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的路径研究
2019-02-14刘涛孙权李蓉硕孙宝心庞浩文
刘涛 孙权 李蓉硕 孙宝心 庞浩文
[摘要]由于城乡发展间的巨大差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普遍存在。团中央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关爱服务团,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鼓励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但是随着实践的进行,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组织规范化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三下乡;作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全国目前共有农村留守儿童700余万人,比五年前的902万余人下降22.3个百分点,其中陕西省下降比例在40%以上,但是留守儿童数量基数仍然很大,并且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阻力。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家庭情感的缺失对于儿童情感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感情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有极大的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造成人格扭曲。且其监护人一般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导致留守儿童沾染不良习气,长此以往,更有可能造成犯罪倾向。足以见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广泛关注。
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也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密切关注,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多支队伍将目光聚焦在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并且效果显著,大学生年龄和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差距不大,所以相对来说更好接触、便于交流,可以在与之相处过程中改变孩子们的性格和行为劣迹,培养儿童情感、锻炼儿童意志。
实践队伍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给小镇或是村庄带来更新鲜的氛围,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通过大学生认识到新鲜的事物。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教育、课后心理辅导的方式,整理实践文件进行数据分析,反应社会问题。
但是随着实践的推进,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也出现了许多弊端,诸如缺乏专业知识和科学体系,实践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对留守儿童造成了二次伤害,所以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实践队伍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关爱行动的效果远远达不到当初预想的效果。这样的志愿服务行动,不仅打击了大学生对关爱行动的积极性,而且削弱了农村留守儿童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认同感,容易给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1.1 关爱活动缺乏持续性
从组织方面来看,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一般是短时间内组成的小规模团队,没有相对完善的纳新制度和传承制度,往往核心成员的离去就代表着实践活动的结束,而实践活动通常也只是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时间结束后的一年里都不会再与农村留守儿童有相关的联系。
其次,实践队伍为贫困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带去新鲜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是对极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进行补充,导致在服务团离开时有一部分孩子产生浓厚的不舍。社會实践在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和孩子们建立了感情,又突然离开,对本身就比较孤独、敏感的农村留守儿童极易造成二次伤害,甚至有可能使孩子对农村学校课堂失去兴趣,产生消极。
1.2 实践模式的错误引导
许多青年志愿者在进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时候怀有极大的热情,渴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既是“老师”也是“哥哥姐姐”,在承担了讲授课程、心理疏导责任的同时也承担了“玩伴”的角色,但这对农村正常的教育进度来说是不利的。如果孩子们对老师的印象只是“亲近”“平等”将不利于老师威信的树立和教学管理。
而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很多团队“想当然”的安排和计划了相关活动,猜想农村留守儿童会需要那些关爱,缺失哪些教育,这可能无法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有意义的教学体验,只有青年志愿者自己的内心满足。甚至有些社会实践团体为社会实践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出于内心的关爱,只是“走过场”,到达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后大肆组织宣讲,没有实质的活动内容,只是借场地,找媒体拍照推文章的虚假关爱,非但没有起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反而引起人们的反感。
1.3 专业知识和完善实践体系的缺乏
参与“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大多不是师范专业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平时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导致大部分青年志愿者依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这种不专业的心理辅导并不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突发状况,甚至是以类似“救世主”的姿态居高临下,导致实践活动出现负面效果。
而到目前为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没有相关政策和监管方式,导致成员变动较大、持续时间短甚至无法持续运营、活动内容缺乏创新,也滋生了“走过场”的社会实践团体,导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体效果不佳。
2 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可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强化志愿活动常规化管理、依托当地组织与专业机构进行持续性发展、高校志愿者服务团在校成立服务团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1 联合公益组织,打造公益共同体
多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时间都十分的短暂,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也起不到根本性的改变作用。针对此类情况,实践团队可以依托当地和社会其他专业组织或专业机构进行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捐助、社会募捐、志愿者自筹等方式,寻求外部资金支持,确保实践团队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更长久地进行关爱活动。实践团队在依托其他组织或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持实践团队自身的独立性,严格要求实践团队成员。对于高校实践团队而言,可以在校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团,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组织传承、延续和发展,确保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规范化,从而解决志愿服务存在阶段性以及实践时间短的问题。
2.2 找准自身定位,理清自身职责
很多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未能正确处理志愿服务者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系,忽视农村留守儿童对关爱的实际需求,容易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针对这个问题,实践团队必须做到日常管理规范化,实践培训纪律化,使得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够准确的对自身进行定位,理清自身职责,聚焦主责主业,以正确合理的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支教教师形象,从而避免在志愿服务过程当中,因为一些不当行为,而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2.3 建立有专业知识、志愿服务过程科学体系
青年志愿者大多数由高校在校生或社会人士组合而成,无法确保其教学知识的专业性与志愿服务体系的科学性。针对这个问题,实践团队可以与社会专业组织或专业机构进行合作,进行深入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也可以邀请资深社会志愿服务专家,对本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志愿服务体系的科学性进行评估与修改。实践团队应积极与当地团委、公益组织联系,提供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引入校内校外老师,加强专业性培养,经过多方系统而又科学的评估与修改,深入而又透彻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得每一位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不断完整,服务体系不断科学。
3 结语
城乡发展的差异巨大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迅猛增加,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受阶段性、专业性和科学理论体系的制约,关爱效益普遍低微。在改革开放的关键之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大势所趋,专业化指导、组织规范化建设和政策宣传等问题的改善,将使大学生留守儿童关爱的价值与作用高效增长,是推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蒋生成.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好家长,2018(74):19.
[2] 叶苗,张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新思考—以“三下乡”基地蓝田县为例[J].商品与质量,2012(S7):288.
[3] 黄健,王士民,蔡茂.试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J].科教文汇,2008(29):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