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的扬弃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
2019-02-14邹寒苏
邹寒苏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念,并且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实现的人的类本质的复归。《神圣家族》通过批判鲍威尔等人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的思想,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本文通过对比《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两本著作,通过对异化理论的阐述到对鲍威尔英雄史观的批判,从而进一步强调通过人的实践力量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
关键词:异化劳动;扬弃;人民群众;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阐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笔记本Ⅰ中,通过描述“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提出不同阶层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取得薪金的理论,引出异化劳动的理论,而对异化理论的描述主要包含为如下4点。
(一)劳动产品同劳动工人相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仅不属于他自己,而且还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同工人相对立,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就越畸形……”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不仅是产品的生产者,也应是产品的直接享有者。但在异化劳动中,工人付出大量的劳动时间得到的工资却只能维护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劳动本身同工人相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被认为是一种痛苦的,不快乐的活动,是被迫从事的而不是自由自在的活动。“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在异化的条件下,工人所从事的劳动简单说只是为了能够满足家人和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而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也只够工人保持生命来为他生产他所需要的商品,劳动仅仅成为了人们纯粹满足物质需求的手段,从而被降低到了“动物”的特性上。
(三)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但是现在却变成了劳动者为了生活被迫的进行劳动。“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四)人同人相异化
“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因此,人与人相异化,也就是说当人同自身相异化时,就说明了他必然要同他人相对立、异化。一方面,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与动物的一点就是其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物,通过实践来获取自身的基本生活材料,而动物的活动是片面的,是通过自身本能活动来获得食物和在自然界中生存。“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异化,也造成了人和人类之间的畸形发展,工人把自己的力量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劳动中去,但却为别人生产不属于自己,反过来还奴役他的商品。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理论的分析,认为私有财产就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结果,而私有财产的真正主体就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互的作用,一方面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另一方面私有财产也不断强化着异化劳动。资本家通过对自身资本的积累来强化私有财产对工人进行剥削,并进一步来强化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就是整个私有制社会下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因此,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就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历史运动的最终结果。
二、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扬弃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扬弃,即用辩证的视角去对待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双向关系。马克思批判了那种在狭隘意义上提出的,单纯的通过废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就能达到共产主义的观点,被马克思驳斥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者不过是充分体现了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共产主义将是对资本主义辩证的扬弃,而不是他的抽象的否定或者全盘否定。这其中,它的消极方面即异化将被扬弃,而积极的方面则被非异化的一方所占有。所以真正的共产主义寻求辩证的扬弃它们,并且在一种非异化的形式下重新占有。马克思接着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当工人阶级作为长期被压迫的对象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才真正具有社会属性上人的含义,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工人不是只作为资本家生产资本的工具或者商品,而是作为劳动的生产者和享有者的身份生活。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扩大再生产和获得资本,长期压迫着底层劳动工人,工人付出超额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获得的却是贫穷,在这期间拿到的薪金却只够维持其基本生存,而在这期间,因为长期受压迫而付出生命的底层劳动人民不计其数。所以,工人解放、反抗压迫是使整个社会摆脱私有制、奴役制的必由之路。共产主义要做的不仅是要消灭私有财产,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真正完成人向自身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通过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来完成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扬弃,而工人的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无产阶级也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取得胜利。而私有制在自己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自身推向灭亡,而这种灭亡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做到。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却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和抽象的唯心史观,他们认为群众是“精神上的敌人”,是非批判的,甚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群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所谓历史活动,无非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而这一活动本质上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开展的活动。”所以说,认为人民群众是无所作为的,是极为荒唐和滑稽的。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上不仅第一次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且将自然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哲学向前发展。但是,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的一切运动变化过程看作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这也导致黑格尔哲学未能继续向前发展。在黑格尔去世后,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秉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辨唯心主义,认为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否定劳动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他们以黑格尔哲学卫道士的身份自吹自擂……认为只有杰出的人物,即‘精神的、‘纯粹的批判的体现者,也就是他们这些批判哲学家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群众只是毫无生气的群氓,是历史发展的阻碍。”
在《神圣家族》第五章“思辨结构的秘密”中,形象的揭示了“思辨的黑格尔结构的秘密”。马克思举例说“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观念,如果再进一步想象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实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于是我就宣布:苹果、梨、扁桃等等是‘果实的简单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样态。”也就是说,思辨唯心主义是从“个别”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之后认为这个“一般”的本质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最后宣称“个别”只不过是“一般”的样态或者样式。
在《神圣家族》第二章中,马克思对“儿子生父亲”的颠倒方法论进行了批判。“在群众的历史中,工厂出现以前是没有任何工厂城市的,可是在儿子生父亲(像在黑格尔那里一样)的批判的历史中,曼彻斯特、波尔顿和普累斯顿在谁都还没有想到工厂以前就已经是繁荣的工厂城市了……”“‘过分的紧张不会妨碍劳动,因为出力的是机器。实际上,机器就是机器,在批判中,机器却有意志;机器不休息,工人也不能休息,所以工人是受外来意志支配的。”以茹尔·法赫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机器是有意志的,是机器在生产而非人在生产,因此,为了机器能够长期使用,所以机器可以休息,而作为一直处在劳动过程中的人却不能休息。这不仅不承认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在颠倒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历史发展至今,绝对不是靠着个别人或者这种绝对精神的力量,而是通过不断实践以及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如果人们用这种“儿子生父亲”的颠倒方法论,我们对于客观世界就绝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二)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阶级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付出超额的劳动力甚至生命获得却是与自己所付出劳动力不相匹配的工资。所以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工人阶级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而且还要受到他人的压榨。但是青年黑格尔派却认为“精神”才是社会历史中的“英雄”,而消极的“物质”则意味着“群众”。“鲍威尔鼓吹,‘批判的批判在批判享有特权的私有者的同时,也要批判对社会历史无所作为的无产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因素,而随着人民群众这一队伍的逐渐扩大,对历史活动的向前发展也将越来越深入。马克思和恩格斯接着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作为长期被压迫的阶级,所代表的根本利益是与所有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根本一致的,所以这也决定了无产阶级也最能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吸引到自身中,来壮大无产阶级的队伍,从而联合起来为反抗压迫、解放旧世界而努力。
四、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对私有财产以及异化劳动的扬弃,且只有在工人的解放即无产阶级的反抗运动中才能实现。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唯物主义下的群众史观,认为物质生产运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非“绝对精神“或者“个别英雄”。但需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不同于后面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但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以及《神圣家族》这三部著作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对有关私有財产的关系问题、有关人的解放问题等等都作出了哲学的解答。
无产阶级对异化的扬弃必然伴随着对旧有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在《神圣家族》这本著作中,所阐述的“工人创造一切”“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无产阶级投入到自身的解放运动中。而批判的哲学所秉持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经实践的检验也终将被淘汰。
社会历史运动的向前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异化的扬弃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终究离不开人的实践,马克思揭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缺陷,强调只有正确处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的关系来实现共产主义,通过批判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来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但需明白,这一过程必定是漫长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共产主义也绝非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必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美银河畔法兰克福,1845.
[4]宋永平,刘晓勇.《神圣家族》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
[5]王晓龙.异化劳动及其扬弃——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南方论坛,2007(8).
[6]S.赛耶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4).
[7]玉函川.论《神圣家族》的群众史观及其当代企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5).
[8]李文峰.神圣家族的群众史观及其现实意义[J].德州学院学报,2011(2).
[9]郝贵生.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中的群众史观[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