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的哲学观与实践哲学
2019-02-14王晓筱
王晓筱
摘 要:葛兰西立足于哲学、历史与政治三者同一的思想,通过论述哲学的形成、哲学的根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功能等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哲學观,并对他的实践哲学和以夺取文化领导权为核心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葛兰西的哲学观与其实践哲学,有利于把握葛兰西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葛兰西;哲学观;实践哲学
一、葛兰西历史性哲学观的内涵
葛兰西的哲学观首先是围绕哲学与历史的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对于这个问题,他认为“人人都是哲学家”,因为任何人在思维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受自发或自觉的世界观所支配,只不过这种世界观一开始是自发和不系统的,既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人们从自发和不系统的世界观上升到自觉和系统的世界观,既是对以往的哲学史、文化史展开批判的结果,也是一定的社会集团的世界观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葛兰西由此通过具体论述哲学与宗教、常识、语言、历史以及政治的关系,论证哲学的形成离不开对哲学史、文化史的批判。在葛兰西看来,哲学虽然是一种与宗教、常识不同的智识秩序,又与宗教、常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宗教和常识之所以不能构成智识秩序,是因为它们都不能构成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东西。葛兰西立足于哲学、历史和政治三者同一来阐释他的哲学观,强调哲学与日常生活、文化史和政治实践的内在联系,反对把哲学看做是对纯粹概念的研究,强调哲学是改变人们心态和传播新文化的活动,并把“人是什么”的问题看做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强调实践哲学的历史性和历史主义思维方式,反对对实践哲学做机械论和唯心论解释,把实践哲学看做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学说,强调实践哲学的功能在于通过有机知识分子来形成无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
基于以上认识,葛兰西进一步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常识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常识中包含一种世界观,人们选择某种世界观,既取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教育和影响。在葛兰西看来,所谓一般的哲学并不存在,人们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哲学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对世界观的选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们的政治活动,是一定社会集团教育和引导的结果,哲学与政治存在密切的关系;从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关系看,哲学离不开对宗教、常识和日常生活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同哲学史不可分割,文化同文化史同样不可分割”。因此,不能盲目排斥宗教、常识和日常生活,因为它们中都包含一定的世界观,正确的态度是应当通过批判和反思活动克服它们中那些原始的热情和内容,挖掘其中包含的“健全的见识”,进而使之成为自觉的和系统的哲学世界观。“不可以把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东西,同只是观念和意见的片段汇集的、日常的和大众的哲学分割开来”;从哲学和政治的关系看,如果说哲学离不开对宗教、常识与日常生活的批判,政治则是联系常识与高层次哲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葛兰西这里所说的“高层次哲学”主要指一定社会集团的知识分子根据该集团的利益创造出的哲学。因为葛兰西肯定哲学与宗教、常识、政治的内在联系,因此他反复强调哲学具有历史性的特点。为了说明哲学的历史性特点,葛兰西强调哲学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他批评克罗齐仅仅把哲学史看做是哲学家的思想史的观点,强调哲学不仅要研究哲学家的思想史和发展逻辑,还要研究广大群众所秉承的世界观以及统治集团的哲学和人民群众世界观的内在联系。因此,葛兰西强调认识哲学历史性的重要性,因为对哲学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考察哲学对它所在的那个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效果,而衡量这种效果的尺度不应是个人的冥思苦想,而应是历史事实的尺度。葛兰西关于哲学与宗教、常识、政治、历史不可分割的思想不仅受西方历史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自拉布里奥拉所创立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结果。其核心思想是坚持哲学、政治、历史三者的同一,这一思想又进一步影响了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二、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
