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学生“植物造景”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2019-02-14潘萌萌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植物造景艺术类

潘萌萌

摘 要:植物造景课程是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本专业学生进行景观设计方向课程体系学习的先修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对植物造景课程中的课堂教学方法展开讨论,为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类;植物造景;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设计又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设计门类,也是一门实践性强、多学科综合的学科,从广义上看,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并涉及到美学、艺术、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等多领域的知识。从国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该专业的教学体系集中了建筑设计、城市景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不过多以室内设计教学为侧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及建筑室外环境的要求越来重视,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中,景观设计类的课程也受到重视,开设植物造景课程的高校也逐渐增多。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背景下的植物造景课程各有其特色。本文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就植物造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展开探讨。

一、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多数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在进高校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再加上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美学修养。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感和规律,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对物体的外形、结构、质感、色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捕捉力,善于绘画构思,喜欢动手实践,但是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能力较弱,或者表现出兴趣不高,记忆和理解理论知识困难,尤其是对于数学、物理、力学、地理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二、植物造景课程的特点

植物造景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弥补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空缺,也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类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有关园林植物方面的课程最早在农林类院校开设,随着园林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社会对园林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增加,一些建筑类、艺术类、综合类、师范类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等相关专业,而各个高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也开始日趋重视园林方向的教学,于是相继设置园林植物、植物造景等相关课程。

传统的植物造景课程多是沿用农林类院校植物造景课程体系,从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植物观赏与应用等课程发展到植物造景方面,表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知识量大,涵盖范围广泛,这样庞大的理论体系能够满足园林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这些艺术类背景的学生而言,这些教学内容显然是复杂的、有难度的,同时也不太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因此,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内容要做适当的精简,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园林植物教学体系的复杂性,简化并优化教学内容。比如在内容上抓住重点,选取与本专业方向最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不要求学生像园林专业的学生一样,对植物的科属种、外形特征、生长习性、适应环境等复杂的内容熟练于心,而要求学生从植物的形态、根、茎、叶、花、果、香味、文化内涵等方面去认识每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抓住植物应用的基本特征和园林用途即可。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中,拒绝用大量枯燥的文字去讲授。既然艺术类学生喜欢习惯形象思维,那么就利用图片的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印象,必要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刻画每类植物的形象特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兴趣。比如在课堂上引入植物背后生动的传说和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使得学生在愉快的视听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求知的乐趣。

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竞猜总是能够吸引人们求知的欲望。课堂中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进行竞猜活动,把纷繁复杂的树种知识和信息汇入到图片和视频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到竞赛的乐趣。

(三)充分展现知识的应用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下,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直接应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项目机制,带领学生阅读、学习真实项目,真正了解植物造景的奥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走进现场去认知植物,体会课堂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的密切结合。

四、課堂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一)对传统讲授法的革新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自古以来一以贯之。传统的讲授法包括用讲解、谈话、讨论、讲演等形式向学生传达学习内容,为了提高学生视听的兴趣,在植物造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入了导入法、故事法等生动的讲授模式。

植物造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常见园林植物的认识,很多植物的命名和背后都有可以挖掘的故事和传说。比如斑竹,又叫湘妃竹,传说是舜帝的妃子为了找寻前去湖南治水的舜帝,误入一片长满竹子的坟地,以为舜帝埋葬于此,把自己的眼泪落到了竹子上,于是形成了紫竹竹竿上斑斑驳驳的痕迹。再比如紫薇,又名痒痒树,因为有研究发现如果人们用手触碰它的枝干,它的枝条就会随之摇曳,像怕痒似的。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在课堂上引入这样的故事和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现场教学法

植物造景主要向学生教授园林植物地种类、特性以及园林用途、设计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我们日常环境中、校园中都随处可见,采用现场教学法无疑是最直观、最有效地教学方法。课程中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认知植物,让他们把课堂上讲授地理论知识可以和现实树种有个客观地结合,他们会发现原来书本上地树木就在身边,原来书本上的设计方法就在校园绿地中,在最熟悉喜爱的环境中,找到一种认同感,无疑是教学活动最好的效果。

采集植物标本,是现场教学法的一个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搜集相关的植物叶片、花、果等,在经过晾晒过程制作成植物标本,每组收集的树种信息应各不相同,最后汇集成一个植物标本库,作为教学的素材。这个过程中除了学生采集标本之外,还会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绘画专长,自己绘制植物的形态特征,比如绘制出某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树形姿态,让学生深入客观地认识植物,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项目教学法

由于受到过专业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一些列的绘画和设计训练,艺术类的学生更倾向于动手绘画和动手实践,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课程中的案例均以项目设计形式展开,讲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抄绘,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植物造景的设计方法。课程最终的作业体现也是真实的项目设计,模拟校园中的某块绿地进行植物造景的设计,这一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现场测绘能力、现场踏勘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在手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课本对于学生的意义和吸引力已经远远落后于网络和手机。

目前混合课程的开设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这种结合网络客户端,借助手机、电脑操作、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我们看到现代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与时俱进发展原则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总之,时代在发展,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应随之进行变革。只有依据学生特色、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理念发展,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课程改革方向才是新时代人民教师应当坚守的教育原则和治学之本。

参考文献:

[1]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2]赵警卫,王荣华.艺术类学生园林植物教学方法探讨[J].南方园艺,2011(3):64-66.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植物造景艺术类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军用建筑机械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