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及评述

2019-02-14石豪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评述研究进展

石豪

[摘要]脱贫攻坚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稳定脱贫又是关键所在,学界引入贫困脆弱性这一概念并进行广泛讨论,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贫困脆弱性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贫困脆弱性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通过事前的评估预测,有效识别贫困人口和家庭,有望降低减贫成本,增强减贫政策的有效性。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的贫困脆弱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贫困脆弱性研究的整体概况和研究阶段,分析研究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主要运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数据采集的研究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研究发现,整体概况上:从时间维度来说该相关研究始于2009年,2014年、2018年是研究的高峰;从学科分布上来说高度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引入阶段——概念与测度,拓展阶段——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研究阶段——脆弱性测度。结合国外的研究内容,发现我国研究特点及问题主要是:扶贫背景是主要特点,缺少广泛认可的定量方法,概念缺乏拓展。我国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方向应为:重点研究贫困脆弱性的定量分析问题,在扶贫背景下深入研究贫困脆弱性问题。

[关键词]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评述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已经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通过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等措施使近七亿人口脱贫。虽然扶贫成绩显著,但截止2018年底还有1660万贫困农村人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艰难,脱贫效果稳定性差,从而导致的脱贫后返贫率高的问题,成为了脱贫道路的突出障碍。

返贫的根本原因是农户在面临风险冲击时难以抵御,缺乏有效应对冲击的能力,从而陷入贫困的境地,风险与脆弱性是贫困的核心根源(黄伟,2008)。如何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是解决返贫问题的方法之一。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始于2009年,并且仅有45篇,对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国外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针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并且在2006年基本成熟,国外的研究共2100篇。因此对国内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文献研究的同时,与国外的研究进行对比,找出国内贫困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贫困脆弱性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国外研究,能够为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研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CiteSpace的分析工具进行数据采集的研究方法。CiteSpace是美国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种代表性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展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态,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分别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国内贫困脆弱性研究文献和 Web of ScienceTM(WOS)核心集中数据库收录的国外贫困脆弱性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利用知识可视化分析工具 CiteSpace 5.3.r4 绘制科学知識图谱,分析得出国内贫困脆弱性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基于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文献的高质量,在CSSCI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检索时,以“贫困脆弱性”为主题词,检索条件为“精确”,时间跨度不限,检索日期为2019年5月 28日。此次检索共获得文献记录45条。在WOS数据库检索时,以Vulnerability to poverty为主题,语种为 English,文献类型为 Article,不限时间跨度,检索日期为2019年4月17日,共获得检索结果2100条文献记录。随后将文献导出,并用CiteSpace进行转码处理,形成国内外贫困脆弱性研究的样本数据。

2 我国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

2.1 我国贫困脆弱性研究的整体概况

从文献的时间分布图(图1)看,国内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从2009年开始,共经历了两次高峰,分别是2014年与2018年。这说明在国内的贫困脆弱性概念于2009年被提出后,经过五年的平稳发展,在2014年迅速增长,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大量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在2014年以后国家对于脱贫任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之一,成为了研究热点。2017~2018年,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又迅速增长,并超过了曾经的高峰期2014年,在2018年达到了贫困脆弱性研究目前为止的最高点。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77.8%)、社会学(11.1%)、民族学(6.7%)、管理学(2.2%)和政治学(2.2%)等领域,贫困脆弱性逐渐成为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共同研究主题。但从比例来看,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依然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

2.2 我国贫困脆弱性研究的阶段进展

对样本进行共被引分析。共被引反映的是两篇被引证文献之间的关系,因为对于任意两篇己发表的论文来说,其后的参考文献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共被引强度是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共被引反映的则是变化的或暂时的关系。对于研究和揭示科学文献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描绘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来说,共被引分析更适应当前情报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特点。

在进行共被引分析时,结合图谱与图1的整体概况,对国内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来研究贫困脆弱性的演化过程。这三个节点分别为,2013年、2017年和2018年。从而得到了图2。

