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2019-02-14胡文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文化

胡文涛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持续升温,包含在各国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空前激烈,中国的未来在高校,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整体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主要从校园氛围、学生工作和思政课堂三个领域进行研究。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我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直接战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究其原因,第一,大学生群体庞大,毕业后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工作,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体社会的意识形态状况;第二、大学生可塑性强,充满好奇,大学生活较为自由,在校期间容易被其他思想所影响;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狠抓落实,主要应该从校园氛围、学生工作、思政课堂等三个方面进行切入和部署。

1 校园氛围

首先,相对于其他机构,大学校园自由度较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进入新局面,来自全世界的文化开始成为校园的第一部分。一方面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得以打开,高校学生的格局和知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美化后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文化产品的传播,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进学生的思想。这种情况下容易滋生出“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认为国外经过美化的东西就是国外的实际情况,很多同学看完美国的电影电视剧之后认为美国是处处经济发达、到处都充满活力的地方,认为美国是民主自由的地方,一旦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问题,而是会发泄到社会制度之上,觉得自己要是在国外就会怎样怎样;个别同学有这样的想法算是正常,但是一旦有群体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其次,校园氛围不能失去中国的底色。全球化浪潮下的大学仿佛一个小的地球村,我们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办学的根基是什么,我们追求成为世界级的大学,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基是中国。因此,校园氛围第二点核心工作便是强化祖国底色。必须强化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要讲政治、讲意识形态。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和唱国歌,党员例会上的入党誓词宣誓,学生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能缺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一旦缺位,别人就会占领。唱红歌必须成为校园常态,相对于其他形式来讲,脍炙人口的红歌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得到广泛的传播,比纯理论的讲授要更为有效直接。用红色宣传充满校园的角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新时代学生的使命、中国梦的内涵都应该成为墙壁上和校园中随处可见的醒目标语。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国际化效果,打造了很多国外名人的雕塑,但是必须也把我们自己国家的英雄人物塑造在校园中,让学生们时刻感受到国家英雄的存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校园必须设立红色教育展览馆,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生动地用扣扣子的案例比喻我们的大学时代,只有我们的学校氛围一片红色,意识形态工作扎实认真,才能保证我们的高校充满自由,而又不失底色,专业自由而思想正确。

2 学生工作

作者有三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深刻地意识到学生工作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学生工作是发现学生意识形态问题的前站。辅导员都有谈心谈话的任务要求,每天都会约谈几位同学,了解其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一般这种约谈氛围相对自由,被访谈的同学可能对一些问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必须列为重点对象进行引导和指正。

其次,学生工作是引导学生意识形态的关键领域。学生工作包括日常的班会、学生党建、学生活动的组织,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息息相关。没有学生工作,学生的活动范围就是课堂和寝室,而学生工作可以以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比如定期举办的红歌赛、雷锋月、志愿者活动等等。

再次,学生工作仍然存在普遍问题。其实不难发现,全国高校的学工重点都在新生和毕业生之上。新生从军训到大一结束,管理都相对集中、生活比较规律、校方安排妥当;毕业生阶段涉及离校答辩安全等问题,系部也非常重视;而大二、大三学生作为被忽视的年纪,其实是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强化的区域。其一,经过大一严格有序的生活状态以后,大二没有早晚自习,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受外部影响的机会大大增加,空余时间较多,受其他文化影响方面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管理上习惯性的缺位就会导致部分意识形态出问题的同学无法暴露出来,大二大三的同学作为大一学生的学长学姐,他们对于新生的影响也很大,如果他们的意识形态出了问题,就会形成一种氛围,影响到该专业每一届的学生;大二大三也是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独立思考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工作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其毕业的状态,我们不能扣好了第一颗扣子而扣错了第二、三颗扣子。

3 思政课堂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提“大思政”的理念,要求高校思政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本身,而要进入每一个课堂。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端正政治素养,讲政治,讲课时必须注意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是非常正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回到思政课堂这一思政根基之上,把根基做好,才能更好的完成“大思政”的工作。而要做到思政课的强化,就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

首先,思政课讲授内容要结合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的,我们每一个阶段的理论成果都在不断地汇入理论体系之中,我们既要讲经典理论经典人物,又要把我们的时代英雄、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去。学生现在的接触面非常广泛,我们提供的内容如果太窄或者局限于课本,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课堂效率就十分低下,学生没有获得感,老师没有成就感其实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去研究学生,了解当下的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我们讲的理论是跨越时空的,也是普遍的真理,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理论结合到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去,用他们故事来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理论,这是每一个思政课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作为专业的教师应该能参透课程的本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本质,继而阐述内容,才是应有之意。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身功底。思政课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学生对于純理论课程参与度不高,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设计课堂。以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把控课堂节奏;要让学生因为你而喜欢这门课,因为在这门课所学的东西更加喜欢你。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课堂亲和力和演讲水平,要让课堂充满学生的发言声和笑声,也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要让学生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往往陷入填鸭式的困境,老师讲,学生发呆;试卷上奋笔疾书,考完之后完全忘记,背起来朗朗上口,其实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我们的课程也没有兴趣,所以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讲理论的同时,将理论的本质和来源以生活话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不是凭空杜撰而来的,是我们的历史和时代的要求,让他们知道价值观是什么,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叫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惟其如此才能破除学生的先在性排斥,真正把这门课当作一门可以收获学习的课,而不是枯燥的理论课。

再次,尝试以新模式进行授课。5g时代即将到来,抖音等短视频媒介成为信息发布的新的平台,同学们生活中视频的数量越来越多,文字的东西越来越少,视频的吸引力和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其效果也要好于文字,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穿插更多的视频素材,用画面来打动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引导学生上台讲课,把教师从讲课人变为课堂的设计师和引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收获到真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我校为例,我们在实践课堂上设计了演讲、情景剧、辩论等环节,一改以往思政课一人讲众人听的局面,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和辩论之中,自发的去研究所学知识然后展示自己,这种尝试是很有必要的,而当传统理论的思政课以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呈现出来时,这本身就是思政课的自我革新和与时俱进。

总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每个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大学生群体的第一颗扣子,也是大学教育的底线所在,是每一个高校工作者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所在。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我们必须坚守我们的意识形态底线,为国家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素质公民。

[参考文献]

[1] 陈建民.问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林羡婷.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高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