的组织结构之上,其教育管理和服务主体为在校学生,同时学生社区的组织架构中也包含了社区管理人员、宿舍管理员、辅导员、学生自组织、商业机构、后勤管理队伍等管理队伍,既有学生宿舍管理的机构人员设置,又新增了按学生社区划分的新的管理队伍。

强化服务职能。与多数高校现行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相比,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育人时效,把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真正下沉到学生中间,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让学生在社区中“动起来”“忙起来”“活起来”。

更加注重安全稳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安全稳定是重中之重。学生社区的各项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效运行和实施,都必须建立在维护好、落实好校园的和谐稳定基础之上,要确保每一名学生安心、安全的在社区内学习生活,要把学生的安全问题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

空间可控性较强。与一般社区相比,学生在校期间住宿地点变动较小,大学四年期间无特殊情况基本在一个宿舍内生活,因此高校学生在校内的生活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同时,由于高校在学籍和学制管理方面也存在统一的规定和严格要求,因而学生社区在管理和运行方面也较为严格和规范统一,在社区环境方面的可控性也比较强。

(二)“社区模式”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主体

1.社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队伍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为学生社区管理的负责部门,下设学生社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各学生社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工作。学生社区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队伍,包括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宿管教师、社区学生事务管理教师、本社区内住宿学院负责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负责本社区范围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搭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载体和有效平台。

2.社区管理服务队伍

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人员、校医院、保卫处等部门的教师及工作人员构成。主要负责学生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学生安全和健康管理及其他服务工作,为学生在社区内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学生自组织

学生社区内的自组织,包括社区内的共青团组织及各类学生社团等,选拔培养思想进步、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本社区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中,共同服务于本社区全体学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4.社区党组织

学生社区内要建立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更好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项职能。要形成党组织为牵引,共青团紧跟步伐、各学生自组织良好运转的活跃体制。

二、“社区模式”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与“课外大学堂”的有效衔接

加强以学生社区为学生居住和教育管理单位,打破了传统学院管理模式和独立宿舍生活的小阵地,壮大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力量,加强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交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管理服务功能落实到学生中间,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课外大学堂”的有效衔接,真正让教育融入生活、做在平常。

(二)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基于“社区模式”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从传统模式上以高校为中心的“管”转到立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切实提升育人成效,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国家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以学生社区为单元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管理主体中除了包含原有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工作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还将学校后勤部门、保卫部门等管理部门都囊括进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的平台,有利于构建部门联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基于“社区模式”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现路径

“社区模式”旨在通过有效使用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联合各种潜在的育人主体,充分挖掘和拓展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思想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四个指导”,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思想上引导,发挥党团组织思想引领的旗帜作用

思想引导和思想价值引领是学生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社区党建团建工作,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团组织,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上的推动作用,选优拔尖,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重视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积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和选拔一批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维护国家团结统一,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加强搭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力军作用。在学生社区内可以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特色风采展示、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事迹分享交流会等,搭建平台突出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人翁姿态,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特长。此外,要在学生社区内搭建起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让爱国主义精神进社区、进宿舍、进头脑,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少数民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四个认同”教育。

(二)学业上辅导,开设学生社区内学业帮扶“专题小课堂”

少數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总体上较低,而仅靠学生自学和考前答疑等方式,很难对其学习成绩提高起到明显的推动和帮扶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区的有利资源和环境,建立学生社区学生学业帮扶团,利用充裕的课后时间,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内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工作,同时还可以就职业规划、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社区小课堂”,切实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遇到问题有帮手、发现问题随时问”。

(三)生活上指导,发挥学生自组织在自我管理上的强大功能

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容易出现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不仅要第一时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加强学生自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这种强大的自治能力在学生社区中的重要作用。吸纳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组织中,多听取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相关事务和学生工作的参与度,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与汉族学生的交融交互,同时在参与中也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和法制意识。

(四)心理上疏导,实现育心与育德、育人相结合

加强学生社区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常驻心理咨询教师,加强对学生在社区内学习生活的关注和了解,在学业、交友、求职、家庭经济压力等少数民族学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方面,给予关爱和帮助,及时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实现育心与育德、育人相结合,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旭.以书院制管理模式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3):48-52.

[2]李刁,陈志.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

[3]吴林华.地方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4]邓婷婷.如何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文学教育,2018(9):94-95.

[5]张洁,谢超峰.高校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新思路——基于社区的视角[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1):95-9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