共被引图谱中的文献代表着贫困脆弱性研究的基础,而在演变的过程中,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基础处于不断地扩充当中。

(1)引入阶段——概念与测度。在2003年到2013年之间,国内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基础文献为章元、万广华的《How Precisely Can We Estimate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Christiaensen L.J的《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in Rural Kenya》和McCulloch, Neil的《Vulnerability and Chronic Poverty in Rural Sichuan》。在2009年以前的研究基础为M.N(2003),并且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于贫困脆弱性概念的引入阶段。从2009年之后,学科的基础文献增加了章元、万广华的《How Precisely Can We Estimate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和Christiaensen L.J的《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in Rural Kenya》,开始出现贫困脆弱性的实证分析。并且在这个阶段对于章、万(2009)、Christiaensen L.J(2005)和M.N(2003)的引用都被用作测度贫困脆弱性的研究。

(2)拓展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在2014年到2017年,在原来的结构上,出现了另外研究基础;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基础文献,从原来的仅有3篇文章,到2017年扩充到了10篇文章。有趣的是在这个阶段对于原来的研究基础并没有更多的引用,只是出现了其他的的研究基础论文,这说明这个阶段的研究还处于横向的发展扩充阶段,还未出现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个阶段新出现的基础文献有Gunther,I的《Estimating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to Idiosyncratic and Covariate Shocks: A Novel Method Applied in Madagascar》、李丽的《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杨文的《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测量与分解》、黄承伟《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林文《贸易开放度是否影响了我国农村贫困——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樊丽明《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和徐伟《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其中对Gunther,I(2009)引用的75%都被用作影响因素分析,并且对李丽(2010)和杨文(2012)的引用中全为对各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研究。在这期间国内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如以黄承伟《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引入了扶贫的概念,将贫困脆弱性与扶贫相结合,用以研究扶贫中的各个因素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同时以林文《贸易开放度是否影响了我国农村贫困——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徐伟《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樊丽明《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为基础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从各个角度研究了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例如李齐云(2015)引用林文(2014)研究新农保对家庭脆弱性的影响;徐超(2017)引用林文(2014)、徐伟(2011)和樊丽明(2014)研究城乡低保对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农民创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于贫困脆弱性各种影响因素的扩充以及与我国国情的结合,更多的是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重点研究阶段——脆弱性测度。第三个节点2018年,在这个阶段,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且各节点之间的关系也明显增强(节点连线增多),出现了中心度与被引频次都较高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代表着目前的研究重点内容,分别为杨文(2012)《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测量与分解》、万广华(2014)《资产视角下的贫困脆弱性分解——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和徐伟(2011)《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与之前所有阶段不同的是,在这个阶段中,研究基础在出现新的节点的同时,已有的节点的共被引強度也得到了不断地强化。这说明在原有的概念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始结合之前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重点——贫困脆弱性测度。这也回应了在引入阶段万广华(2009)提出贫困脆弱性测度问题。在经过三个阶段的引入与发展之后,这个阶段的研究者通过对过去所有研究的整合,最终开始解决引入阶段提出的贫困脆弱性测度问题。这个阶段对过去基础文献的引用中,研究贫困脆弱性测度的文献占到了43%,而对于新出现的基础文献的引用中,研究贫困脆弱性测度的文献占到了76%。

总体来看,在贫困脆弱性的演化过程中,是一个从概念性研究到定量分析的不断发展过程。在最初提出贫困脆弱性概念之后,国内只有一些零星地对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直到2009年章元、万广华发表了《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预测贫困脆弱性(How Precisely Can We Estimate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提出了贫困脆弱性的测度问题,之后出现了对于贫困脆弱性测度的研究,但在随后5年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测度贫困脆弱性的方法。于是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对贫困脆弱性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贫困脆弱性的测度打下了研究基础。终于在2018年,贫困脆弱性进入了第三阶段——贫困脆弱性测度。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于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并且形成了目前的贫困脆弱性研究热点与前沿。

