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路径探析

2019-02-14柳一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柳一桥

[摘要]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同时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扩大人工种植规模、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

从地理范畴看,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我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五省(市、自治区)。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世居藏族、彝族、白族、苗族、傣族、布依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条件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的品质优良、医效上佳药材;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实践对药材品质综合判断的重要标准。西南地区主要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区域性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有着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如:西藏拥有药用动植物资源达3000余种,其中藏红花、冬虫夏草、莨菪、川木香都是西藏珍贵道地药材;云南中药材资源有6559种,占全国中药材资源的51.2%,有代表性的道地药材资源有三七、云茯苓、云木香、灯盏花、薯蓣等;贵州省中药材资源达5300余种,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道地药材主要有石斛、艾纳香、山银花、太子参、刺梨、天麻、钩藤等。以丰富、独特的道地药材资源为基础,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西南少数民族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医药体系,如:藏医、苗医、侗医、傣医等等。开发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是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医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面临道地药材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严峻形势。当前,探索道地药材资源可持续性开发的路径,对于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1 西南少數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必要性

1.1 过度开发导致野生道地药材资源减少

近年来,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在利益驱动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野生药材资源的采挖量持续增加,生物种群密度减低,部分地表草层被破坏,部分珍稀野生药材资源出现品种衰退,甚至面临种群濒危状态。例如:麝香是四川省的道地中药材,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甘孜州产量占四川省麝香产量的50%、阿坝州占25%、凉山州占12.5%;随着麝香需求扩大,近年来野麝大幅减少,野生麝香资源变得日益稀缺。冬虫夏草是藏区特色的道地药材资源,由于过度采挖,虫草存量也明显减少,在1970到1979年间,青海虫草量人均采挖量可达每日3000根左右;2000年到2009年人均日采挖量已经下降到了150根左右。

1.2 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导致药材资源需求量扩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康养产品受到民众欢迎,市场需求量日趋扩大。加之很多地方政府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性产业,众多康养产品以医药动植物原料,由此导致道地中药资源市场需求急剧增加,部分珍稀药材供不应求。在西南地区,由于近年来制药业和保健品产业的发展,部分医药生物如野生红景天、白及、乌灵参、羌活、秦艽、川贝母、重楼、金龟莲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供需失衡问题时有发生。例如,川贝母由于野生资源逐年下降,价格就突破了1000元/kg;到2015年9月价格已经达到1930元/kg。需求扩大,价格持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对稀缺生物资源的索取,各种盲目采挖导致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同时加大保护,医药生物产业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1.3 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依托链索关系实现物质和能力的转化,进而维持生态平衡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山,山地面积占到了西南地区总面积的85.4%,山区生态环境系统非常脆弱。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分布着喀斯特地貌,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地表植被被严重破坏,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16年底,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到247.01万hm2;2018年重庆市岩溶土地面积中,石漠化土地面积达77.3万hm2,有潜在石漠化土地趋向的土地94.9万hm2,云南、四川部分地区也存在土地石漠化问题。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时有发生、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赖以栖息的家园遭到破坏,生物链容易断裂,由此导致野生医药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种群退化,很多野生医药资源日趋枯竭。虽然近年来,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生物资源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医用生物资源保护还任重道远。

1.4 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化起步晚,在医药生物人工种植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道地中药材还不能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资源,导致野生资源逐步减少。药材资源的萃取、精深加工技术还有待提升,部分药企中药材资源集约化使用程度低,药材资源耗费量大。道地药材资源的产学研协同开发机制还不健全,药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资源整合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的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

2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路径

道地药材资源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绿色财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走可持续性的道路,要力求做到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

2.1 健全药材资源管理相关法律体系

在国家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突出保护的重点、明确保护对象、强化保护主体责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要依据区域资源分布特点,出台地方性的药材资源管理条例,构建层级分明道地药材资源管理体系,对珍稀濒危医药植物的采挖予以规制,对药材资源开发的原则、步骤,后续保障机制予以明确。关注国际性药材资源保护政策动态,提升在国际公约框架下对濒危药材开发利用的话语权。要加强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保护的宣传,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

2.2 加强道地药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落实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依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在中药材资源富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置专业性的保护机构,提升保护效率。对生态破坏的山林地区要加速生态修复,通过再植、改建、改造等技术手段,使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得到恢复。做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可以考虑将道地中药材资源富集区域列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加强对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

2.3 提升药材资源的人工驯化技术,扩大人工种养规模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引导其对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开展长期性、系统性研究,不断提升野生道地藥材资源人工种植的效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种植大户、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研成果的沟通合作,健全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系统,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专项政策对道地中药材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给予财政、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减少药企野生资源的依赖度。

2.4 完善中药资源信息动态监测体系

对国家层面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要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配置,提升监测体系的覆盖面和时效度,为各级政府制订药材产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参考。西南各省份也可以结合本地情况建立区域性中药资源信息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中药材的市场供需、品类、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集约化组织生产。对于西南地区珍稀濒危道地药材资源要给予长期性的动态监测,通过数据反馈,合理的开发利用,保障资源供给的稳定性。

2.5 引导民族医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使药用生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可以延伸医药产业链、提升医药产品附加价值,增强民族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组织药企负责人赴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现代化药企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二是要引导药企、医药研究所、医学院加强深化合作,探索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协调创新体系。三是对民族医药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攻关,给予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助推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

[1] 王根旺.庆阳市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及对策[J].甘肃科技,2005(10).

[2] 郭彩星.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扶贫及防止返贫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

[3] 刘志军.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时代管理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5).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夜郎自大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方式的调查分析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