如果说葛兰西关于哲学离不开哲学史、文化离不开文化史,把哲学看做是对以往哲学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批判的结果,主要关注的是哲学的产生问题的话,葛兰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和哲学的功能问题。葛兰西把“人是什么”的问题看做是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把这一问题进一步具体化为“人能变成什么”“人能够支配自己的命运”“人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等问题。葛兰西批评天主教,强调“不能把哲学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类学:人类的本性并不是由人的‘生物学本性赋予的”。要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必须联系人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讨论,从而凸显人的能动性与人的个性。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并不是被动地进入自然界的,而是依靠劳动和技术能动地与自然产生联系,并使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或愿望;从人与人的关系看,葛兰西一方面肯定人只能被设想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指出特定的“人的社会”以特定的“物的社会”为前提,肯定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谈论“人的社会”才有可能。
葛兰西强调,人创造自己个性的办法应当包括如下3个步骤。具体说:“①赋予自己生命的冲动或意志以一个特定的、具体的(‘合理的)方向;②识别出将这些意志成为具体的、特定的意志而不是任意的意志的手段;③在人们自身的限度和能力范围内,以最富有成果的形式致力于改变现实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可以看出,葛兰西反对把“人的个性”仅仅看做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强调正是处于一定社会集团中的个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形成“人的个性”的。在分析了哲学的首要和基本问题之后,葛兰西进一步阐发了他对哲学功能的看法。他反对那种把哲学看做是哲学家展开纯粹概念的研究,强调哲学的功能在于创造、传播新文化和改变人们心态的活动。“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哲学活动也不要看成只是‘个人对于系统的、融贯一致的概念的研究,要把它看成是改变群众‘心态,传播哲学新事物的一场文化上的战斗”。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看,葛兰西认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在思想史上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大都局限于思想领域和认识论领域中,唯心主义地谈论这一问题,本质上都是同义反复。为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统一,葛兰西通过分析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指出存在3种类型的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提出必须坚持一种批判性的理论立场,通过实践活动证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现实的、合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
在葛兰西看来,可以根据对“什么是哲学”这一問题的回答划分为3种类型的哲学。第一种类型的哲学是把哲学看做单纯的感受活动。这种哲学认为存在着一个绝对不可改变的外部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庸俗论和机械论的哲学。第二种类型的哲学是把哲学看做一种整理性的活动。这种哲学观肯定了思维的作用,但只是有限和狭隘地肯定思维的作用。第三种类型的哲学是把哲学看做创造性的活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创造性”这个词。因为如果把世界看做是思维所创造的,就必然会陷入“唯我论”。因此,为了既避免“唯我论”,又避免把思维看做是感受的和整理的活动的机械论,就必须以历史主义的方式理解“创造性”这一概念。由于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志”支配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主义的方式考察人的“意志”的合理性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意志必须是合理的意志,而不是任意的意志;只有在这种意志符合客观历史必然性,或只有在它是正在逐步实现中的普遍历史本身时,它才能够得到实现”。从西方哲学史发展历程看,葛兰西认为前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把哲学看做是感受的、至多是一种整理性的活动;德国古典哲学则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它们是在唯心主义和思辨的意义上理解“创造性”活动。只有实践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从而既避免了机械论,又避免了唯我论,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三、结语
这种历史主义体现在实践哲学方面,既是理论家个人的理论创造,又是对以往文化史、哲学史批判反思的结果;且实践哲学总是历史主义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避免了机械论和唯我论。由于葛兰西的哲学观立足于哲学、历史和政治三者同一的立场,反对把哲学看做是单纯对概念的研究,这就使他在阐释实践哲学的过程中反对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知识论解释,始终立足于实践和辩证法来阐释实践哲学的内涵,通过区分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凸显合乎历史必然性的意志的实践活动变革现实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他的知识分子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阵地战和运动战的革命方略,深刻显示了他的哲学观对他阐释实践哲学内涵与功能的支配作用。只有把握葛兰西的哲学观的特点,才能真正理解他对实践哲学的阐释。葛兰西的哲学观使他在阐释实践哲学的内涵与功能问题上,强调实践哲学的历史主义特征。
参考文献:
[1]田巨为.葛兰西哲学观的实践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