3 我国贫困脆弱性研究的评述

在分析了国内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进展之后,为了分析国内贫困脆弱性研究的特点,结合国外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内容,来指出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从时间上来看,国内最早的贫困脆弱性研究开始于2009年,而国外早在2001年就已经出现。并且从时空分析图上来看,国外的主要研究热点(关键词top10)在2006年之前都已经被提出。相比较而言,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才开始出现了“贫困脆弱性”名词,目前为止关于其概念的研究基本空白,而国外早在2004年就开始对其概念的界定进行了研究,并出现了一大批的概念研究文献(155篇)。因此国外目前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要远比国内的研究更加深入,只有结合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够发现国内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3.1 扶贫背景是主要特点

对国内的贫困脆弱性做关键词分析,得到共118个关键词,除去贫困脆弱性外的总频次130次。涉及到研究区位的关键词共16个占12.3%,分别是农村家庭、农户、城乡居民、西部少数民族、残疾人家庭、新时代农民工、家户、法理女户主家庭、长江上游、秦巴山区、藏区、库区移民、贫困农户,其中以家庭为研究对象的有9个,占其中的56.25%。涉及到扶贫的有14个占10.8%,分别为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反贫困计划、健康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返贫、精准“防贫”、反贫困、减贫效应、减贫战略、贫困退出、贫困治理,其中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都出现了两次。

从表2中能够发现,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研究有以下两个关注点,以扶贫的背景并以家庭为关注点。从概况上看,贫困脆弱性的关注度的提升是随着国家对扶贫的关注程度同时上升的,结合关键词分析,涉及到扶贫的关键词频次占比10.8%,能够发现,国内对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都是置于扶贫的背景之下的;在涉及到研究视角的关键词中,以家庭为视角的关键词频次占所有研究视角的56.25%,这说明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视角以家庭为主。

对比国外的研究,能够发现国外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视角有“Africa非洲”、“gender(性别)”、“South Africa(南非)”、“United states(美国)”“community(社区)”,而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家庭”尺度入手,以家庭为视角的关键词频次占所有研究视角的56.25%。这样的不同主要在于,国内的贫困脆弱性有着政策背景,53.3%的贫困脆弱性研究都发表在2015年国家提出脱贫攻坚之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被用来解决脱贫问题,而脱贫又以家庭为單位,因此,国内目前的贫困脆弱性研究聚焦于家庭,致力于解决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问题,但也正是如此,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的研究相比于国外,在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研究之外,也同样具有局部的个性特征研究。目前国内的扶贫背景下,家庭视角贫困脆弱性研究,在有别于国外的同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为了国内贫困脆弱性研究的主要特点。

3.2 缺少广泛认可的定量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国内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多样化的特征,在频次表中涉及到研究方法的共12次,占总频次的6.9%,分别是分层模型、反向VEP法、资产指数、发展模型、灰色关联、家庭消费模型、倍差—匹配估计量、综合指数法、分位数回归、倍差—分位数回归、熵值法、夏普里值分解,其中资产指数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出现了两次。

国外的定量分析方法相较于国内的多样化特征,存在着被国外学者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multilevel model(分层模型)”。如图3所示,在国外的共被引聚类图谱中,“multilevel model(分层模型)”是唯一出现聚类的研究方法排在第13位。共被引的聚类代表的是一个学科中的重点和基础,因此,在国外的研究中主要的定量研究方法为“multilevel model(分层模型)”。有趣的是,虽然国内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但从时间上和频率上来看,国内使用频次最多的研究方法是“分层模型”并且国内的共被引演化图谱中最早被引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文章是Gunther,I在《Estimating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to Idiosyncratic and Covariate Shocks: A Novel Method Applied in Madagascar》(2009),而这篇文章同时在国外的multilevel model(分层模型)聚类中是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在这个聚类内的引用频次达到了20次。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国内的定量分析方法,最早引用自国外的最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multilevel model(分层模型)”,但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问题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得出了更加多样的定量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对于贫困脆弱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经过最初的国外研究中国化之后,结合国情以求发展出能够被国内学者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

3.3 概念缺乏拓展

值得指出的是国外的研究重点“adaptation(适应性)”与“resilience(恢复力)”。恢复力( resilience) 、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性(adaptation)是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被作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的 4 个交叉主题之一。IHDP的学术委员会曾于 2005 年 2 月专门以这三个概念为主题举行研讨会澄清概念,并将会议成果作为一个专门主题,在同年波恩召开的第六次全球环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上正式发表,《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 年的第 3 期出版了关于弹性、脆弱性和适应的专刊,对关于这三个概念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恢复力( resilience)” 、“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adaptation)”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很多领域中,都将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例如在国外贫困脆弱性研究中,适应性和恢复力关键词频次分别排在了第四和第七,这说明在国外的贫困脆弱性研究中更加的重视脆弱性概念的延伸与拓展,研究范围也更加的全面。而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研究中却完全没有同时研究贫困脆弱性与恢复力(或适应性)的文章。在引入贫困脆弱性概念之后迅速过渡到了对贫困脆弱性测度的研究,从而到目前为止对贫困脆弱性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依然处于模糊地带,并且研究文献较少。

总体来看,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研究相较于国外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拥有了自身的特点——以脱贫为背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内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转移到了对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上;但目前来看国内的定量分析方法存在着多样化的特征,缺少能够被学者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并且由于我国的贫困脆弱性以扶贫为背景,实证性的研究是贫困脆弱性研究的主流,因此对于贫困脆弱性的概念拓展相对于国外较为匮乏。

4 研究展望

返贫的本质是贫困,而风险和脆弱性是贫困的根源,因此返贫和脆弱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深度贫困地区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当农户受到自然灾害和突发疾病等各类风险冲击时,由于其自身能力缺失,脆弱性高,难以较好地应对风险,极容易再度陷入贫困状态。另外,由于农户普遍存在贫困脆弱性高的问题,所以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再度摆脱贫困。研究贫困脆弱性就是为了能有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问题,为了在研究贫困脆弱性时少走弯路,关于贫困脆弱性的文献研究就有了重要意义。结合以上的文献分析,说明我国的贫困脆弱性研究在多个方面与国外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但国外的先进研究也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重点研究贫困脆弱性的定量分析问题。从国内研究演化过程来看,在经过了对国外重要研究方法的引入之后,国内学者没有在国外的重点研究方法过多的停留,而是展开了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有别于国外的研究方法的集中,国内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多样化特征。目前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还没有出现既符合国内的具体问题又能够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研究定量分析问题,探索出能够被国内学者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

第二,在扶贫背景下,深入研究贫困脆弱性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内的贫困脆弱性由于扶贫的政策背景的影响,主要以家庭的视角进行研究,相较于国外的区域和社区,不仅关注到了研究对象的集体特征,也能够关注到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并在这个有别于国外的研究背景和视角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巩固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伟.风险冲击、脆弱性与农户贫困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2] 万广华,章元.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预测贫困脆弱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6):138-148.

[3] Christiaensen L J,Subbarao K.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in Rural Kenya[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05, 14(4):520-558.

[4] Neil McCulloch.Vulnerability and Chronic Poverty in Rural Sichuan[J]. World Development,2003,31(3).

[5] Isabel Günther.Estimating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to Idiosyncratic and Covariate Shocks:A Novel Method Applied in Madagascar[J].World Development,2008,37(7).

[6] 李麗,白雪梅.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7(08):61-73.

[7] 杨文,孙蚌珠,王学龙.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测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12,47(04):40-51.

[8] 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0(08):4-11.

[9] 林文,邓明.贸易开放度是否影响了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06):23-32.

[10] 樊丽明,解垩.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J].经济研究,2014,49(08):67-78.

[11] 徐伟,章元,万广华.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海,2011(04):122-128.

[12] 万广华,刘飞,章元.资产视角下的贫困脆弱性分解: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04):4-19.

[13]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05):11-22.

猜你喜欢

评述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评析与完善
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